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2014-02-05柳陈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证型艾滋病证候

赵 竞 王 莉 柳陈坚

(1昆明圣爱中医馆,昆明650021;2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650504;3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昆明650223)

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赵 竞1,2王 莉3*柳陈坚2

(1昆明圣爱中医馆,昆明650021;2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650504;3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昆明650223)

艾滋病;中医证候;生物学指标;综述

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1]显示,根据数学模型估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达78万人,已报告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人,该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在艾滋病临床治疗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准确的辨别证候是有效地开展治疗的前提,现对近年来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艾滋病证候流行病学研究

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制定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2]首次以“技术方案”的形式把艾滋病的中医证型分为三期十二型:急性感染期:风热型、风寒型;无症状HIV感染期(潜伏期):气血两亏型、肝郁气滞火旺型、痰热内扰型;发病期:热毒内蕴、痰热壅肺型,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气郁痰阻、瘀血内停型,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元气虚衰、肾阴亏涸型。2004年后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在全国开展,随着大量病人的受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广泛开展。从地区上看,从非洲坦桑尼亚[3]到中国河南[4]、云南[5]、北京[6]、新疆[7]、广东[8]、广西[9]、安徽[10]等地都开展了证候调查。王健等[11]在全国主要流行省(市、自治区)也开展了大样本研究,总结了艾滋病的病性、病位、病机特点。吸毒[9]、血液感染[12]、男性接触者[13]等不同人群的特点也有不少研究。艾滋病相关病证渐受关注,如高脂血症[14,15]、消化道症状[16]、咳嗽[17]等的证候也有不少调查。有的学者还借鉴循证医学理念采用文献分析法综合各类研究结果[18-20],如黄剑雄等[21]对国内已发表的艾滋病中医文献的证候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纳入31篇论文、5本专著,发现文献中的证候名称多而乱,部分证候名称很不规范,并且很多文献未提及各种证候出现的频率,难以进行统计,对文献提及的证候名称出现次数进行统计后有18种证候名称出现频率较高,黄氏认为近20年来的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水平偏低,辨证标准不统一,部分证候名称很不规范,研究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 艾滋病证候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CD4细胞进行性减少及免疫缺陷是艾滋病的主要病理机制,许多研究探索了免疫学指标与证型分布的相关性。如CD4细胞计数:谢世平等[22]发现CD4与湿热内蕴脾气虚弱证呈正相关,与湿热内蕴、肺脾气虚证呈负相关,与湿热内蕴证、湿热内蕴气阴两虚证、肺脾气虚证没有相关性。刘颖[13]发现CD4计数与气郁痰凝的检出率成负相关、与气阴两虚检出率成正相关,脾气虚弱的CD4细胞计数最高。王晓雪[12]、张同芝[23]、岑玉文[24]都把CD4计数分为三层(<200,200~350,>350,单位:个/微升),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中发现不同分层证型分布有差异,总体上虚证CD4计数较低,实证CD4计数相对较高。秦国政等[25]研究了中医体质类型与CD4的关系发现,艾滋病平和质居多,HIV病毒携带者以气虚质(24.57%)、阴虚质(17.63%)较多,发病后气虚质的人员比例增高(占AIDS的28.64%);气虚质、瘀血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与平和质比CD4低,阴虚质与平和质比CD4差异不明显。如CD45RA+细胞计数:刘颖[13]发现CD45RA+细胞计数与证型的关系与CD4细胞基本一致。杨凤珍等[26]发现元气虚损与机体细胞免疫损伤呈现较高相关性,CD4、CD45RA+T淋巴细胞都可以作为本病元气损伤程度评价的参考指标。其他指标方面,岑玉文[24]还发现中医的证型与T细胞活化的各项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虚证和瘀证患者T细胞活化水平较低,而热证和虚实夹杂证患者T细胞活化水平较高。高旭辉[27]发现尿β2-MG与气阴两虚型成显著正相关。

血浆HIV-RNA病毒载量(viral load,VL)是反应体内HIV复制水平的标志。艾滋病研究中也发现不同病载水平,证型分布有差异。张同芝[23]发现VL<104拷贝/毫升时,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最多;104<VL<105拷贝/毫升时,以气血两亏型为主。王晓雪[12]发现VL<500拷贝/毫升时,气虚血瘀、邪毒壅滞型最多;VL>500拷贝/毫升时,以气血两亏型最多。

系统生物学的方法也有所尝试,谢世平等[28]采用液质联用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比较HIV/AIDS脾肺气虚证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尿液代谢产物代谢谱的差异,发现HIV/AIDS脾肺气虚证者尿液相关代谢产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两组的数据在得分图中实现了准确的分类。

3 艾滋病证候数据分析

在证候数据分析中学者们仍然采用一元统计分析的频数、频率、卡方等研究症状、证候分布情况,有的学者尝试了多元统计方法的应用,河南施学忠等[29]应用多重对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艾滋病患者中医证候与舌象的关系;河南杨永利等[30]探讨了因子分析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4 述评与展望

艾滋病是新型的传染病,在古籍中没有记载,其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的研究,既是中医学的挑战,也是中医服务于当代社会、焕发活力的机遇。辨证是收集四诊信息后在中医理念指导下概况为具体证型的过程。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是中医诊断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瓶颈,保证不同研究者所收集四诊信息的一致性、统一证型名称、规范辨证标准,才能使证候调查的结果更具价值。

“证本质”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中的热点,物质基础的寻找是其核心。许多学者从激素、酶、神经递质、植物神经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分子生物学等乃至系统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地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绩,如脾气虚证、肾阳虚证、血瘀证、气虚证、寒证、热证等的研究更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艾滋病证候类型与免疫学、病毒学指标的关系得到了普遍的重视,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不同证候机体的病理改变及用药后的反应,更能全面研究和评价中医理论及其方药的机制。

证候数据分析方面,学者们多采用一元统计分析的频数、频率、卡方等研究症状、证候分布情况,证候调查尤其追踪观察中形成的资料具有多变量、重复测量的特点,证候研究应当引入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应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深入挖掘数据。

证候研究是中医学重要的应用基础性研究,艾滋病的证候研究既受证候研究大环境的影响,也有艾滋病自身的特点。故通过艾滋病证候研究,既有助于提高该病临床疗效,也对推进中医证候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不断地探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1-5.

[2]中国中医研究院艾滋病中医药防治中心.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EB/OL].[2012-03-21].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pgzdt/200804/18535.htm.

[3]赵晓梅.490例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及证候学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4):38-39.

[4]邱红,谢世平,郭选贤.HIV/AIDS患者274例中医证候流行病学分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2):363-364.

[5]方路,王莉,段呈玉,等.云南省180例HIV/AIDS的中医症状及证候的初步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3):40-41.

[6]李洪娟,李峰,王健,等.158例HIVAIDS感染者常见中医症状和证候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1):69-72.

[7]马建萍,马超,彭勃,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97例艾滋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J].新疆中医药,2009(6):F3.

[8]朱菲菲,黄玲,马伯艳,等.90例艾滋病发热患者温病学证候特点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5(2):161-164.

[9]黄剑雄,李峰.170例静脉吸毒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29-31.

[10]张国梁,徐经凤,陆平,等.473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和证候分布规律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5):21-23.

[11]王健,刘颖,何丽云,等.2237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的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2011.

[12]王晓雪.320例血液途径感染HIV/AIDS中医证型分布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裁量关系的探讨[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09.

[13]刘颖.北京地区男男性接触者(MSM)艾滋病症证分布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2010.

[14]李强,郭会军,蒋自强,等.281例艾滋病患者采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后血脂变化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0):2248-2250.

[15]娄彦梅.艾滋病HAART相关高脂血症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6]张清仲,符林春,谭行华,等.HIV/AIDS患者消化道症状病机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2011.

[17]郭会军,李鹏宇.41例艾滋病与非艾滋病咳嗽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分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八次年会,2011.

[18]谢世平,潘万旗,梁慕华.艾滋病中医基本证型的相关文献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6-8.

[19]谢世平,王勇,梁润英,等.基于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1):2513-2516.

[20]王勇,谢世平,梁润英,等.基于现代文献的艾滋病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2):129-131.

[21]黄剑雄,李峰,倪量.国内艾滋病中医文献的证候研究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1-3.

[22]谢世平,潘万旗,许前磊.281例艾滋病患者常见中医证型与免疫指标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7):520-521.

[23]张同芝.340例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关系的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4]岑玉文.HIV/AIDS中医证型、证型演变及其与T淋巴细胞活化关系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25]秦国政,李庆生,张春和,等.艾滋病中医发病学特点及中医证候数据库建立研究简报[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31(2):43-45.

[26]杨凤珍,王健,赵敏,等.72例HIV/AIDS患者中医证候与T淋巴细胞亚群和病毒载量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2):733-737.

[27]刘旭辉.河南省艾滋病高发地区HIVAIDS儿童肾损伤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09.

[28]谢世平,马素娜,刘伟,等.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脾肺气虚证者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1,04(6):429-433.

[29]施学忠,杨永利,时松和,等.艾滋病患者舌象与中医证候的多重对应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156-158.

[30]杨永利,施学忠,时松和,等.因子分析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7,24(5):480-482.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7.106

:1672-2779(2014)-07-0154-03

苏 玲 本文校对:杨小洁

2013-12-09)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08ZX10005-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160421]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证型艾滋病证候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 世界艾滋病日》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痔病症状发作诱发因素的对照研究及其与中医证型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