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张宝军验方医案3则※
2014-02-05张宝军
陈 伟 张宝军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中医科,北京 101200)
张老从医40余载,治学严谨,刻苦钻研,传承古训,师古不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炼就了精湛的医术。张老尤为重视后天脾胃的调护,推崇李东垣《脾胃论》思想,灵活应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辨证论治,中西合参,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创立自己的临床经验方。笔者在跟随张老侍诊过程中,总结其临床经验方如下。
1 自拟化痰升清汤
化痰升清汤适用于脾失健运,痰浊内蕴所致清窍失养之证。张老认为,化痰升清汤有以下特点:①配伍精当。君药天竺黄、胆南星清热化痰,开窍定神;臣药石菖蒲、远志、法半夏,祛痰利气,开窍安神;佐药炒薏仁、栀子健脾化痰利湿,通利三焦;使药红景天、葛根升清阳,上荣清窍。②化痰药与升清阳药同用,浊邪去,清阳升,邪去正安;③肺脾同调,清·李用梓 《证治汇补·痰证》云: “肺为生痰之源,脾为贮痰之器”,本方通过健脾化痰,肺通调水道,使痰湿得去,三焦通利,清阳得升,清窍得充;④药物剂量详尽。通过应用本方临床治疗鼾眠证、眩晕、中风等属此类病机者效果满意。
病例1杜某,男,56岁。2013年5月8日初诊。确诊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主诉 “打鼾、口干10余年,加重1月”,头重,痰多,肢酸乏力,耳鸣,双眼视物模糊,大便不爽,时有夜寐憋醒,纳食可,舌淡,苔白,脉弦滑。诊断:鼾眠证,证属痰浊上扰,治以化痰通窍升清。方投化痰升清汤加减。药物组成:天竺黄15g,胆南星6g,石菖蒲12g,法半夏10g,远志 10g,栀子10g,红景天6g,葛根30g。日1剂,水煎服,服7剂。二诊:患者打鼾症状明显好转,头重、痰多明显改善,耳鸣消失,视物模糊好转,肢酸乏力不明显,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脉弦滑。守上方入莲子肉15g,黄连10g。日1剂,水煎服,7剂。三诊:患者偶有打鼾,头重、痰多症状消失,无肢酸乏力,无夜间憋醒、双眼视物模糊,大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继服上方7剂后,症状痊愈。随访三个月症状无反复。
按:肺主气司呼吸而朝百脉,咽喉为肺之门户,鼻乃肺之窍,睡眠打鼾,其与肺窍阻塞 (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下鼻甲肥大等),咽喉气道不畅有关。此患者嗜食肥甘厚味,饮酒吸烟,致痰浊上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予自拟化痰升清汤以天竺黄、胆星、远志、法半夏化痰浊,石菖蒲化痰宽胸利窍,应用葛根、红景天以升清气,配以栀子、炒薏仁化痰、通利三焦,共奏化痰升清之效。张老应用本方治疗鼾眠证,均获良效。
2 自拟吴萸温胃汤
张老认为本方适用于虚寒型胃痛,其辨证要点为:①病程长。②胃脘冷痛,喜温喜按。③舌淡、嫩、胖,苔白滑,脉沉、细或弱。以上为主要指征。同时可伴有吞酸,胃部胀满,乏力倦怠,大便完谷不化等。主症必见,兼症见之一二,即可应用本方加减。临床中应用吴萸温胃汤加减治疗胃痛、腹痛、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效果显著。
病例2潘某某,男性,2012年11月1日初诊。2008年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诉 “胃痛3年,加重2月”,胃脘隐痛,发凉,喜温喜按,餐前发作,餐后缓解,胸憋偶痛,吞酸,大便2日一行,纳食不香,舌淡,苔白,脉沉。诊断:胃脘痛,证属脾胃虚寒,治以温胃散寒。方投吴萸温胃汤加减。药物组成:吴茱萸5g,广木香15g,砂仁6g,法半夏10g,陈皮10g,片姜黄10g,紫苏梗10g,延胡索15g,娑罗子15g,乌药10g,炒谷芽20g,枳壳12g。日1剂,水煎服,服7剂。二诊:患者胃痛3日未作,吞酸减轻,无胸憋,大便2日一次,后背不适,舌淡,苔白,脉沉。守上方入干姜15g,日1剂,水煎服,7剂。三诊:患者诸证悉减,胃痛未作,怕凉减轻,无吞酸,大便日一次,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服上方7剂后,症状痊愈。
按:此患者辨证为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胃脘病史三载,近二个月因天气转凉,使胃气受损,受纳腐熟水谷功能障碍。久之精微之气不能上输于脾,影响脾生化气血之权,脾气受损。李东垣指出: “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 《内经》还指出: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说明临床中胃以实热证为多,脾以虚寒证多见。方中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下气为君药,吴茱萸主入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在诸经病变见虚寒证时,配伍干姜,温肾暖脾,治脏寒之重者;因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易生湿浊,配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宽中;砂仁为行散之剂,故入脾胃诸经,性温而不伤于热,行气而不伤于克,太阴经要剂也,宜常用之,四药共为臣药。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佐以广木香、紫苏梗和胃温中,行气止痛,但广木香不宜过多, 《本草新编》云: “广木香,只可少用之为佐使,使气行即止,而不可谓其能补气而重用之也。大约用广木香,由一分、二分至一钱而止,断勿浮于一钱之外,过多反无功效,佐之补而不补,佐之泻而亦不泻也。”所以广木香为佐使之用。通观本方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可作为虚寒型胃痛常用方剂。此方为张老临床经验总结,用于临床,每每获得良效。
3 半夏泻心汤
张仲景 《伤寒论》149条: “若心下满而硬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半夏泻心汤主之。”张老认为本方张仲景为治疗痞证而设,用本方要掌握 “结胸和痞的鉴别”,注重痞的发病机理,及寒热错杂虚实错杂的转化特点,掌握其用药的辛开苦降的特色,治疗痞证要从误下伤中,饮食停滞,痰气壅滞,七情失调,脾胃虚弱着手,结合临床辨证灵活运用。
病例3郝某,女,2012年2月2日初诊。主诉“脘腹痞满1年”,得食则胀,嗳气不畅,口中异味,大便2~3日一行,曾服药治疗,效果不佳,舌淡,苔白,脉沉滑。诊断:痞证,证属脾胃虚弱,气机郁滞,治以理脾和胃,调畅气机。方投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法半夏10g,黄芩10g,黄连 6g,陈皮10g,佛手15g,香橼15g,枳壳10g,砂仁 6g,莱菔子 30g,厚朴 20g,瓜蒌 30g,炒稻芽 20g,紫苏叶10g。日1剂,水煎服,服7剂。二诊:患者服药后脘痞胀满减轻,嗳气,大便难,舌淡,苔薄白,脉沉滑。守上方入焦四仙40g,火麻仁15g。日1剂,水煎服,7剂。三诊:患者脘腹胀满减,嗳气减轻,大便秘,2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守上方加生白术30g,肉苁蓉30g。服上方7剂后,症状痊愈。
按:本例患者女性,罹患腹胀满一年,辨证脾胃失和,气机郁滞,首先应用半夏泻心汤加理气降逆之品,消痞和中,调气,二诊三诊大便难,余思之,六腑以通为顺,大便难则痞气不消,是为脾失健运,运化迟缓,缺乏脾之运力,为此入生白术30g以助脾运,经云:肾者胃之官也,肾司开合,肾主二便,为此入肉苁蓉,以滋肾通便,佐以理气消痞,则大便畅,痞满消。此方为临床常用经方,结合临床,辨证加减,张老应用此方灵活加减,除治疗痞证之外,还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符合病机的各类疾病,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法则,并扩大了本方的应用范围。
4 结语
张老用方严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谨守病机,掌握方中每味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其配伍应用的意义,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注重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根据病证的变化而加减运用。正如 《伤寒论》所云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以这是我们作为继承人应当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