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对比”在药理学教学的应用
2014-02-05王琳琳栗俞程
白 莉 王琳琳 栗俞程
(河南中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46)
“纵横对比”在药理学教学的应用
白 莉 王琳琳 栗俞程
(河南中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郑州450046)
纵横对比法;药理学;教学
《药理学》是高等职业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程,许多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这门重要的课程。《药理学》是以《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分子学》等课程为基础,是《基础医学》、《临床治疗学》、《临床医学》等课程的桥梁。《药理学》在学习时需要涉及多种基础医学药学知识,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多抽象复杂,因此大部分学生反映药理学难学难记,缺乏学习的乐趣。如何帮助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药理学》,增加授课内容的逻辑联系,是摆在《药理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1]。
众所周知,“联系与对比”或“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是把概念或内涵相似或相反内容集中进行比对,从而找出其中的异同,以加深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这种对比、总结的学习方法更注重于讲述知识点内部的逻辑关联性、普遍规律性,能更好地对授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概括[2]。因此,结合《药理学》授课内容,笔者将这种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称为“纵横对比”法。“纵向对比”即不同章节或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的联系与对比;“横向对比”即同一章节内或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的联系和对比。通过这种“纵横对比”法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药物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通过不同章节的药物举例说明。
1 纵向对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纵向对比”法是将不同章节中的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对比。“纵向对比”药物的药理作用相似或相同,但其药理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或适应症有区别。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其药理作用为解热、镇痛、抗炎[3]。而在其他章节中也出现有相同的药物作用。因此,在讲授阿司匹林药物作用时,笔者会加强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比较,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与氯丙嗪体温调节的异同点在于:①阿司匹林调节体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酶活性从而抑制PGs的合成和释放,而氯丙嗪调节体温的机制为抑制体温调节中枢;②阿司匹林调节体温的特点是只能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但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氯丙嗪能够改变体温调定点,使服用者的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能够降低发热病人和正常人的体温,另外也能够使服用者体温升高;③在适应症方面,阿司匹林用于体温过高、持久发热或小儿高热者。氯丙嗪与异丙嗪、哌替啶组成冬眠合剂,用于人工冬眠和低温麻醉。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可以与吗啡对比,从作用部位、作用机制、镇痛特点、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对比。其抗炎作用可以与甾体抗炎药进行对比,深度解读阿司匹林作用机制和适应症的应用。
上述的例子是从一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出发,纵向对比不同章节中有相似药理作用的药物,以便加深这一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另外,也可以从某种临床应用出发,纵向对比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使药物的适应症系统化,这也更符合临床药物应用的要求。如许多药物临床应用中有抗休克的作用,但哪种药物更适用于哪种休克类型呢?①阿托品、山莨菪碱适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②肾上腺素适用于过敏性休克;③去甲肾上腺素或间羟胺应用于各种休克早期,并与扩血管药如酚妥拉明合用;④多巴胺适用于多种休克类型,特别是伴有心肌收缩力减弱及尿量减少的患者;⑤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休克,特别是感染中毒性休克。此外,临床适应症中具有止吐作用的药物也很多,如抗胆碱药、抗组胺药、抗精神病药物等。这种跨章节的纵向对比法,能够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药理学知识,并且与实际应用挂钩,使学生学习更加符合临床的需要。
2 横向对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横向对比”是将同一章节内的代表药物或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进行对比,在比较相同作用的同时,更多的是找出这些药物的不同点,从而加深对这些药物的理解。“横向对比”法应用的章节很多,笔者通过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物解析。如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它们是镇静催眠药的代表药[4],在临床上都有镇静、催眠、抗癫痫等中枢抑制的作用。因此这两类药物的教授过程中,应比较两类药物的不同:①从药理作用机制上分析,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都与GABA受体相关,但巴比妥类药物作用机制是使Cl-通道开放时间延长,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使Cl-通道开放频率增加;②从对生理性睡眠影响分析,巴比妥类药可缩短REMS,长期用药骤停会引起REMS反跳。苯二氮卓类药物则对REMS影响较小。综合两类药物横向对比,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为什么目前巴比妥类药物较少用于催眠、镇静。此外,抗凝血药中代表药物肝素以及香豆素类药物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理解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区别。
上述例子仅仅是“纵横对比”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每个章节中药物的学习都可以采用“纵横对比”法。同时,这种对比教学法不仅仅局限于《药理学》中,更应该与其他关联课程如《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医学》等对比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表面看起来杂乱无序的药物知识逻辑化,系统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1]陈燕,增强.《药理学》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
[2]李寒冰,王琳琳.高等医药院校药理学“纵横贯通”教学法[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0-130.
[3]何海蓉,蒲春霞.药理学——阿司匹林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531-2532.
[4]栗俞程,刘亚敏,张跃文,等.镇静催眠药的说课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62-63.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7.061
:1672-2779(2014)-07-0086-02
杨 杰 本文校对:李寒冰
201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