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10个为什么?”

2014-02-06柴福洪

职教通讯 2014年1期
关键词:入学率收费大学

柴福洪

九、高职教育为什么是收费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前30年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民教育是不收费的,大学不仅免费,学生的生活费用都由国家承担。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政府依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遵循政府计划、政府举办、公共财政出资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施行的是国家包办的单一体制的免费高等教育。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公办教育也是不收费的,只有民办学校收费。公办教育首开收费先河的是职业大学。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要求“积极提倡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和大企业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为本地区、本单位培养人才,办学方式,可以单独办,也可以与有基础的院校合办”。此外,还要鼓励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爱国人士举办这类学校。为了提高办学的投资效益和人才质量,院校规模不宜过小。这类学校一般应酌收学费、实行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

1980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原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了我国首批13所职业大学。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1983年,教育部又批准建立33所职业大学,1984年、1985年又分别批准建立了22所职业大学。这些职业大学坚持地方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的方针,都是收费教育。但这些职业大学后来大多“专升本”了,如南京金陵职业大学、武汉江汉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都转成了知识型教育的大学。

现有高职院校,都是1997年以后成立的。1997年挂牌的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第一所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命名的院校,并延续职业大学收费政策。从职大收费扩大到所有高校收费是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为指导,建立收费制度,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1999年开始扩招,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上升到2012年的685万,2012年普通高在校生2 536.564 7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中国高等教育除高等师范教育外,全面实行收费。但中国高等教育向受教育者收费,只占高等教育成本的四分之一以下,是对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的补充,同时,国家有对贫困阶层子女救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与之配套。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比较收益理论和成本分担理论等。其中,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的理论影响最大。公共产品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的,他对公共产品给出了严格的定义:当每个人消费某种产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这种产品或劳务即为纯粹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有两个特性:它们是非竞争的和非排他的,会产生外部经济效益;相反,私人产品是具有严格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不会产生外部经济效益。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介于两者之间即具有部分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同时具有外部性的产品,称之为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性质,但具有私人产品特征。[1]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高等教育规模下,一个人接受某种程度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意味着将减少了他人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具有排他性特征,即具有私人产品特征。同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终生获得的收益与福利,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比较,经研究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者中存在显著的收入优势。[2]这是高教收费与私人产品特征的主要理论根据。

促成高教收费的直接动因,是中国财政体制变革带来的。20世纪80年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目标是实行中央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改变了由国家统一管理财政收支出的“统收统支”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财政收支出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各省“分灶吃饭”的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的新财政体制。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特别明确提出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体现了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的意图。1994年,国家财政实行“分税制”改革后,更加强化了中央与地方利益格局,其结果是在高等教育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层层下移的同时,财权财力的层层上移,高教收费成为缓解中央与地方财权利益矛盾、地方财力不足的调节器。

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3月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到2000年我国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比例仅为3.61%,高中阶段人口比例仅为11.15%,我国人才结构水平偏低。我国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已达99%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85%,但是,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1%,说明我国尚有近一半的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没能接受中等教育,绝大多数学龄青年没能接受高层次的教育。

中国高教收费制度加上大学扩招,地方政府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从1999年扩招起,促成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只用七年时间。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201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于50%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达到加到3 55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0年的24.2%提高到40%,20-50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会从现在不到10%提高到20%。

生育、教育、医疗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三种方式。家庭生育,生产了生理学意义上的人,是肉体上劳动人口更替的源泉;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生产了人的劳动能力,它是现代生产意义上劳动者必须的生产过程,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生产力、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医疗卫生事业,生产了人的健康,是延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与效率的源泉。生育和医疗,一个解决的是人口更替,一个解决的是劳动力的劳动时间,教育解决的是劳动价值与时间、效率,工业社会里各国竞争的中心环节是劳动产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效率,是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义务教育,解决的是国民普遍意义上文化知识基础性问题,不能解决现代社会发展生力问题。目前的“普本”高等教育,解决的是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才培养、创造性劳动问题。高职教育,解决的是生产一线劳动力大军的技术与技能问题。任何科学研究工作要求有很强的工程实现能力。工程实现能力,就是要把设想和图纸变成实际的产品。把设想和图纸变成实际的产品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技师是院士的手,他们的结合就是现实的生产力。然而,我国大中小型企业,真正短缺的不是劳动力,而是高技术的技能劳动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出现了高端技能型人才荒。低技术普通劳动者,国内劳动力不足,可用外劳,但科学家和高端技能劳动人才不可能“进口”。所以,知识型高等教育的重点在于质,量小,要突出高精尖;技术型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普及和质量两个方面,既要普及,也要有一定量的高端技术技能劳动者。

免费教育,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普及,二是照顾贫困阶层。因此,现代社会免费教育,重点不是基础教育,接受基础教育已经是全民共识,只需照顾到贫困阶层即可。重点是要普及高职教育。而且,就读高职教育的主要是社会中下层居民的子女和贫困阶层人口,对高职教育免费,既有普及意义,又有照顾贫困阶层的意义,更有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意义,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是相辅相成的。

2013年4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报导《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市长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校》一文,中国知名教育专家纪宝成说:“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谈起职教的重要性,纪宝成用‘三个离不开’总结了各级官员的讲话: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离不开职教;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离不开职教;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职教。”纪宝成谈话说明三点:一是职教的重要性,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体精英群体的共识,当今中国,职教普及与免费比基础教育更重要;二是高职教育,是普通人民群众子女就读的高校,它目前的教育能力不强,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国家和地方财政保障;三是对职业教育,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免费政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也是最佳时机,它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

[1]戴文标,舒泽虎.公共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夏章霞.浅论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与成本分担政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入学率收费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2020年我国在校生2.89亿人
《大学》
行政法上之不利类推禁止*——以一起登记收费案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自由流收费技术解决方案的创新应用
从小学入学率和师生比看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特点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