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观:现代出版企业财务模式新方向
2014-02-05王联合
文/王联合
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坐标系中,出版家占有重要一极,其赢得的声望有时比肩伟大的作品创作人,并与杰出作品一起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如张元济、叶至善等;将他们从事出版的历史过程再作详细考察,他们首先是卓越的编辑人。即使在光电时代,他们的名字依旧在毛边的书中被人们翻阅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出版企业转型,依旧不能抹去出版人对编辑的尊重、对编辑岗位的重视。这是一种情结,一种基于无法替代的属于编辑的图书产品创造与产品呈现能力。现代出版强调编辑的龙头作用丝毫不过分。一切创造性选题都从那里产生,编辑依旧是出版社最大的生产力,财务报表上体现的主营业务收入直至利润产生都可以追溯到具体编辑的贡献;每本优秀的图书——比如获奖图书,也会在封底上找到优秀编辑的姓名。文化企业当然更有资本标榜自己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乐意以柔性管理的方式审视编辑工作的小资与随性,以卖书所得获得一份体面的生活并经营着现代出版人的理想。
然而,当出版被注入许多全新要素,其边界也越来越模糊,编辑固有的身份边界也随之模糊,甚至已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符合当下职业特征的定义。因此,当前出版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模式——把编辑作为财务支持优先的主体,无论是激励方式设计、绩效公平考核,还是与现代出版企业项目管理与运作方式,都有某种脱节和不合理。
一、项目风险投资概念引入的合理性
既然编辑人的传统职业特征已经日益模糊,纯粹身份的编辑在出版社的超然地位未必就不可撼动;既然编辑的优先财务支持已无法得到全员的认同,既然编辑的这种财务支持已经无法从对应的“产出”中清晰分辨出来,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既像福利又像投入的财务支持方式的优劣。出版社项目培育中的“风险投资”理念具有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它能从根本上打破这一传统出版模式的编辑激励陈规——唯有项目才能找到与其配比的投入与产出。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广义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以出版项目作为直接而具体的资本投入、财务投资对象——出版项目风险投资观,将打破现行出版社编辑至上、财务支持方向不清的不合理现象。以项目选择、评估、投入、跟踪、效益评估来全程定位,投资风险将主要由投资主体——出版社风险投资基金组来承担。基金池来源可以是每年按固定比例提取的研发资金,也可以是来自上级的专项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横向的企业资助等。在上市企业,这部分资金可以直接从外面引入,由投资银行经过尽职调查、评估风险与收益以及未来退出方式后综合选择;在出版社内部,这个基金组的成员涵盖全体选题委员会成员,因为这是一个基于文化内容的项目判断,要平衡两个效益关系;同时,项目基金组可以引入外部专家,包括资深出版人、学术专家等,以保证项目的高水准;项目组理应包括董事会部分成员,以体现出版投资人对项目运作的全程监管,包括财务监督。
二、风险投资观:新型出版企业战略构建的内容
当下,出版社由图书单一经营的模式转向内容产业价值链拓展,传统的编辑来稿加工、编辑选题策划客观需要被系列化的项目覆盖,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需要。在现代出版企业引入风险投资概念后,出版企业各岗位职能的主要工作围绕投资项目展开,在项目策划、组织、实施中施行对人的管理、对岗位的管理;企业以项目风险投资观建立起的投资-产出模型,可以量化投资效率,杜绝人治思想;风险投资观既重视全程,也重视两个效益结果,体现出版企业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承担。
1.为出版企业主业经营找到了合理的风险分担模式
出版社将重大重点项目以风险投资的方式确立后,项目的策划人是编辑,也可以是销售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甚至是出版社借助的外脑以及上述人员的组合体,他们将以契约的形式确立双方权利及义务。风险投资基金方将承担最终投资失败的风险。因为在出版社内部,风险投资管理方具有投资方向确定的主导权,他们或以传统的选题委员会名义或以现代企业投资专家组的名义,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专业性认证,包括项目完成周期、项目预计投入、项目进展监控、项目两个效益评价、项目失败风险估计、项目失败风险规避及转嫁方式等。此类风险分担的模式将极大消除项目策划主体的后顾之忧。当然,在项目的可行性评估时,项目策划人、项目实施主体身份依然是影响因子。比如,通常认为资深编辑提出的项目比新手具有更低的市场风险。
2.为出版企业导入先进管理思想,以投资回报观动态看待项目成长
风险投资观引入现代出版企业,确立起的是全新的财务支持对象——具体的项目,而不再是单纯的个人。个人的激励基础是对其业绩经济结果的考量,也是企业文化提供的软性人文关怀。可以是员工职业成就感,也可以是一份写在名片上的体面职位。单一财务支持并非是必需的,也未必是有效的。出版企业员工个人职业技能提升主要靠两条:一是自身是否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二是如何从企业定制的规范培训中获取。就现代企业文化构建而言,以项目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单纯个体编辑财务支持方式,体现了更平等的员工意识,有利于构建更和谐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是企业文化的升华。
3.项目驱动有利于企业青年脱颖而出
现代出版追求出版价值创造。两个效益指标体现在品牌价值上,体现在图书市场销售业绩上;传统出版方式下,一本优秀作品的价值实现要遵循如下过程——从选题策划、作者撰稿交稿、编辑加工、出版制作完成到销售实现、收益确认、市场评价收集等。这个周期短则两三年,长则10年、20年。编辑在这个过程中是孤独、落寞的,很少有编辑能把自己的青春智慧以期货方式在10年、20年后作价回收;在以图书利润提成作为业内普遍推行的年终考评方式下,他们也许可以忍受低收入,但却不能忍受因没有创造利润而在单位丢失尊严。出版项目风险投资以基金池方式存在,员工固定年收入以外的增量部分将按项目完工进度比例的方式确认,也可按每年工作量及进展状况在年终支付。某种程度上,这笔基金也可称为“种子基金”“孵化基金”,青年、创新型人才易出创新性产品,基金的分期投入将保证创新型选题项目的每一步推进都有资金与管理的跟进。
4.将传统的选题策划投入上升到现代企业研发的连续投入
策划概念的诞生,是对早期出版——作者自主投稿方式的一次飞越,它强调了编辑不只是完成“编校改”任务,而是书稿形成之前的编辑介入。现代出版因行业融合度的提升,单一以“选题策划”来涵盖图书产品,已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的阅读终端交互特征,也不能将创意产业价值链全部整合。项目风险投资观聚焦于出版产品的研发,唯有研发才能够将选题策划出的内容进行价值链延伸,选题策划只是内容创造的核心部分而已。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投入通常占当到年营业收入的2%~4%,按中间值3%来配比的话,一个年产值2亿元的出版社应该每年拿600万元用于产品的研发。现实的出版社很少有如此高比例的研发拨付投入。为什么?传统的出版习惯于按现有选题进行常规显性成本投入,所谓的大项目额外投资亦不过是围绕大项目启动追加的组稿费、启动费、资料费等。研发视角下,项目全程管控以及价值链延伸是核心。比如,研发视角下的少儿文化产品开发,除了关注少儿纸质图书的出版,还要关注内容的二次开发、三次开发,从纸质图书至有声读物,从在线学习到亲子游戏场景设计,从儿童影视创作到儿童玩具设计开发,从区域市场进军多语种国际市场,等等。单是要遵循的质量标准就包括图书质量标准、互联网传播规范、婴幼儿使用玩具安全等。其间的很多工作已经超越传统出版社具备的能力,借助外脑是常规办法,局部模块研发还需要外包。某个出版社基于少儿读物开发的衍生产品确实很成功,儿童动画读物打开居然以立体呈现。但问题也出来了,市场反馈有几个幼儿被立体书中小马夹住手指了。这是细节问题反映了传统的选题策划可能关注不到这些方面,但项目风险投资观下的研发理念,包括市场风险在内的各类可能导致项目投资失败的因素都提前考虑到了。
5.兼顾出版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有助于打造中国出版百年老店
无论是专业化出版社还是综合性出版社,不能像可口可乐一样以独立的配方单一的产品屹立于世,出版社拿到的只是出版权。故单一产品对现代出版企业的利润支援力度越来越微弱。现今中国经营良好的出版社无不依靠一批又一批的系列化产品,将出版社的市场影响力无限放大。而项目风险投资观不拘泥于一时一城之得失,其以契约的方式固化项目从设计到执行再到评估的整个流程,其稳定性保证了出版社的经营方向不会因一把手的变动、好恶而随意改变,也不会因项目策划人的岗位流动以及编辑的人才正常流动而滞阻。出版社在整个周期内的任务就是认真执行项目,保证项目不偏离预期的市场价值。如果用一个更长的周期来考察,连续多个项目风险投资计划的完成,将会展现项目设计时不曾预料的叠加效果:因投资项目的风格而形成出版社的出版风格,出版社在某一出版领域的集中优势更易体现。有规模有产品个性的出版社,才具有竞争优势。项目风险投资契合了出版企业竞争需要。
三、结语
编辑的个人发展同步于现代出版企业发展,他们的进步像所有企业员工一样,得益于自我修炼和职业使命。基于项目风险投资理念的出版财务支持不是对编辑龙头作用的刻意弱化,而是以整体运营观来看待整个出版社发展,将出版企业置于现代公司治理模式下。在现代出版企业里,整个人力资本投入,包括编辑人力资本支出不过是项目风险投资中的一块。编辑依然承担项目研发和实施的角色,但不再是唯一,他们依旧分享现代出版企业的荣耀,而不是炫耀留在图书封底上责任编辑的名字。项目风险投资基本理念符合出版转制后的企业运行规律,理应成为出版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必将为创新型出版企业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