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体验式德育“基地链”建设的探索

2014-02-05杨慈燕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1期
关键词:基地德育特色

杨慈燕

(奉化市教育局 浙江 奉化 315500)

德育基地是促进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也是陶冶情操、体验德育过程的摇篮。如何让区域内的德育资源通过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如何让联动的德育基地链通过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浙江省奉化市教育局通过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营造了一系列生活式、自主式和体验式的德育基地链,发挥了德育基地的多项功能,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也促进了学校特色德育的发展。

一、德育基地链建设的背景及其含义

“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了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它也才是有效的因而也是有真正价值的道德教育,也才能成为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存在。”[1]因此,德育内化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

良好的道德体验是指德育回归生活,并通过生活实践活动的展开,引导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追求,从而使德育的过程成为学生个体德性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要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离不开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德育基地的建设。德育基地是一个包含感官、想象和情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基地。事实上,很多学生不只是为了接受德育来到德育基地的,而是为寻求一种参与式的快乐体验。“人置身于这一效应场时,就会与之发生感应关系,从而不自觉地获得某种知识,感悟某种文化的精神、情调和气质。”[2]因此,学生在参与德育基地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就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细致的讨论、互动、试验等活动,这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惬意的体验,不但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而且能开阔他们的眼界,体验“身临其境、融入其中”的真实感觉。

当前人们日益重视对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效果不甚理想。原因之一是德育基地之间资源整合的力度不到位,基地之间欠缺联动与对话机制,导致德育基地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各类基地资源之间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德育资源既要重视开发,又要重视整合,注重资源的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合理配置,才能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浙江省奉化市地处浙东沿海,校外德育资源十分丰富,既拥有省内著名的滕头综合性实践基地,又有溪口文化、奉化布龙、海洋文化等资源。近年来,许多学校对这些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是总体来说,这些资源的开发仅限于某一学校、某一类资源,因此大多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只有让各类德育基地资源形成联动,才能使基地德育教育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延伸和拓展,使德育基地在学生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地得到凸显。为此,奉化市教育局统一整合全市校外的德育资源,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开展了区域德育基地链建设与实践。

所谓“区域德育基地链”建设,就是把本地域内各类校外德育基地按照一定的线索形成块状组合。如把乡村实践基地、名胜古迹基地、工业经济基地、传统文化基地等德育基地整合为“乡情教育基地链”。建设区域德育基地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和教师立足本土资源的德育课程或活动的开发力和设计力,使德育回归生活、回归体验,并增强区域内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性、德育资源整合性、德育活动的实效性以及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德育的内在塑造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提升区域德育工作实效。区域德育基地链建设,具有以下德育功能:一是系列性,使各德育基地“连点成群、优化整合”,注重其多项功能的开发。二是特色性,使德育基地凸显地方特色,德育活动呈现专业性与特色性。三是制度性,利用行政推动,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系统安排德育基地链的实践活动,使德育制度化。

二、区域德育基地链建设的思路

学生德育基地链建设应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潜能开发、能力培养、体验交流等为特点,把个性化、协作化和展示性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1.区域德育基地链建设的资源选择

德育的实质就是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构建一个内含价值引导功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体验、感悟和内省,从而获得道德心灵的成长。

依据奉化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学生发展要求,以乡情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科技素养培育为资源选择内容,确立了德育基地链资源选择的原则:

一是开放性原则,即学校德育内容选择在校本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从德育基地出发,走出校园,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风俗等资源,包括乡情、生命、法制、民族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资源;二是生活性原则,即德育资源的开发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化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开发和利用;三是主体性原则,即德育实践活动的创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体验、感悟和反思,关注学生的道德内化与提升;四是经济性原则,即指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投入来追求德育价值的最大化;五是安全性原则,即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保证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安全为首要前提,尽量避免开展危险系数高、对学生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的活动。

2.区域德育基地链建设的主题系列

本着德育回归生活、注重体验的原则,我们对奉化市域中的校外德育资源进行了梳理和组合,最终确定了40家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并从“纵向、横向和特色”三方面构建了16条德育基地链,且将德育基地资料编制成《奉化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实用指南》,供各学校参考使用。

一是以德育内容为线索的纵向基地链。主要有法制教育链(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安全教育链(交警队、公管所、消防大队、气象局)、“三防”教育链(武装部、石沿部队、滕头国防基地)、环保教育链(亭下水库、自然水厂、污水厂、垃圾回收处理站等)、健康教育链(计生局、疾控中心、康复医院、戒毒所)、交通体验链(高速客运、市内公共交通、市内出租车、航运、快递、驾校)和生活体验链(学工活动与学农活动)。二是以地区资源为线索的横向基地链。主要有和谐乡村链(如立邦社区、蒋家池头花木村、黄贤村)、名胜古迹链(如西坞水乡古镇、桐照悬山岛观光海域)、特色农产链(如三十六湾村花木、溪口千层饼、林家水蜜桃、萧镇芋艿头)和工业经济链(如食品公司、南方机械、方桥橱柜、电子企业、罗蒙服装、生物化工等)。三是以龙头基地为主角的特色基地链。主要有以滕头基地为主角的社会实践基地链、以锦溪小学等为主角的科技校园基地链、以奉化高级中学为主角的布龙文化基地链和以溪口博物馆为主角的溪口文化基地链。

三、区域德育基地链运行的方式

区域德育基地链建设的关键是活动模式的确立和实践策略的建立,这是有效贯通校内外德育的基础,也是学校与区域特色德育项目打造的有效手段。

1.建立“三级”共推方式

“三级”共推方式就是指全面推进、典型培育和特色创新,即要求各学校以原有主题德育活动为切入点,以模块化操作为主要方式,构建“认知铺垫(校内)、基地体验(校外)、校内拓展(校内)和评价反馈(校内外)”的体验型德育模式,并培育各校的典型德育与特色德育。其目的是将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以德育模块的形式整合起来,使德育从认知到体验、由体验到内化,真正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和系列化。

“全面推进”就是以体验型德育主题活动为抓手,根据各学校德育主题自主选择所推荐的几条校外德育基地链,在所有中小学中全面推进。目的在于优化学校原有的主题德育活动,以德育基地链活动为抓手,强化体验过程,形成一些优秀的体验型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如规定每所学校的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二学生都必须到滕头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滕头精神教育、科普教育、环保教育、农科教育、国防教育、安全实践课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等八类活动课程,并建立“文化体验、技能训练和创新探究”三大特色项目。

“典型培育”就是以学校特色德育建设为抓手,根据各学校特色德育主题自主选择德育基地,并组建具有本校德育特征的校外德育基地链。如根据所属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确立了莼湖小学海洋科技、居敬小学智能科技、西坞小学篮球科技、班溪小学农耕科技、舒家小学童话科技等“特色科技校园”建设思路。各特色科技校园以特色科技主题为主线,以相应的科技教育模块为核心,与特色校园文化相融合,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特色科技校园实践活动。

“特色创新”就是以区域特色德育项目打造为抓手,选用于部分校际联动学校及高中段部分学生。采用教育局推荐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几条校外德育基地链,实施研究性德育学习活动。其操作方式是选择部分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项目组,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开展体验式德育,把“项目组”研究的成果通过社团活动和板报宣传等方式,向校内辐射。

2.构建“三化”实施策略

“三化”实施策略是指主题化设计、模块化操作和自主化实践,即以某一德育主题为主线,设计出系列化的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德育活动模块,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倡导自主体验与探究。

“主题化设计”就是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及课程目标的要求,根据学校(或区域)的特色德育资源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具有体验特征的德育主题。如大堰小学通过充分挖掘当地的各种社会实践资源,凭借学校所在的区域,构建了“科技”“环保”“农科”和“安全”等的德育实践主题。

“模块化操作”就是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相应的德育模块,通过德育模块资源的开发、活动的安排及评价反馈体系的建立等,使德育主题成为学生可操作、可体验的德育内容。如大堰小学根据山区“环保”德育主题,开展了“我摄家乡美”“我爱家乡水”“我看家乡人”等模块化德育实践活动,并将学生体验的成果以作品展、演讲赛等形式展示出来,扩大受益面。又如班溪小学以“开心农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了“认树知树、护绿植绿和我与小树共成长”等活动模块。

“自主化实践”就是针对学校德育主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在实践中进行自主体验、感悟和提升,培养他们的良好人格。如岳林小学开展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县江之源、新旧县江、县江治理”等考察与调查活动。

3.推行“三类”结构评价

为确保区域德育基地链的有效运行,教育局一方面组织宣传部、团委等单位联合召开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不仅落实了40家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负责人,而且确定了35位校外素质教育辅导员,负责基地教育的相关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加强评估,内容包括“德育基地、活动过程和学生发展”三类。为此,要求各学校依托德育基地链开展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德育工作计划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获得感悟和提升。

“德育基地评价”采用“分类评估、共同监督”的方式。针对各德育基地功能的差异性且受学校、单位情况影响,教育局制定了《奉化市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评估办法》《奉化市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链活动记录表》等政策性文件,对“参观人数、活动设计、辅导员指导、安全保障以及活动主题、活动设施配备、活动形式和活动效果反馈”提出要求,并加强对基地链之间的规划、评估与研讨,以达到优化组合、整体安排。

“活动过程评价”采用“分层评价、以评促建”的方式。一是开展“优秀体验型德育主题活动”评选,以促进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相结合;二是开展学校特色德育活动评价,以挖掘典型、优化活动、培育特色;三是开展特色德育项目过程性监控,以加强德育过程的管理。

“学生发展评价”采用“分段评价、发展为主”的方式。要求各学校有计划、有部署、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学生体验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活动的考核指标;并开展成果展示、交流与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四、区域德育基地链取得的成效与思考

近年来,奉化市教育局通过对全市德育资源的梳理、优化和整合,确立了40家德育实践基地,并且根据一定的线索建成了16条德育“基地链”。实践表明,区域德育资源的融合为德育基地链建设提供了条件,德育基地链的建设为学校德育课程开发提供了平台,主题化设计、模块化操作、自主式实践为学生的道德教育形成了可触、可感、可悟的途径。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下半年,全市共有27所学校、17507名师生参加了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德育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许多学校通过参与德育基地链建设,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特色德育,如莼湖小学的海洋德育、班溪小学的农耕德育、高级中学的布龙教育、大堰小学的生态德育等。

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发挥区域德育基地链的德育功能、探索功能、特色功能和辐射功能,使德育体现出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应加强对“区域德育基地链建设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体验式德育模式构建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结合”“学校道德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相结合”等问题的持续深入研究。▲

[1]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318.

猜你喜欢

基地德育特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特色种植促增收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的基地我的连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