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2014-02-05

职教通讯 2014年22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培训

花 月

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1]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换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的土地被征用,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应运而生。失地农民即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无法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 000—5 000万人左右,每年仍以200万的速度增加。[3]将农用土地变为城市用地是城市化的必备条件,而失地农民离开土地这一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便无法再自产自销、自给自足,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难以融入城市,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上徘徊在城乡边缘,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门、社保无份”的尴尬境地。如何找到新的生存之道成为失地农民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是解决失地农民生计的关键所在。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创业是就业之源和民富之源。国内外诸多经验表明,鼓励和扶持某一弱势群体创业,能够使其摆脱弱势地位进而走上发展之路。因此,引导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创业所必备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其进行创业培训,在各方面加以引导和扶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业培训,能够使具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失地农民掌握自主创业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失地而不失业,失地再创业。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亟需改进。通过分析当前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对提升失地农民创业技能乃至改善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参加创业培训观念滞后

芬兰学者Pyysiaine认为:“当农民的利润趋于下降时,农民会变得更加富有创业精神” 。[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面临基本的生存问题,然而,受长期以来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失地农民形成了封闭闲散的生活方式和被动保守的择业观念,严重束缚了失地农民主动投身创业,缺乏参与创业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失地农民参与创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观念不断深化,市场经济规律日益完善,但由于传统守旧观念的根深蒂固,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存在“小富即满”的落后思想,他们往往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急于就业,普遍缺乏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和长远的发展眼光,没有勇气和魄力白手起家,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业大潮中去。失地农民的创业意识薄弱自然导致参加创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2)失地农民对创业培训的认知程度较低。由于失地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整体素质相对较差,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自我效能感低。多数有创业意愿的失地农民往往更倾向于通过亲戚和朋友的推荐和介绍等个人途径获得相关创业信息和知识,而非通过参加创业培训提升创业技能。调查表明,一些地方政府斥资举办创业培训班,但前来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却寥寥无几,无奈之下通过一些硬性规定要求每户派代表参加,将创业培训当做一项任务分配下去。这些现象反映了失地农民在思想观念上的滞后,没有真正意识到创业培训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创业需要通过培训获取相关知识的意识,不利于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创业培训保障机制不健全

通过各部门协同合作和加强政策制定支持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已经被多数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虽然各级政府都给予了一定重视,但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工作总体上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保障机制上的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管理机构难以协调组织。创业培训是一项普惠式工作,涉及包括大学生、下岗工人、农民等多个群体,而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作为整个创业培训工作的一部分,许多部门都可以组织开展。例如农业部、财政部和共青团组织的跨世纪青年农民创业培训,各地政府部门组织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等。这些针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因组织管理机构不同而缺乏联系和沟通,常常陷入多头领导和管理的尴尬局面。同时,各机构组织的培训多以阶段性、区域性的形式出现,难以按照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工程加以落实。[5]

2.缺乏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对失地农民进行创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是公益行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全国仅有个别省(市)初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模式,如湖北省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出台了《湖北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培植工程试点工作方案》。但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是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和保障问题[6],忽视了其发展需求和创业培训工作,各地政府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优惠政策和相关投入十分有限,并且与其他有关失地农民创业扶持政策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明确长远的发展规划。

3.缺乏相应的跟踪反馈机制。对失地农民进行创业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扶持失地农民实现成功创业,而现有的创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创业前的培训,忽视了创业过程中的指导服务,对失地农民创业仅仅是“扶上马”而没有再“送一程”,显得“虎头蛇尾”。据不完全统计,创办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失地农民的创业失败率更高。[7]由于创业培训的后续跟踪指导不足,难以形成各培训环节的合力,直接导致创业实现率低,创业培训效果总体不理想。

(三)创业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通常需要具备过人的组织策划和协调控制能力,掌握从事某项职业所必备的经营管理知识。因此,参加创业培训的失地农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实际且具体。随着各地对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在培训内容设置上的问题也逐渐显现。(1)创业培训内容的设置忽视失地农民的实际需求,针对性较差。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失地农民所要从事的创业项目意向因人而异,然而在创业培训实际工作中,鲜有针对失地农民的创业需求做深入的调研。一些培训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什么赚钱教什么,或者纯粹为完成上级任务敷衍了事。由于培训内容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失地农民在不同行业产业和不同生产领域的实际创业需要,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失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很难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2)创业培训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性不强。失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材的理解存在困难,难以将创业基础知识和思想与自身创业实际联系起来。调查发现,一些培训机构教授的课程类似于普通高校中开设的创业学课程,很多失地农民反映培训所学知识在真正创业时并不适用。培训内容的理论性过强,忽视了对失地农民进行创业培训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直接创业的人。没有实践的指导的创业培训如同纸上谈兵,培训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四)创业培训方式单一

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培训效果是创业培训的生命线,而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又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成人有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心理,失地农民也概莫能外,他们同样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多方面压力,扮演着多元社会角色并承担着多重责任和义务[8],而在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点,不能针对失地农民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恰当的培训方式。

由于失地农民的思维方式较为传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因而更倾向于切身体验而非单纯理论灌输从而获取知识。然而,当前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方式仍以课堂讲授法为主,没有充分结合失地农民的特点因材施训,个性化不突出。调查发现,参训的失地农民普遍反映创业培训方式较为单一,采用课堂讲授法对创业理论知识单向地传输,缺乏生动形象的实地参观和案例讨论等培训方式。目前,很多创业培训机构开展专门针对创办微小企业的SYB培训,教师主要讲授创业计划和相关政策,对实际创业过程中如何操作鲜少涉及。一些培训机构出于减少经费开支的考虑,无节制地增加单次参训的人数,从而限制了很多创业培训方法的使用,例如角色扮演法、创业游戏等体验式培训方法。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如果简单地对所有受训失地农民“填鸭灌输”创业培训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指导,他们很难理清创业的基本程序,对创业产生真正的体会,能够掌握的创业技能必定有限,也令本身参训意愿不强的失地农民的积极性再次受挫,难免使创业培训流于形式。

(五)创业培训资源分散

据调查,目前,农业、劳动、教育、科技、建设等部门具有一定创业培训资源,但由于长期各自为阵,使原本有限的师资、经费、场所和设备等培训资源更为分散、紧缺,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就培训师资而言,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师资力量总体上较为薄弱,综合素质完备的教师偏少。从国外的创业培训经验来看,创业培训师资须具备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教学经验,2-3年的企业工作经验,最好具有创业的实践经验。[9]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创业培训机构主要从高校中聘请教师,他们虽然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具备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对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实际难题了解得十分有限,在培训过程中很难引起学员的共鸣。就资金投入而言,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经费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创业培训需求的日益旺盛,政府的经费投入显然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作保障,各类培训机构往往采取多种方法减少培训成本,导致一些必备的硬件设施、师资和日常开支无法到位。就培训场所而言,很多培训机构将租赁的教室作为集中培训的场所,可供实践教学的场所较少,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实训基地和示范基地更是严重不足,亟待开发出一批基础设施和条件较好的培训场所。

二、推进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失地农民树立积极主动的培训观念

没有思想的变革就没有其他变革,思想的变革是发生于思想结构本身中的革命。[10]创业意识是失地农民参加创业培训的前提。要切实推进我国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工作,政府、培训机构乃至失地农民个人都必须致力于从根本上转变失地农民传统落后的择业观念,树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积极主动地参加创业培训的意识。失地农民个人要转变墨守成规的小农意识,突破“等、要、靠”的思想障碍,以更为宽广的眼界审视外界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培养自身敢于拼搏、自立自强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创业者的队伍中。宣传教育是先导,社会各界要积极宣传创业和创业培训的重要性,引导失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并主动接受创业培训。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特别是要开办一些失地农民创业致富的电视节目和栏目版块,着重对通过培训而创业成功的事迹加以宣传,让失地农民对创业过程、创业经验和创业成果有一定的了解,营造一种积极创业、乐于培训的氛围,使失地农民树立“创业改变命运”的意识,调动其参加创业培训的积极性。另外,伴随着城市化而来的不仅是失地农民在身份、就业和居住地的变迁,更涉及一系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失地农民在心理上很难快速适应,容易导致其创业的自我效能感不足。因此,在正式的创业培训前可以组织失地农民参加创业入门知识的宣讲会,融入市民角色转变和心理适应的相关培训,通过类似的引导性培训帮助失地农民对市民化要求做好心理上的调适,树立艰苦创业意识、风险创业意识和合作创业意识,对创业形成初步的认识,激发其创业动机和参训意识。

(二)加强协同合作,健全创业培训保障机制

城市化与失地农民创业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化进程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为失地农民的创业提供契机;同时创业及创业带来的就业能带动更多失地农民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实现从身份到心理各层面的转化。各级政府和培训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化和失地农民创业的关系,重视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工作,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的整体系统,并要突破系统内的体制壁垒,为培训工作高效有序地运行提供保障。[11]

1.各培训主管部门要打破体制上的壁垒,减少行政性、行业性垄断,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加强协同合作。由政府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对不同培训主管部门职能上存在的混合交叉,及时加以有机整合,避免陷入多头管理、多部门牵制的局面出现。在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才能保障创业培训有效开展。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具体而言,各级政府要把培养“创业型失地农民”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失地农民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将提升失地农民的创业技能纳入政策体系,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保障政策,如法国早在1999年就已经出台了《创新与研究法》,为创业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支持。

3.加强后续扶持,建立有效的培训跟踪反馈机制。跟踪反馈机制是培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失地农民创业成功率和稳定经营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地开始重视培训跟踪服务,如山东省农广校成立了“农民创业联谊总会秘书处”,并在各市成立“市分校创业培训联谊会”,有效加强了学员与创业指导教师的长期互动关系。创业培训结束后,有关部门要做好培训和创业的衔接工作,提供电话回访指导、专家定期巡访和长期咨询等服务,维持失地农民与专家之间的互动联系,指导失地农民的创业实践持续健康发展。

(三)合理设置创业培训内容,增强实用性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因而,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与一般的创业培训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培训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上,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失地农民和市场的需求,基于失地农民的接受能力,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失地农民通过培训真正掌握自身所需创业技能并学以致用。

1.创业培训内容要与失地农民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按需施教。失地农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创业意向和实际需求更是因人而异,因此培训内容的设置绝对不能“一刀切”,而要通过对失地农民进行创业能力、创业条件、受教育程度和从业意向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在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后将其分为具有一定共性的若干小群体,有重点、分层次地设置培训内容,分为不同行业或创业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和辅导。例如,对文化水平较高的失地农民,可以重点开展新兴创业项目的培训,如社区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对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高的失地农民,可以开展餐饮服务、保洁与绿化等创业项目的培训。

2.注重创业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培训机构要做好调研工作,充分了解掌握当地产业结构特点、资源优势等信息,确保创业培训贴近市场、贴近现实。例如,洛阳市在对本地失地农民创业项目进行调查发现,第二、第三产业是失地农民创业的首选,其中有88%的失地农民从事包括商店、旅馆、网吧等第三产业的创业项目,传统性、微利性项目居多,占97%左右,基于此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12]此外,创业培训内容切不可过于理论化和复杂化,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细化,缩小培训内容与失地农民实际接收能力之间的差距,尽量做到浅显、直观而不失重点。

3.加强市民化培训,帮助失地农民角色转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面对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快速转变,容易导致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碰撞。因此,在创业培训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失地农民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的培训,促使他们快速适应城市生产生活基本方式,这是失地农民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

(四)采用多元化的创业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

培训质量是创业培训的生命线,而培训方式又是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创业活动和创业项目形式多样,创业内容种类繁多,对创业培训方式选择的要求也相对较高。针对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理解能力不强等实际情况,相关培训机构要改进培训方式,吸纳理论讲解、现场观摩、实地调查、模拟创业等多种培训方法,研究和采用易学、易懂、易用的方式开展创业培训。

1.充分发挥课堂讲授法在培养失地农民创业基础知识和理念中的作用。失地农民是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而产生的,但仍保留着自身落后守旧的思想认知结构,对创业的认知程度较低。课堂讲授法在改造失地农民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更新他们对创业的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课堂讲授法并不意味着单纯的理论灌输,而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失地农民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讲授中增加提问环节和师生、生生互动环节,使每个人参与到发现、探究和思索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整体培训效果的提升。

2.针对失地农民的学习特点和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由于创业活动的实践性很强,除了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还要积极探索其他各种培训方式在创业培训中的应用,特别要提倡带领失地农民深入“田间地头”,采用现场培训法、参与式培训法、角色扮演法等,手把手进行培训指导,使他们对创业过程产生切身体会。此外,还要创新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方式,在现有的多种创业培训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对其中某些培训方式加以整合利用。例如实行“三段式”培训,将集中培训、考察实习和创业设计结合起来,从理论知识学习到理论指导实践,再到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兼顾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13]

(五)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合力

当前,培训资源分散、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发挥整体规模效应。技术训练的责任不应单单落在或基本上落在学校体系身上,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责任同样如此,这个责任应由学校、商业与其他企业、校外活动,同积极合作的教育家、工商业的领导者、工人和政府一起,共同负担。[14]通过整合和利用多方培训资源,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加强联系合作,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体系,有利于提高各种培训资源的使用率,最大程度地发挥培训合力。

1.就创业培训师资而言,要创新创业培训师资的开发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由于创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除了聘任一部分知识结构完备的专职教师外,还要打通师资共享渠道,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聘请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行业企业等各领域的专家或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例如政府部门的专家、高校经济管理类学者、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等,对培训师资加以整合并使之不断丰富。

2.就创业培训资金而言,政府要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符合办学条件的创业培训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保证资金的合理利用。如前所述,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具有公益的性质,因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对于享有资金支持的创业培训机构,应适当降低创业培训收费标准,吸引更多失地农民参与其中,使资金支持落到实处。

3.就创业培训场所而言,为了提高失地农民的创业成功率,建立专门的创业实训场所显得尤为重要。各培训机构要积极主动地与本地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开辟“第二课堂”[15],通过签订协议的形式建立独具特色的实践基地和实训场所,为失地农民搭建一个实战演练的创业平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0.

[2]黄小晶.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6.

[3]赵曼.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7.

[4]罗军,张叶平.农民创业培训、创业选择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2):199.

[5]晁伟,王凤忠.农民创业培训模式及对策研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4):46.

[6]贾小峰.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15-16.

[7]郭云飞,王琼海.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现状及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71-72.

[8]刘奉越,郭伟.返乡农民创业培训摭论[J].职教论坛,2009(19):35-37.

[9]周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的构建——以苏州为例[J].经济视角,2012(5):115-116.

[10][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 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

[11]刘奉越,花月.基于协同创新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J].职教论坛,2013(21):57.

[12]邓国取.城市新城区建设进程中失地农民自我创业分析与评价——基于洛阳市洛南区的调研与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9(12):66.

[13]姜卫良.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探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科技出版社,2011:167.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40.

[15]周明,王玉欣.上海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47-48.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培训
欢迎订阅《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关于创新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的思考
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现状调查——以甘肃省为例*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