「元四家」的变化与赵孟
2014-02-06练春海
练春海
「元四家」的变化与赵孟
练春海
明代的王世贞最早提出“元四大家”概念,他在《艺苑厄言》中道:“赵松赵孟,梅道人吴镇仲圭,大痴老人黄公望子久,黄鹤山樵王蒙叔明,为元四大家。”屠隆也有如是说:“若云善画,何以上似古人,而为后世宝藏?如赵松雪、黄子久、王叔明、吴仲圭之四大家……形神俱妙。”( 《画笺》)“四大家”排名中赵孟一直名列榜首,明张雨有诗:“近代丹青谁最豪,南有赵魏北有高。”“前朝画品谁第一,房山尚书赵公子。”在元代画坛上,赵孟一向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冠冕”。无论生前死后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名列四家之首,理所当然。然而到了明末,以董其昌为首的华亭派对元代书画进行研究并重新作了评估:将赵孟的名字从四家中除去,换上倪云林,从此“元四大家”便以黄、王、倪、吴的排名载入正史。
虽然评论界对于这件史实一致认同,但所持理由却相不一致。绘画史上也无详细的评说,就其地位与声名而言,倪云林似乎难与赵孟比肩。赵孟官至一品,做过翰林学士承旨,在诗文书画方面具有着权威性,而倪云林不过一介布衣,虽说名气也不小,可与之齐名的画家比比皆是,钱选、高克恭、李衔等人在当时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唯独将倪云林纳入“四大家”之列,绝非偶然。我们或许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它:首先,赵孟仕元失节。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在价值衡量上中华民族历来都偏重于道德。其次,赵孟所提倡的复古主义的艺术主张与四家风格不同。第三:赵孟在朝与四家在野的相对,各自社会地位与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均不同。
洞庭东山图
一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汉族以外少数民族全面统治的元代自始至终存在着尖锐的民族矛盾。蒙元入主中原后对各民族进行了等级划分,对汉人尤其是南人极度歧视,采取谨防慎用的政策。在官吏选用上一反往常,科举制度中止长达41年之久,造成大批儒生仕途无望、生活落魄。同时知识分子的人格与思想也受到统治者严格的控制和压抑,大多退隐山林,浪迹江湖,黄公望、王蒙、吴镇、倪云林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秀石疏林图
红衣道人
自写小像
竹石图
竹石幽兰图
二
浴马图(局部)
屈子卜居图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受传统力量的左右,而在于立足于传统基础之上是否有所创新。在这一点上,元四大家与赵孟分道扬镳。
首先在于社会政治变化所导致的绘画思想的转变。由于社会背景不同,四家面临的境况绝非像前宋时期“君亲之心两隆”的盛世。离世绝俗归隐山林已是现实,清贫的生活环境也必然导致绘画主题的转变,“山居”、“高隐”、“幽居”是最常见的命题,也是活生生的生活真实写照,艺术情趣上,也大多透着荒寒、野逸、颓散、疏淡的风致和闲愁无尽的心绪,而这其间的“意”正是后人概括为“唐画尚巧,宋画尚工,元画尚意”的突出特点。四家继前人的出彩之处,赵孟对此却没有切身体会,因此无论在继承前人法度还是师法自然上都不可能达到四家的境界。
鹊山秋色图
墨竹图
其次,由于偏重于主观心境的表达和尚意的审美精神所驱使。四家山水已不在刻意追求客观对象的“似”与“真”上。前人强调“师造化”,重“理法”和“传神”,因而在笔法上讲究严密精工,体现出严格的写实原则,而四家则把侧重点放在“法心源”、“趣”、“兴”和“写意”上。倪云林一再强调“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在对前人的技法方面,更是:“随手写去,似石而已”,“古人专用斧劈、丁香、马齿等法,今人不能乃云古法有俗工气,故专师李唐披麻法,学而不能是为两失,余二石杂用古今,尔自体认”。不受古人技法的束缚,化古法为己用,敢于创新是四家又一突破性的成就,而赵孟却埋头于故纸堆中一笔一划地描摹,发出“今不逮古多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