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杂交水稻成功看“安农人才培养模式”

2014-02-06王聪田谢海琼

职教通讯 2014年1期
关键词:袁隆平杂交水稻

王聪田,谢海琼

袁隆平因发明杂交水稻而享誉全球,他在学术思想和科研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职业教育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关注孕育杂交水稻的湖南安江农业学校(下文简称“安农”),探寻杂交水稻成功与“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渊源,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安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一)“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安农人才培养模式”专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安江农业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逐步形成、完善并传承下来的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内涵的人才培养方法体系。具体包括:“三段多轮”磨课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三环多层”实践不断淬炼师生实践技能,环环渗透、层层递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级级重视、人人参与陶冶师生人文情操等几方面内容。

(二)“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安农人才培养模式”是当时职业教育思想与国家宏观教育方针的充分实践和发展。纵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外的职业教育思想,都强调实践之于职业教育的至关重要。如坎贝尔、斯尼登等强调“专门化职业训练”;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技能”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以做为核心的教育;黄炎培明确提出了“注重实践的职业教育教学原则”。[1]再看当时的宏观教育方针,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这种新教育的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公布了经过讨论修改的新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

“安农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这种强调实践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宏观教育方针,采取各种方式方法、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查阅“安农”的历年工作计划、总结,无一例外都将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每个班都有用于教学、实践的试验田、实验地,学校的专业课均按季节全面安排,即使是植物学等基础技术课也尽量配合季节;当地农村农忙时,学校便组织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以丰收的成绩作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各专业教研组还印发有关生产技术的指导文件,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使生产劳动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2]

2.“安农人才培养模式”以强有力的、操作性强的学校管理为保障。一套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需要设计科学、合理,既反映国家的宏观教育方针政策,又符合一定地域、一定学校的具体人才培养环境,同时,还需强有力的学校管理保障其实施到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安农”管理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朴实、具体、可操作性非常强。一个学校的学期工作计划甚至可细化到每个教研组必须开展几次教研活动,这些教研活动应该如何开展;每一位教师一个学期应该参加几次教学观摩,教学观摩应如何开展等。学校自上而下管理机构脉络清晰,具体职责详尽到位,很好操作。正因为这样,这些制度都能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得到充分贯彻,且收效较好。据对现在仍健在的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安农”领导、教师的访谈,他们普遍认为,当时的湖南安江农业学校不但有好的学校管理制度,而且,这些制度都被很好地贯彻了下来。他们都以那时的“安农”而自豪,谈到“安农”的辉煌时,其中一位老教师两眼闪亮,激动地说;“你知道‘北烟台南安农’吗?我们学校就是‘南安农’中的安农呢”。其自豪、陶醉之情溢于言表,可见当时“安农”确实非同一般。“安农”管理制度的强有力、可操作性以及执行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

3.“安农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做支撑。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虽然地处偏僻的湘西,教学硬件设施也实在称不上优良,但由于战争等多方面原因,该校汇聚了一大批教学水平相当不错的教师。据“安农”1946年校史记载,当时安江农校共有31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大学学历。他们不但知识渊博,治学、治教也都相当严谨,尤其特别重视教育教学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校上下学习、实践、研究氛围浓厚。如1953年7月调入“安农”的魏泽颖校长,专业岗位变换较多,工作生活阅历丰富,一来就将“安农”重视教育教学、教研教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不但认真组织教师们系统学习毛泽东哲学著作、有关政策、法令和教育学,号召教师认真备课和钻研教学方法,还在全校开展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掀起了教学改革的高潮。[1]

正是因为有这样优秀的校长,有这样博学敬业的教师,“安农”在长期的教研教改中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农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他们支撑并推动了该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走向成熟。

4.“安农人才培养模式”以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实践为佐证。“安农人才培养模式”最经得起岁月洗礼的特征,可是说是以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实践为佐证。湖南安江农业学校在“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不但为湖南乃至全国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干部,更取得了“成功研究杂交水稻”这一世界性的成果。自1953年起,袁隆平遵照“安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原则,带领学生大胆求证前人理论,开展科学研究,在证明了李森科遗传学不可靠的前提下,用孟德尔的遗传学指导实践,于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1964年又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更加坚定了他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信念,带领学生助手李必湖、尹华奇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历程,并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一个个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成就了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杂交水稻人的三代辉煌。

可以说,杂交水稻的发明和研究历程就是“安农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中的实践过程。通过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及其研究团队将“安农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了极致,同时,通过杂交水稻研究,“安农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

二、杂交水稻成功与“安农人才培养模式”

(一)“安农人才培养模式”催生了杂交水稻研究课题

为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尽快地成长为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安农”一方面通过“教研组内观摩、试教、全校公开教学”三个阶段,让教师们反复研究课时计划,反复总结各方面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课时计划、教学方式方法等多个回合的磨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自身理论素养;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区域性、实践性,贯彻以季节为钢,组织师生参加丰产调查,现场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带领学生到学校学习农场或当地农村进行专业实习,巩固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一来到“安农”,便全身心地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不但自己先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还在上课时尽量结合教学开展实践,通过实践检验书本上的理论,“杂交水稻”课题便是他在实践中受到启发而确立的。当时,国内教材向学生们介绍的是前苏联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理论,但英语基础相当好而又很好学的袁隆平,同时,对欧美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学说有所了解,所以,袁隆平在带领学生根据教材理论进行无性杂交、营养培养、环境影响等反复试验未获成功后,大胆地向学生介绍了欧美孟德尔、摩尔根的染色体、基因学说,并因此萌发了探索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念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正是袁隆平在教育教学中秉承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催生了“杂交水稻研究”课题。

(二)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是“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发展偶成

从对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理论的怀疑,到1960年“天然杂交稻”的发现,再到1964年7月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路并不平坦、顺畅。在确定了1960年发现的那株奇异稻株就是“天然杂交稻”之后,袁隆平独自行程数千里去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拜访著名的遗传学专家杨国荣先生和鲍文奎老前辈,向他们请教,从而更加明确和坚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为了找到在水稻中发生过的、当时国内还从没有人见过、书本上也从不曾有过图片或文字介绍的、进行天然杂交的原材料——雄性不育株,袁隆平顶着7月的正午骄阳,手拿镊子和放大镜,在稻田里仔细观察,苦苦寻找了7个酷暑,用他的实际行动不折不扣地践行了“安农人才培养模式”。

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株以后,袁隆平大胆地提出了“三系”配套理论,并带领他的学生助手——李必湖、尹华奇,跑遍湖南、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进行试验,在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发现“雄性败育野生稻”(简称“野败”),打开“三系”配套突破口之前的6年时间里,他们共进行了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组合的测交试验。其中的艰难困苦非常人所能想象,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并最终迎来曙光,与他们师生对科研的热爱与痴狂追求有关,更与“安农”一直来崇尚科学,鼓励、支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人文素质养成的良好传统、氛围对他们的熏陶关系密切,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其实就是“安农人才培养模式”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实践过程。

如果说之前的研究历程是“安农人才培养模式”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实践过程,“野败”发现后的研究历程则是“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过程。1971年初春季节,当“野败”第二代——杂交F1在三亚南红农场拔节抽穗的时候,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决定组织该项目的全国性协作攻关,面对来自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13个省、市、自治区,18个科研单位的50多名对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基本不了解的协作组成员,袁隆平可贵地摒弃了科研界一直存在的门户壁垒,毫无保留、不厌其烦地向协作组成员传授有关杂交水稻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慷慨无私地把辛勤培育的宝贵“野败”材料奉献给了全国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帮助他们解决研究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使“安农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在他的研究、培训中又一次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而且,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

(三)“安农人才培养模式”使杂交水稻研究硕果累累、人才辈出

在杂交水稻研究团队中,首先受益于“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是袁隆平的学生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他们都是“安农”的学生,也是袁隆平的学生和研究伙伴,他们在安农学习和跟随恩师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历程,不但使他们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爱动手,追求科学,做事有韧性,生活乐观等好品性,还使他们成长为了知识渊博、对杂交水稻研究有杰出贡献的世界级专家;受益于“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还有在不同时期师从袁隆平和袁隆平学生的杂交水稻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如中途师从袁隆平的罗孝和,继“三超稻”后,先后协助袁隆平育成了粳稻不育系“黎明”,给辽宁配出了粳稻杂交组合,协助袁隆平进行了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凤在袁隆平的指导下,于安农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了一株奇异的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成了光敏核不育系——“安农S-1光敏不育系”,荣获湖南省1988年十大科技成果奖;还是安农学生宋克堡,于2006年发现了水稻淡黄叶隐性标记温敏不育系标810S,获得了2008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等。他们都是“安农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培训实践中结出的硕果,他们在不同时代,为杂交水稻的研究贡献着他们的辛劳和智慧,使杂交水稻研究硕果累累、人才辈出。

三、“安农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

杂交水稻的成功是“安农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实践,“安农”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形成和发展了一个以“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不断淬炼师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陶冶师生人文情操”为主要内容的“安农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尤其为湖南省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安农”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壮大、提升,由原来的只有几百名学生的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拥有6000余名在籍学生的农工商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更名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经过10年建设,不断发扬光大“安农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和灵魂精髓,明确了“立足现代农业,对接农业产业,培养农技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农业产业和湖南主体产业,形成了以农类专业为主的机、电、建、信、商专业建设格局,初步建成了区域经济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了一支“手上有茧、腿上有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起了以隆平精神为核心的德育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了“三平台、三阶段、产学研推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三平台即学院、研究所、公司;三阶段即在校学习阶段、跟岗实践阶段、顶岗实习阶段);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现代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涌现出了如“水稻淡黄叶隐性标记温敏不育系标810S、丰源优263、内香优263、安农蜜香柚、雪峰乌骨鸡”等一批引领农业产业发展的科研成果。用扎扎实实的办学实践发展了“安农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内涵,使其随着时代的发展,总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1]谢海琼,肖宪龙.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1-45,47,49-50,104 -105.

[2]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五二年下期存在的困难报告书[Z].1952.

猜你喜欢

袁隆平杂交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一季水稻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水稻花
高等植物杂交染色体及其杂交基因表达的性状——三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