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分析
2014-02-05卞美娟
卞美娟
大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大丰 224100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分析
卞美娟
大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大丰 22410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78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住院号单双数随机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对照组行常规溶栓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溶栓护理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溶栓成功率也有提升。结论在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内科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临床死亡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静脉溶栓是现阶段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式,治疗效果较为理想[1]。然而该治疗方式易引起多种并发症,进而会对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我院为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对接收的78例患者行常规溶栓护理及综合护理,效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78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依住院号单双数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4.8岁;其中15例患者为前间壁心肌梗死,12例患者为下壁心肌梗死,12例患者为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5.3岁;其中13例患者为前间壁心肌梗死,13例患者为下壁心肌梗死,13例患者为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静脉溶栓治疗,同时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静脉溶栓配合治疗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溶栓治疗基础上行综合性护理干预。
第一,溶栓治疗前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协助患者行各项常规检查,并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史和适应证、禁忌证,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各种不良情绪,树立对抗病魔的信心,以最好的状态接受治疗。
第二,溶栓治疗中护理。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意识状态等进行观察,定时测量患者的血压。进行溶栓治疗时应严格控制滴速,通常应控制在30 滴/min;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密切监视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认真观察患者穿刺点、粘膜、皮肤、牙龈等是否有出血现象发生,严密观察患者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倾向发生,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每日检验血小板、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尿常规、大便潜血,监视出血倾向。治疗过程中注意在与患者交流中不断鼓励患者树立必胜信心。尽量减少探视,让患者能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和休息,尤其是溶栓2 h内,要保证患者安静卧床休息[2]。
第三,溶栓治疗后护理。(1)溶栓后护理人员应认真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若有异常现象发生则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抢救,以防心律失常现象发生。(2)溶栓后护理人员还应定时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及记录,并且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及末梢循环情况,以防低血压现象发生。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定时对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等进行检测,监视患者出血倾向,以防出血现象发生。(3)指导康复运动。只要患者症状稳定、神经系统无大波动,就可进行康复运动练习。
1.3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接收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则展开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性显著,记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39例患者中38例患者溶栓成功,失败1例,无死亡,其溶栓成功率97.4%,对照组39例患者中36例患者溶栓成功,失败3例,其中1例死亡,其溶栓成功率为92.3%,观察组溶栓成功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不够显著(χ2=1.054,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39例患者中心律失常1例,出血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5.1%,对照组39例患者中心律失常,2例,出血2例,低血压4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0.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性显著(χ2=4.129,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得血流阻断,导致心肌出现局部缺血性坏死现象的一种疾病[3]。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致死率高等特点,若不能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因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而死亡,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4]。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有效治疗方式即为静脉溶栓,该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症状,且可有效的对缺血性心肌坏死的发展进行预防,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该治疗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即极易引起多种并发症,这就需要有科学、高效的护理。我院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中对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通过严密的综合护理,鼓励患者治疗信心,监视患者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成功率亦较高(差异不够显著,P<0.05)。所以,在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配合综合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买泓,宁靓,赵刚. 静脉溶栓与PC 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J]. 重庆医学,2014,43(9):1133-1135.
[2]李海兰. 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1): 23-24.
[3]林清原,杨继党. 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的静脉溶栓治疗[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6):900-902.
[4]杜宏娟,孙德国,赵利华.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272-6273.
R473.5
B
1674-9308(2014)06-0066-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