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报道的社会责任
2014-02-06张大成
□张大成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灾难性报道的社会责任
□张大成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 463000)
2014年3月1日晚,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突如其来的暴力恐怖事件,对政府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对新闻媒体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闻媒体如何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正确发挥作用,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结合这次昆明暴恐案,谈一谈灾难性报道的社会责任。
让公众知情,及时报道真相
媒体作为向公众提供最新情况、确保消息通达的平台,应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作出反应。过去,我国灾难性事件报道滞后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行政官员担心发生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灾难性事件有损政绩,千方百计地阻挠新闻媒体的调查采访。
在信息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封锁消息只是一厢情愿。当人们无法从大众媒体上获取信息时,网络甚至境外媒体就会成为新闻来源。同时,“小道消息”也会盛行。新闻媒体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封锁。灾害发生时,媒体的首要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布真相。昆明暴力事件发生在3月1日21:20左右,据微博“@数据化管理”统计,“@春城晚报”在22:01发布网友报料的突发新闻。22:30,《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综合“@8099999”和“@云南网”的报道发出微博。22:55,新华社新华视点官方微博发出昆明市警方的声音。3月2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昆明当地报纸均在头版用整版篇幅对事件予以关注。中央主流媒体,以及《东方早报》、《楚天都市报》等其他城市的都市报也都对这一事件给予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此次事件,并配发评论员文章。这些为人们及时认清事实真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拒绝炒作血腥,正确引导舆论
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和冲突性,致使灾难事件的现场往往十分惨烈。但是一些记者片面认为,只有那些血腥画面才“抓人眼球”、才是好新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他们对血腥场面不遗余力地加以夸大、渲染。在昆明暴恐案报道中,个别都市报和网站刊发了昆明火车站广场大片的血迹、路旁惊恐的表情等大量血腥暴力场面的照片,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灾难新闻不能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对于血腥或者悲伤的场面要考虑报道后受众的心理反应。一般情况下,对于灾难、罪案现场,对于现场的死伤情况,罪犯的残忍程度,最好是概述而不宜描写。一个有责任感的媒体,要对读者负责,对民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媒体的眼中不应只看到“新闻”,也应当注意到责任。要严守媒体及民众所公认的传播底线,不过度渲染类似血腥、灾难、痛苦的画面。昆明暴恐案发生后,《羊城晚报》、《成都商报》等官方微博发出倡议,“不要传播血腥和谣言”。这些媒体正确引导了舆论,表现出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避免二次伤害,体现人文关怀
对这样的画面读者一定不会陌生:在抢险现场,比抢险队伍还要多的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媒体记者;一边是刚刚从地下救出极度怕光的伤者,一边是闪光灯频闪的摄影记者;一边是刚刚救出的九死一生的伤者,一边是记者想当然的发问……不少新闻工作者在面对灾难事件的时候,总是想把灾难发生的过程了解透彻,进而进行“全面”的报道。但是,这种不顾整体,单纯为挖掘独家而采取的追问原因、探索过程,实质上是在无视受害者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的灾难报道加重了对受害者的伤害,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行为。所以,媒体在报道这类新闻,应该慎重、客观,回避可能出现的再次伤害。
昆明暴恐案发生后,一家媒体在报道云南楚雄农民熊文光遇害的情况时就缺乏人文关怀。该报道称,59岁的云南楚雄农民熊文光和妻子陈桂珍要去浙江打工,买了3月2日早上6点半的火车票。为节省花费,他们打算头天晚上在昆明火车站临时候车室过夜。这样一个决定,竟让夫妻阴阳两隔。记者采访悲痛欲绝的陈桂珍时,陈桂珍已泣不成声,记者却一再要她拿火车票看。并且写下这样的细节:“她从丈夫身上找到血染的身份证,什么都沾着血,钱上、皮包上、纸巾上。她的手一直在抖,神情已有些木讷。”同时,该报还刊登了农民熊文光一只鞋子的照片。此报道故意渲染别人的痛苦,让许多读者感觉惨不忍“读”。减少伤害原则是新闻伦理的重要内容,发布新闻应该遵守这个规则。媒体无法预知暴恐案的来临,却有责任和能力避免“二次伤害”的发生。
少些歌功颂德,多些理性思考
在我国灾难性报道中,“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曾经长期主宰着灾难性报道的模式。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是一出悲剧,但一些报道却硬把它演化成一曲颂歌,忽略了对于灾情、伤亡的全面反映,忽视了人文关怀和对灾害的反思,使得灾难带给人们的警示作用丧失殆尽。甚至在“讲政治”的传统思维影响下,有的新闻报道围着领导转。在冰雪灾害、地震、火灾、车祸等新闻的报道中,一些媒体成为领导表现的平台,领导到灾害现场指导工作,成了报道的主题,灾难报道成了领导作秀的机会。其实,媒体正确把握灾难性报道的“度”,客观呈现灾难的全貌,挖掘灾难背后深层的含义,指导人们预防和应对,是广大受众所期待的结果。
灾难性新闻报道不能只让人感到悲剧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不能只让人停留在对死亡的悲痛中,更不能表现在对领导和救援工作的歌功颂德上。媒体有责任进一步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生与死这个永恒的主题,重新审视生的价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唤起对生命的敬畏。
对于恐怖袭击事件,由于科学预防知识普及欠缺,人民群众对于这种灾难的承受能力还比较脆弱,这也给恐怖活动带来了可乘之机,在给人们带来心理恐慌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让人们科学、理性地面对灾难,并有效地进行自救他救,倡导民众在平时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昆明暴恐案发生后,《京华时报》刊发了《血腥恐怖不可能延迟正义的春天》的评论。文章呼吁,在这个关口,我们亦需警惕谣言。人民网还及时刊发了《图解新闻:遇到暴力恐怖事件如何逃生》的文章,非常直观地介绍了暴力恐怖事件来临时的逃生方法和路径。这些都表现出了大众媒体应有的理性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