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在纸媒转型中的重新定位
2014-06-07萧亮忠
□萧亮忠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广东 中山 528455)
新闻摄影在纸媒转型中的重新定位
□萧亮忠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广东 中山 528455)
随着媒体网络图片时代的到来,纸媒面临生存、发展的挑战。面对严峻形势,地市报需要加快全媒体发展,需要实现“图、文、视”并重。新闻图片将在网图时代凸显其特有的地位。
纸媒转型 地市报 新闻摄影
信息世界在动荡中转型
近年来,网络与科技的发展,“图、文、视”三足鼎立的现状,给传媒行业(特别是纸媒)带来了冲击。现在媒体战场上是电视——声先夺人,纸媒——后发制人,网络——声先夺人加后发制人。在全媒体时代,单一的纸质媒体很难再做大做强,今后报纸能否赢得市场,具有迅捷特性的网报互动是关键。
从国外一些经营几十年的大报名刊停止印刷版,改出网络版或其他电子刊形式的实例,我们已经可以清晰看到:在网络图片时代,传统媒体向全媒体的转型是必然的大趋势,转型可能意味着新生,而不变革恐怕就只好坐以待毙了。
纸媒要走多媒体融合之路。媒体信息资源的采集由多头单项,转向统一的多媒体采集(文字、图片、视频),而发布则由单一产品向多媒体产品方向发展,大大提高了新闻采集的效率,并拓展了产品发布的渠道。借助高新技术的新媒体营销,具有比传统媒体更低成本、更快时效、更广范围和更精确定位的优势,把新闻的价值和功能发挥到最大化。而报业集团的建立为媒体融合奠定了基础。媒体融合是一个集团观念更新、组织重构、资源重整、流程再造的探索过程。依托网站建立图库,为报网融合提供了基础条件,使报纸不仅是一份纸媒,更是一个平台,是资讯供应商。
纵看国外,如美国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又提出融合新闻的概念。就是媒体集团的报纸、网站、广电、手机不同媒体的新闻采编人员整合在一起,统一策划、统一采编,在一个多媒体的采编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体服务大众。以《今日美国》为例,保留纸报,并以纸报作导引,譬如在新闻的后面加以网址指引:详细情况请见以下网址。一条消息可连带挖掘出更多的东西。这样的形式比较吸引人,网络自然是付费的,这样一来,就真正做到了报网融合,互惠双赢。
横看国内,国家及各省、市纸媒都在走报网融合之路,而新闻摄影则在变革中先行了一步。如人民日报总编室摄影组(部)原来只为大报拍摄图片,拍的多刊发的少。他们通过成立摄影图片中心,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所拍图片汇集起来,向三家报纸发稿,受版面限制见不了报的照片,都可刊发在人民网及集团各报,实现图片上的报网融合。
《南方日报》新闻图片中心成立近十年并且运行平稳,它包括了新闻摄影和图片信息库以及图片营销。这样,使新闻图片的采集、选用、存档以及调售成为一条龙服务。而且在信息采集上,摄影记者统一调动,而采集的信息也第一时间归库选用,并将相关图片归库便于日后使用。这样既整合了信息资源,在图片调售时自然又产生了图片的再生产价值。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从2010年开始,把《中山日报》、《中山商报》的摄影部整合成图片中心统一调配,所拍摄的新闻图片统一调集使用与入库,做到了既在人力上和图片上统一了资源,又通过专职人员将图片在中山网上进行发布以及调售。做到资源整合、报网融合、新闻与经济效益组合。
纸媒在转型中要办好网络,是必行之路。所谓报纸走上网站,绝不是从平面到网站的简单照搬,并非随大流就能分享到网络的一杯羹。笔者认同《报业不要对iPad期望太高》①文中作者的见解。只有利用传统纸媒多年在读者中确立的权威性与真实性以及信任度以及当前,纸媒最起码还有党政各部门工作人员在看,有相当的中老年读者群和众多商企在支持等等其它类型的网络商无法取代的绝对优势再加上在转型中的细心经营才能够取得成效。
变革中新闻摄影的重新定位
读图时代的今天,即便是党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几乎所有报纸越来越重视图片的作用。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在全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需求量也成倍增长。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它主要依靠抓拍完成,其宗旨是说明事件,传播消息,产生影响。新闻图片在纸媒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一张好的新闻图片,不仅能形象、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能冲破语言和文字的隔阂,为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不同文化程度的广大读者所了解与喜爱,能使读者目睹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新闻。因此新闻图片在全媒体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作为网图时代的新闻摄影,图片的信息量决定了图片的冲击力。好图片有文字无法替代的传播力和宣传力。然而,需要看到的是,读者不仅仅需要在报刊上看到更多的新闻照片,而且还要看到更好、更能深刻反映新闻事实,更富视觉冲击力的新闻照片。毋庸置疑,新闻图片将在网络时代凸显其特有的地位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成为读者的首选。
事实上,近年来,在中国新闻摄影遇到的则是有喜有悲: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这口号已叫了二十多年,但有否真正做到大家有目共睹。一次重大的自然灾害改变了新闻摄影的地位(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个相机的新功能改变了新闻摄影的传播方式(尼康、佳能相机功能改进);一张造假照片引发了受众对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的质疑(2009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现在又提倡图、文、视并重,而且社会的发展也走进了公民摄影、全民摄影时代。作为传媒的职业摄影人,其社会地位以及其作品的传播速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改变中国新闻摄影在大众中的形象,还有待于新闻同行们的继续坚持与努力。
变革中地市级纸媒要如何适应
随着媒体传播网络图片时代的到来,纸媒面临生存、发展更为巨大的挑战和危机。面对严峻形势,地市报一方面需要加快全媒体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实现“图、文、视”并重。
地市报是党报最基层的纸媒,处在大报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夹缝中生存,特殊的条件限制了他们不能与大报拼争。地市报要在这次转型中稳操胜券,经营方向必须坚持做到快、准与真实让读者认可。要发挥地市报的优势(信息来源)与利用本地资源的特长,做大报想做但又没法做得到的让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新闻,以独具匠心的策划与图、文及标题上的标新立异进行深度报道,出奇制胜才是基层报纸(地市报)最根本的出路。《守望本土》一文中说:“《东莞日报》视本地新闻为《东莞日报》生存的根本所在。这一点不但在战略上形成共识,更成为他们新闻操作的首要准则。在强化本土意识中,他们还强势关注、报道东莞人喜闻乐见的重大国内外新闻。凡是东莞人想看必看的新闻,他们都当仁不让地做足做强;凡是能够影响东莞人民生问题的非本土新闻和资讯,他们也都做深做透;凡是能够充分启迪东莞的非本土新闻和资讯,他们也都花心思做细做精。”②
“让报纸“近”起来,让报道“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是地方报纸提升自身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③
注释:
①陈国权.报业不要对iPad期望太高.中国报业.2011年第8期
②沈天舒.守望本土.传媒杂志.2011 年7月
③潘若松.新传播环境下,地方报纸如何“突围”.中国记者.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