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性评价在成人教育考试中的应用探究

2014-02-05陆晓庆周志荣顾汉展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表现性考试评价

郑 珏,陆晓庆,周志荣,顾汉展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被教育学家关注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国外学校教育评价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1992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将表现性评价描述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1]。

在学校教育中,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些实际的学习任务,诱导出学生的真实表现,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以及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表现性评价不仅考核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分析,评价学生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情况[2]。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表现性评价逐步被认识并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对改革中遇到的教育评价问题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但是,表现性评价在高等教育考试评价方面的应用不多,在成人教育考试评价管理中的应用更是少见。

一、表现性评价应用于成人教育考试管理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对不断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已不是单纯的学历补偿教育,更应该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担负起创新人才培养和终身教育的功能。要实现成人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必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考试评价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考评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指标,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蕴含在教学改革之中。改革成人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通讯作者

2.传统考评方式难以全面评价学员素质。

目前的成人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文化传承为主的教育模式,往往把教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与掌握实践技能,把考试分数作为教育评价的终极结果,将学生成绩的好坏等同于其能力与素质的高低。一些院校以教考分离、题库建设、评价标准数值化等作为切入点进行考试制度改革的尝试,但主流的考试评价方式——传统的标准化纸笔测验,偏向于学生记忆能力的评定,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可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对于学生在现实工作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却难以做出准确考评,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3]。

3.表现性评价适合成人学员特点。

成人教育的对象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能力特点,他们学习目地明确、务实,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需要的是加强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工作能力,获得国家与社会承认的学历文凭和各类有效资质证书,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从一般意义上讲,成人的机械记忆能力不如青少年,而理解和分析能力则强于青少年,这就要求在教学环节中针对成人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对于陈述性知识的考核应该适当降低关注程度,更多的关注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4]。表现性评价通过明确的评价标准,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及有效的评价结果,不仅能够进行学业成就评价,更关注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和非学业成就评价。

4.表现性评价促进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表现性评价能够将简单成绩评定转变为综合能力评价,将单一考试转变为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探索和创造出问题解决的方法,不但能更直接、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强调在真实的任务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态度;表现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使学生的潜力尽可能得到发展,有助于促进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成人教育考试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表现型评价应用于成人教育考试管理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

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一培养要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全面发展评价观的指导下,实现从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转变为强调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促进学生全面、个性、自由地发展。表现性评价不单纯依靠考试,还能通过日常的观察和实践的锻炼,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主动发展,从而使我们的考试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加速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2.构建合理的表现性评价目标任务。

表现性评价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内容,其依据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工学矛盾等多方面原因,成人学生往往对于与工作无关的知识,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不愿意学习的态度,而对有助于工作能力提高与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知识更感兴趣。因此,在制定表现性评价目标时,要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对于一些识记性、概念性和陈述性的知识,主要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体验,而对于相对较复杂的应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的学习任务,评价目标不仅包括学习的成果,更应包括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及完成任务时多种技能的运用过程[5]。

3.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传统型教师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专业,较欠缺多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中多关注于知识的讲授,常常忽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过程,通过传统考试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掌握,而对实际运用知识能力较难把握。创新型教师则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强调多学科融合贯通,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需求,合理设计并实施表现性评价,在观念上注重考试的诊断、激励和促进功能,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在评价目标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思维过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导向上,强调学生参与学习和评价整个过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与潜质,制定因人而异的考核目标与标准,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现代教育评价观下的表现性评价的形式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开卷考试的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相应的试题,考核对于一般性、描述性概念的了解与识记;在教学过程中的阶段测试:如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和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组织小组学习、专题讨论,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集中进行讨论答辩与自主学习,评价学生参与小组学习时的团队合作、人际交流能力、表述的准确性等综合表现;运用模拟情景设计,锻炼并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发挥成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的特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考查学生创造性运用合适的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France Belanger,Dianne H.Jordan.远程学习的评估与实施——技术、工具和技巧[M].丁兴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0.

[2]余 林.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97.

[3]周文叶.超越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12-16.

[4]鄢凤明.关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成教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0(2):18-20.

[5]陈 娟,冯生尧.促进学生学习的表现性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11(11):21-23.

猜你喜欢

表现性考试评价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数感的表现性评价维度与评价任务的开发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准备考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