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手工艺的缺陷与前景

2014-02-06徐东树

中国艺术时空 2014年1期
关键词:手工艺工艺传统

徐东树

中国手工艺的缺陷与前景

徐东树

当代玉雕奢侈化的艺术贫薄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深化,中国手工艺发展的诸多困难与矛盾日益凸显,学者邱春林曾经概括出五对矛盾: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用与美、文化事业与经济事业、文化丢失与文化再生、文化保护与文化自觉。 在文化产业化的新经济境遇中,手工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最主要的根源来自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具体表现为消费主义时代“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的新挑战。当代手工生产面对的是一个全球竞争的市场,其对手也已经不只是来自一般机械工业产品,更有大规模、多样化、个性化消费产品的威胁。消费时代产品的分类已经非常精细,营销方式也相当复杂高效,直接针对着不同人群的不同诉求。并且,“文化产业”已经把文化与经济整合成同一的力量。这样的情境下,本身就有诸多缺陷的中国手工艺自然困境重重,一定程度的保护只能是暂时的、不得已的文化退守。如果从长远来看,从当代经济竞争的角度充分清理自身的缺陷与比较优越,直视产业化经营方式带来的挑战,未尝不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之外,在可能的范围内开拓出新的发展天地。在一个强调“软实力”的文化产业勃兴的时代,在一个手工艺价值重新被发现的消费主义盛行的物质丰裕时代,中国丰富的手工艺传统毕竟隐含着巨大的文化潜能,可能同时回应来自于文化与经济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中国手工艺产业的缺陷

首先表现为工艺文化上的缺陷。

当代寿山石雕常常是只知繁而不知简

当代中国工艺文化的困境有传统惯性上的弱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中国手工艺文化主流传统相对单薄,行业发展非常不均衡。学者李砚祖在论及中国宫廷、文人、民间、宗教四类传统工艺时,就明确指出其中的贫薄:“直到今天,传统工艺美术存在的主体仍然是旧有宫廷贵族工艺的品类和样式,不仅现代学者所著作的《工艺美术史》基本上是一部宫廷贵族工艺史,而且工艺美术行业的主体产品同样是旧有宫廷工艺的品类和样式;人们呼吁保护和传承的也主要是这些东西,这里有着太多的现实考虑,也存着太多的片面性。”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奢侈化在文化观念上的呈现,一个重要表征就是:我们凝结不出工艺文化代言人,缺乏象日本的柳宗悦那样充满情感、饱含深刻的生活与艺术洞见的工艺思想,也缺乏日本那样的“民艺运动”,能够进行全民文化教育式的传统文化宣传运动。

2.新中国以来计划体制下发展的片面性。新中国以国家行政的方式推行手工艺行业的国有化改制,其生产的方式纳入了国家计划体制,成为国家换取外汇的一个重要手段,建国初期的确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其价值与文化取向上都有所偏颇,即主要以发展奢侈品为主、以出口为主要导向,其内在的发展取向与明清以来传统工艺中狭隘皇家化倾向竞不谋而合,进一步使工艺生产远离了人们当下的生活,生活用品彻底为工业品取代。手工艺行业虽在新中国建设的特殊时期,为一个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资本积累作出过切实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也造成了其文化上的畸形与脆弱,使这个行业彻底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现代传媒文化对地域传统文化的冲击甚至覆盖。现代传媒使得信息的共时传播远远超越了历时的传播,“当代”的信息已经足够填满人们的生活。历史正越来越远离当下。历史即使被述说,也常常成为一种“后现代式拼贴”,成为平面化、无深度、脱离历史语境的一种文化消费。这使我们原来就比较脆弱的、发展畸形的许多文化传统还来不及得到更深入的清理与理解就可能被遗忘与抛弃。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人为重创才刚刚过去30年,虽不时有传统文化热潮泛起,还来不及对深厚的传统充分消化与反思,国际上成熟的传媒文化已潮涌而入,其中后现代式简单化的“复古”倾向与民族文化热混成一片,泥沙俱下。其中常见的,并非真正古典生活精神的弘扬,更多的暴富之后的炫奇与炫富,其促成的又是奢侈化、甚至是庸俗化的工艺取向。

4.工艺材料技术上相对落后。这与中国思想传统中一向重道轻艺、政治上贬压工商业有关。我们的工艺缺乏西方科学技术的精神,对于材料加工的技术一直依赖于一种“经验”式的积累与直觉把握,没有发展出一套可以系统化提高技术水平的“实验”方法。在当代,中国的材料技术水平的确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如漆材料的加工:虽然世界最优质的漆树仍然产于中国,但经过日本加工的漆原料可以比中国最好的漆原料贵十倍。

其次,表现为工艺经济的弱势。

中国手工艺行业的产业起点很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与经济开放程度的深化,原来计划体制下的手工艺被动地抛向了市场,其原有产业的结构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消费力、人力资源储备、研发力量、及产业效益和竞争力各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当初始的阶段,加上失去了政府支持,其纷纷面临困境是必然的。

德化白瓷 当代的琐细

清代巨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玉山只看到大而繁,看不到艺术

1.人力资源面临的新困境来自两方面。一方面,计划体制下的工艺师不仅未能习得市场的意识,甚至许多老艺人的心中还培养出对“资本主义市场”的潜在抵制。如果没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来帮助,他们很难与当代市场接轨。另一方面,工艺师这类特殊的“劳动力”的成长周期比较长,成本也比较高。手工技术知识具有隐性、默会的特点,属于个体的身体性知识,不易传承,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积极主动地领会才能掌握,如果市场有较高风险和不良预期,人才承传就会面临中断。

2.市场消费需求也面临两个不利的阻碍因素。一方面是工艺生产的奢侈化、计划化导致的远离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则是当代市场需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传媒所塑造与左右。现代传媒的发达已经彻底改变了经济运作的方式,无所不在、无时不刻的海量信息传播,使“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生活的真实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媒介的真实”。如果没有媒体的成功传播,许多事实就“不存在”。人们对生活与产品的潜在需求已经很大程度上为媒体所引导与改造。西方几大主流时尚传媒已有能力决定下一轮时尚的基本走向。

3.生产方面,由于缺乏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应有过渡与适应调整过程,其产业化结构与市场化程度都远不足以应对自由市场的竞争。原来手工艺生产依靠国家调配,从原材料的生产、加工、运输、设计制作、营销都有系统的安排,现在一旦政府撤出,整个结构即行瓦解,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能力重新组织如此复杂的、跨行业的经济运作。而目前的工艺产业化过程,多少带有政府政绩工程的嫌疑,地方政府领导成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直接导致到处不断霸地建造工艺城、古玩城、生态文化基地等等,仅仅着眼于零售终端市场的面子工程,而其成功整合完整产业链运作的极少。目前整个产业基本上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当然在技术与产品研发、产业效益及竞争力方面都很难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

清式家具奢侈到有些盲目了

漆工艺 清宫廷 剃红百宝嵌屏风宝座高91厘米 故宫博物院

4.经济规模与市场份额目前还缺乏准确的统计,但与中等以上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们可以从从业人员的规模这一侧面了解到,中国手工艺行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实在太低。依据国家统计,2006年,我们的“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60.3万人,仅占总就业0.6%。即使仅仅限于制造业的比例,其中的“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从业人员也仅仅占2%。而中等发达以上国家和地区,不管是亚洲(如中国香港、韩国)还是欧洲(德国、英国、荷兰、西班牙等),手工艺在从业人员在国家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一般都在10—20%之间不等。在当前,中国具有的世界罕见的丰富手工艺资源,可惜多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待它,而不是从一个可以激发巨大市场潜能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来看待。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家重点扶持的9个产业中并没有它的位置。 迟至2002年,国家统计局官方的统计数字中工艺品并未被作为一个明确的单项被列出,即使从2003年的行业统计资料中在制造业之下出现了“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一项,“手工艺”一项在国家的产业体系中,依然没有应有的位置。我们从中只能隐约看到其微弱的行业规模。这个微弱的行业规模还包括了已经大机器化生产的“玩具”这类的工艺品,真正的“手工艺”其实并未被单列出来。其实,中国手工艺业的从业规模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得多,据笔者有限的了解,仅陶瓷一项,各类从业人员即不下数十万人,而大宗的“珠宝玉石行业”,据业内估计,从业人员有超千万之巨。

二、中国手工艺产业的比较优势

除了以上的文化与经济两方面的弱势外,中国悠久的手工艺文化自有其不可低估的比较优势。

首先是文化品类繁多的优势。中国丰富文化传统的资源毕竟有几千年连续不断的积淀,在全球化的今天,其独特价值已经不仅仅属于中国,更具有人类的意义,为其它国家所无法取代。2005年起,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持、文化部等九部委参与的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的条例中,将当代工艺美术重新划分为11大类,包括工艺雕塑、刺绣和染织、织毯、抽纱花边和编织、艺术陶瓷、工艺玻璃、编织工艺、漆器、工艺家具、金属工艺和首饰、其他,工艺美术品种共计670余个。至2006年统计,虽然在全国就业人数中的比重太少,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传统悠久,有一定规模的登记注册的“工艺品及其它制造业”从来人员也还有60.3万人(见附表一)。这么多的品类与众多从业者,凝结的是中国广袤土地上各个不同地域文化的物化形式、情感记忆与独特知识,包含着大量等待市场发掘的独特的文化内容及形式。

其次,传统工艺技艺上的优势。传统工艺格局偏重于皇家贵族的奢侈化品类,其繁复多姿的技艺、昂贵的成本虽然无法为一般平民服务,但面对日益扩大的奢侈品市场,却无疑可能成为一股潜在的、不可替代的市场竞争力量。几千年君主集权专制的社会中,工艺的精华多为皇家所占据,可以不计工时成本、挖空心思、搜奇猎异、竭尽所能去追求其华贵、奢靡与繁复,其凝结而成的“错金镂彩”风格至今无疑仍然具有动人的魅诱力,当代工艺中皇家趣味的延续与崇尚未始不是人心本能深处一种共同的需求,只要恰当的加以利用,其潜力是可以令人乐观的。

中国工艺传统中的文人文化,则是另一个丰富的潜在文化资本。它的风格与趣味本来就源于市镇市民生活,它的适度、理性与合宜,具有造物文化中最富弹性的品格,诚如学者李砚祖的描述:它不求奢华,而是量材为用,以“宜”为评价的标准,既有功用之宜,又有处置之宜、造型之宜,更有品格之宜。孔子的“文质彬彬”、庄子的“以天合天”都是工艺造物和设计理性的具体体现。文人工艺在技巧上不事雕琢,即使有雕琢亦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追求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饰极返素”,它与宫廷贵族工艺所追求的“雕绘满眼”的技巧炫耀不同,可以说是适度的,理性的。在美与用之间架起优美平衡的文化风格,与当代中产阶级消费趣味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其造物的原理、风格、符号、典范都有可能在当代创意设计的新视野中获得其活力,重新进入当下的日常生活。

清代百子图剔红盒,在热闹中已经渐渐变成繁琐

第三、工艺已经过现代化洗礼。经过新中国国营化的改造,传统工艺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工业化”的改造。许多传统技艺走出了家庭的、作坊式的封闭传播,在一个“集体的”大型现代工艺加工企业中公开传播。工艺师的生产方式走出了传统行会规范的限制,开始为一个特定的市场与需求服务,而不是根据行业行规所限定的方式、数量进行生产。这种“现代产业工人”转型由于计划体制的指令性生产限制显得有些不彻底,但毕竟已经具有现代分工的特性。中国工艺师群体缺乏市场意识与适应能力,从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这并不算是缺陷,他们只是缺乏了现代企业经管人员的组织与创意设计人员的引导,如果这二者能够与工艺师适当结合,重新把他们与当前富有活力的广阔市场联结起来,中国丰富的手工艺潜能将不可估量。

漆工艺 宋代简约的素髹托盏高6.5厘米 南京博物院

三、方向与前景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面临着消费结构的调整时期,且已经是世界奢侈品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并于2012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全球化的进程使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具有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领域内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的创意产业即已占全球GDP的 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长。在中国的情形也大体类似,近几年的中国文化产业在加速度递增。 在2007年,阿迪达斯对中国市场的估计,2010年中国的中产消费者就可达到1.5亿。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 年城市蓝皮书》统计则显示,2009 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 2.3 亿人。 而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当人均GDP在1000-5000美元时,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制造、加工和传统服务业;当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之间,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产业的发展。从经济总量上看,2005年,北京市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44969元,折合美元为5457美元,到2010年已超过1万。2005上海人均GDP位居全国第一为6300美元,天津为4300美元(均按当年汇率计算),世博会后,进一步得到发展,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上海人均GDP已达到85033元,已大大超过1万美元。经过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经济也得到大幅度的跨越发展,2010年人均GDP就超过了1万美元,2012年更是超过上海,达到87091元,折合13797美元。 可以说北京、上海等城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已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水平,随之而来的城市产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时机已经比较成熟。

当前传统手工艺的急剧衰落与民间传统文化热潮的涌起恰成相反的比照。显然,其中有重要的环节被我们忽略了。急剧的经济转型中,生产与需求之间发生了错位,并不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真的要穷途末路了。中等发达以上国家,每十个工作职位中就有一个以上的手工艺从业人员,这对于正走向小康消费社会,并努力追赶中等发达国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发展空间。当务之急,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把手工艺生产者转化为市场化的“产业工人”。只是在一个产业发展水平过低的情形下,生产与市场之间桥梁的搭建工作,恐怕并非依靠少数人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下的全民努力,才可望逐步实现。完善手工艺产业链是当下工作的核心,我们以为目前有以下几项迫切需要改善的具体工作:

1.首先是国家的政策扶持。业界的人士应该努力给国家的决策部门建言,在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扶持中给予手工艺一个合适的位置,而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要意识到中国丰富的手工艺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文化资本。适当加以运用,完全可能可以为中国当代经济发展贡献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2.国家应该重新改组、整合、利用行业协会等机构,完善其行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范,如知识产权的法律规范,产品认定的质量标准等,以便为手工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循环发展的政治与经济环境。

3.市场需求的改善。手工艺产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弹性,需求高度不确定。而当前的手工艺境况又由于在社会文化与信息流通主流的边缘地位,加上生活化传统的匮乏,形成了社会认识的隔膜。国家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应该努力把它变成一个社会教育、民众教育的机会,使传统与地方文化传播进入当下主流的媒体信息渠道,让人民更好的了解手工艺文化。市场的需求当会逐渐形成。

4.手工艺产业的营销方式应有所转变。试图联结国内外手工艺市场,需要了解多层次、多样化、潮流化的新型市场需求,使产品有合理的分层、明确的人群针对性。除了奢侈品、艺术品之外,市场还有更为多样广阔的需求。瑞士手表斯沃琪,在其高端传统产品之处,另外成功开辟了一个大量化、个性化的新模式。西班牙ZARA品牌在服装业的崛起也是类似的模式。

5.手工生产的适应调节。首先,手生产应该与当代的设计创意生产方式相结合,要避免一味局限于传统的技艺的简单承传,而是把工艺技艺与产品设计的形式、功能结合起来,以适应当下的生活与审美需求。其次,是材料技术的改进是工艺发展的另一个内在动力。有条件的应该努力结合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材料加工水平与生产效率,保证质量与降低成本是产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6.国家应当扶持一些专门的研发部门。我国当前手工艺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与世界先进的手工生产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需要有一些专门的研究部门,用现代科学化的知识规范来研究传统手工艺,以便更好地扬弃其文化功能与价值,发掘出有价值的传统为当代所用。如德国艺术大学设计系Sommer教授尝试搜集和研究保留在非洲、亚洲民间用水器具的用水方式和设计思想,以寻求当代用水器具过度浪费的问题。如德国汉学家傅玛丽,尝试对中国人的用手习惯进行精细研究,以便为当代用具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资料。 这类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及对地域特色文化关怀的深刻性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猜你喜欢

手工艺工艺传统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