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的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2014-02-06胡学发
胡学发
(青岛市黄岛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山东 青岛 266400)
慕课(MOOC)①注: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第一个字母“M”代表Massive(规模大),与传统课程只服务几十个、几百个学生不同,慕课课程可以供数以万计的学生进行学习;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它以兴趣导向,不设“门槛”,任何有学习意向的都可以注册学习;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课程),它集目标呈现、过程导学与课程评价于一体。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认为,慕课“翻转”了传统课堂——把知识的学习从原来的“课堂内到课堂外”转变为“课堂外到课堂内”;从“讲授主导的学习”变为“研讨提升的学习”。从悄然无声到全线井喷,针对课堂教学变革的“慕课”风潮正席卷全球。从大学到中学,甚至在小学,我国都有学校受其影响,主动开展尝试、研究。
在推动“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②注:“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获得2014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深入研究过程中,我和老师们也意识到了微课程对于课堂改进的积极作用,认为慕课与“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的理念是相通的,强调的都是要“先学后教”,要强化课堂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和“反馈”,显然这更有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这样的学习过程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在“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模式下,我们的微课程研究与探索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以地理课程教学为例):
一、驱动策略梯度化
关联主义是乔治·西孟斯(George Siemens)提出的,该学习理论考虑了学习的趋势、学习技术与网络的使用以及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认为学习是一种将不同知识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当前知识更重要。当前的课堂还是以4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如何使课堂学习不再单调、枯燥、低效,而是一种持续性尝试、螺旋式上升的、富有个性体验的学习过程,我们认为,将学习时间段进行重新排列、合理分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实施不同的学习驱动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实施课前微课导学,建立知识联结,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重在回扣基础,发现问题
我们原来是通过导学案把教材的主要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把握学习主题,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预备性学习”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把课前导学的策略进行了调整和丰富,不仅有导学案,有学习任务单,有小调查,而且引入了微课,为学生提供基础型、智能型、拓展型的微课程资源,积极尝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联结,把预习导航与信息反馈更有效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了教学实施的针对性。在微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我们的经验是:
1.微课程的定位以小微专题为基本内容。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发展特点,瞄准实际问题,聚集核心知识点,运用恰当的媒体技术,通过“目标导引”“ 事实厘清”“ 过程演示”“ 问 题解析”“方法点拨”和“情感感悟”等,为学生提供适度的认知负荷,使学习的过程更加具体、形象、直观和高效。
2.微课程制作遵循“细微、精准、整合、互动”的基本原则。“细微”:内容专一,小到不可再分,要求“细”要建立在“微”的基础之上,单一教学内容处理实现细致入微,时长一般控制在6分钟左右;“精准”:内容精致,信息传递准确,能有效揭示问题的实质,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清晰而透彻的认识,能触摸核心,把握关键;“整合”:内容统整,选取核心内容,培植“根”知识,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智能发展的高度来思考、设计课程,既有横向上的“细致”,又有纵向上的“深入”,使微课程内容虽然细微但又相对完整,体系性强;“互动”:变信息的单向传递为双向交流,不但加强教师预设问题的研究设置,而且通过启发、等待、留白、动手、讨论等给学生生发问题的机会和土壤,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更具有思考的价值。
3.课程规划脚本化有助于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微课程的设计上,我们借鉴电影脚本的积极元素,结合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确定微课程的内容。在认真研讨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先行细分教学内容展示的具体流程,对于每一步流程都从内容设计、呈现方式选择、描述指导(解说词)和备注事项等方面进行二次细化,力争“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安排在最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
为提高微课质量,我们通过组织微课研究专题报告会、微课制作现场展示会、微课使用策略研讨会,以活动为载体,以优秀课例为范本,以问题研究为驱动力量,取得成效明显。
[案例]我们在微课研究、录制、使用过程中先后提出十个研讨问题:
1.如何确定微课课题?
2.以某课题脚本为实例说明微课设计的有效策略。
3.以实例说明如何进行微课制作、剪辑与加工?有何收获、体会、感悟?
4.以实例说明微课录制需要注意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5.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效果如何?哪些是值得借鉴、推广的?
6.在当前课堂教学中,微课教学存在哪些现实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7.如何评价微课的使用对于学生地理素养与能力提升的作用与价值?
8.微课的使用、推广对于当前的课堂教学带来哪些改变?启发有哪些?
9.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微课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带来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10.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微课是否适合地理教学?如果适合,在微课推广、录制使用中应侧重哪些方面?
(二)课中问题导学,激活地理思维,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并举,重在问题解决,提升能力
“我很高兴有同学敢于提出问题,但我更希望有同学能够积极分享你对问题的观点与看法。”每当举行示范课时,这是我在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一定会跟进的一句话。这好像去旅游,你虽然已经到了风景区的门口,但这并不能说明你知道这儿有怎样的美景,也不能说明你了解了景观的形成背景及其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你要远望近观、怡乐其中,亲身去发现、去感受、去评价、去欣赏,用你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你欣赏到的是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还是听觉美?体验到是心灵的净化、是自我的超越,还是人生的领悟?这才是旅游价值之所在。
对于学习,我想这与旅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提出问题仅是“到了风景区的门口”,是对问题认识的开始,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身临其境”“远望近观”,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样的过程才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思想发展、态度成熟、价值观确定的内在成长过程。面对问题,教师通过明晰疑难点、拓展重点,导学的着力点更多地体现方法选择和规范厘清,体现在拓展知识结点的联系,体现在实现意义建构与品质提升,使学习过程更具有情感互动、意义建构和能力发展的特征。
(三)课后矫正补学,分层设计练习(作业),学生个性化选择,实现教、学、评的无缝对接,重在反馈矫正,学以致用
矫正补学包括对课堂学习进行评价反馈的课堂检测和巩固拓展的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利用网上平台、问卷、成长记录袋等形式对练习(作业)进行监控、评价和反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对每个班级的学生按学习能力分为A、B、C、D四级,每组由四人组成,形成A帮B、C帮D,AB帮CD的“1+1+1”学习共同体。练习(作业)分为必做题(基础性练习)、合作题(合作性练习)、提高题(提高性练习)、选做题(拓展性练习)和创新题(实践性练习),并提前上传到网络教研平台,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各学习组长负责对练习选择情况进行统计,并据此进行检查验收,共性问题通过网上平台讨论区、QQ等及时提交给老师。
其中,必做题为全员性作业,是过关验收达标检测,据此评价课程实施的基本效果;合作题为同位合作完成,也可组内四人共同讨论完成,是一项能力提升性作业;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提高题提倡A独立完成,鼓励B在A的帮助下能够独立完成;创新题分两个层面,一是鼓励学生自主命题,可以组内互相考查,也可以组间进行竞争性评价,教师参与指导,二是提倡实践性作业,学生独立或合作开展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项目,激发兴趣、增进社会认知、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案例】在《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一课中设计的练习:
1.请你说说岩石是怎样分类的?(基础性练习)
2.请你用自己熟悉的方式绘画出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基础性作业)
3.玉石类饰品深受中国人喜欢。请你在课外时间与同学一起进行一个小调查,我区的各大珠宝店中的玉石类饰品都产自哪里?分布有何规律?(拓展性练习)
4.母亲节快要到了,爸爸想给奶奶买一块翡翠吊坠作为礼物,请你给爸爸出点主意,在购买时应如何进行挑选?(实践性练习)
二、评价手段个性化
当前,国内外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评价提倡以人为本、着眼发展、重视过程,具有积极的导向、激励和改进作用。
1.评价具有数据性。微课的推行,使学习过程能够实现有证据的学习评价。微课程需要网络的支持,借助于网络平台,学生在哪一个知识节点上停留,停留多长时间,回看了几遍,内嵌的诊断性问题回答正确率如何,是哪几道题出了问题,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具体、丰富的数据元素,这些数据不仅能使我们及时地调整教学,使课堂导学更有针对性,而且可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量化分析,从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态度等维度进行个性化评价,使目标达成、教学设计、过程监控与多元发展更加一致,从而真正实现有证据的学习评价。
2.评价具有差异性。微课的推行,使学习过程能够实现关注不同学习个体的差异。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自主调控学习进度、学习速度,这是一种更加接近个性化学习的自适应学习(adaptive learning)。在微课程录制时,我们往往会根据学习内容适当内嵌一定的诊断性问题,对学习过程进行干预,同时要求在每个微课程的结尾处提出二至三个有思维含量的思考题供学习者回馈检测学习效果,也可以开发合适的评价量规,让学生、老师、家长对学习者个人、学习共同体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丰富评价的维度和层次。实践证明,整理回馈时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比较、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责任感。
3.评价具有即时性。微课的推行,使学习过程能够实现学习指导的持续跟进。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搭建了可以师生、生生网上互动的平台,学生对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马上进行求助,同时也需要对内嵌的问题进行回答,对学习的效果进行即时反馈,这样在线老师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的跟进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不同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学习结果及时地进行评判,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以使学生能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评价具有先行性。微课的推行,使学习过程能够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协同设计。在确定学习目标后,不仅是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同时也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反馈评价的先行设计,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把导学案与学习任务单结合起来,及时收集学生在预备性学习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在教学实施前再度修正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使评价走在学习的前面,有效提高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三、导学方式多元化
导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课程设计展示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信息传递过程。《学记》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是多元的、动态的、富有个性的,这样我们就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坚持顺学而“导”,努力做到“道而弗牵”,实施无痕的教育。
1.“目标”导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达成目标时,这样的学习最有效。在明确目标的导引下,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她)的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具体有效的学习,因此基于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将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学习目标制定的是否得当至关重要。为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我们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学习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接受老师提出的目标。在目标确定上学生可能会需要甚至可以说是“浪费”一些时间,有时需要在学习共同体内进行讨论、修改或增删,但随着学习目标在学生层面上的“实化”,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实现就真正体现了加深理解、强化技能和提升地理素养的基本课程理念。
【案例】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的《产业转移》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情景剧,结合深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数据及图表,总结影响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政策等因素。
2.通过分组讨论、作图、读图等,具体说出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归纳总结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能够提取有用信息,并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见解。
5.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析青岛钢铁集团搬迁产生的影响,思考产业转移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和启示,逐渐养成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的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学案”导学。导学案是基于学习目标,从学习者的角度对课程资源的“问题化”设计、学习策略选择和学习效果检测的课堂学习规划方案,其“导”的功能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新知识、新教材放手让学生去探索、阅读,重点和疑点问题让学生去议论,目标“问题”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合作探究,结论放手让学生去概括,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体系让学生自己去构建;二是“导”学生的思维展开过程,通过展开独立的、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创造机会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疑问、困难、障碍甚至是错误,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三是“导”学生的练习巩固过程,通过以练助讲、以练展思、以练固学,回归课堂学习的目标要求,验证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
3.“问题”导学。教学的核心不是知识与结果,而是能力与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学过程实质上是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问题的设计上首先是立足学生,做到问题小切口、重体验、开放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间的对话交流,追求课堂现场动态的有效生成。对于学习者来讲,教师给出的问题就是驱动学生开展认知学习的任务,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必要给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实施有效的差异教学,通过建立多元互动的教学空间,逐步缩小层间差距,扩大个体内差,从而促进不同学生个体的共同发展。因此,问题导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基于理解、基于应用的能动学习。
【案例】高中地理必修I第一章第四节“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设计提出如下问题:
D层:什么是背斜?什么是向斜?什么是断层?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C层:背斜、向斜、断层如何区分?背斜、向斜、断层分别形成何种地貌类型?
B层:说明“背斜谷”“向斜山”的成因,解释断层附近为什么会常有泉水出露?
A层:结合生活、生活实际情况,查阅有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在找水、找油、找矿时可利用哪些地质构造?在煤炭开采时如何避免发生瓦斯爆炸、透水事故?
4.“微课”导学。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资源类型,我们积极开展微课的研究与制作,致力于通过微课程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应用、相互关系。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课前发布,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视频,主要用于学生进行结构化预习;二是课中展示,用于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的突破、深化的微视频,主要用于展讲、展演、展示知识重难点和问题解决的方法、策略;三是课终反馈,用于对所学、所得、所获、所思进行整理、归纳和评价的微视频,主要用于对课堂所学任务进行评价验收。由于这三个环节都是“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的核心环节,由原来的单纯老师讲变成了丰富多彩的视频展示,预习、讨论、质疑、展讲、回馈……,使学习过程一波三折,不断变化学习的场景和氛围,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收获快乐和成功,在内在体验中收获知识和成长,最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有了显著变化。
以问题解决为传动轴,“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积极嫁接微课程的新鲜元素,学教相融,思悟一体,讲练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能。当然,在微课的实践探索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不少教师,特别是教育干部教学理念落后,认为传统课堂能够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改进和发展课堂教学方面缺乏思考和实践的勇气;没有真正实现好数据的有效联通,表现在网络还没有完全覆盖学习者的学习、生活环境,网络连接速度比较慢,资费还有下调空间;网络教室资源有限,学生手持移动终端还没有普及,学生时间管理的太“死”,对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了限制;网络学习引导工作有待深化,随着信息的丰富和海量数据的提供,面对浩繁的信息如何有效甄别、过滤、提取、使用,选取着实有用的“沧海之一粟”,应该是学生的一项基本信息技能,否则,学生的学习将受到饱和信息的“遮蔽”和干扰,使学习成为一种“浅学习”,很难将接触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限制学习者的思维、表达和行为取向,既不能俯视大地,也不能仰望星空,导致缺乏对问题深度观照和思考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不管怎样,微课,让课堂改变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