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医学院校重建医学生主体性的思考

2014-02-05于海燕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刘 冰,李 丹,姜 峰,于海燕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从人的生物本能层面来讲,人追求健康的身体,人受疾病威胁发生就医行为,医生的救治行为被赋予了被动的责任。由于就医环境、就医行为等因素的客观存在,导致医生主体思想的认知偏差,并影响到医学生行医治病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这一问题需要引起社会以及学校的足够重视。

一、现代医学主体的异化现实

医学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仁术,作为医学主体的医生,自古以来行医讲求行善道德。医生治病救人具有排他性,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存在,可是这种和谐统一正在被破坏。

从经济层面讲,医生与患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换关系。他们是一种关系到人生命的特殊交换。患者为换救命良方付出钱财,误将病情的恶性发展归结为医生所为,许多患者家属对医生用药价格不理解而恣意闹事[1]。为挽救至亲的生命,人们陷入盲区,忽略了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恶性循环导致生命的价值很难同实际的经济利益达成和谐统一。

从社会角色层面讲,患者由于病痛首先被视为弱者,而医生则掌握“生杀大权”。为了赢得患者的信任,许多医生不能遵循专业知识按照步骤进行专业的诊治,需要“追随”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对症下药”,从自身的安全出发采取“保护性治疗”。医院为了减少纷争与麻烦,没有及时起到保护医生的作用,“一边倒”向患者,形成“权利移植”。医生的压抑导致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与疏离。

二、异化现实对医学生的影响

(一)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医学生的主体道德标准和应坚守的责任正在受到严峻的考验,医学生的主体责任感出现严重缺失。首先,新时代的医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们众情所依,众望所归,孩子们对家庭的无责任感必然导致对待患者以及自身职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其次,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医疗内部红包现象、冷漠现象、熟人现象等频频出现,医学生受多种价值观的冲击以及不良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偏差与跟风倾向;最后,医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就业的实际问题中,接受红包谋取利润,道德再好不能当饭吃,做好自己的工作万事大吉,许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道德困惑导致医学生忽略了身为医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修养[2]。

(二)主体行医自信心丧失。

个人主体进入大社会,受客体与他人制约。医学生作为新生力量易受到大环境影响,心理调节不得当极易使医学生丧失行医信心。如果患者在医院失去生命,医生是不是坏人?大多数人会将医生推到社会的对立面,医护人员所有的努力被视而不见,医院更是要时刻站在解释的位置上去平衡不断升温的医患关系。在面对至亲遭受病痛时,医生很容易被神化,医生的权威似乎代言着生死,医生在虚假的希望与真实的可能性之间势必需要作出一个明确的选择,但在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眼中每一种选择都像凌迟,而责任全部归属医生。患者的不理解,媒体的捕风捉影,都会使医学生原本怀揣的激情逐渐退却,从而丧失做医生的信心。

(三)主体安全感的缺乏。

中国医院协会发布对百余家大型医院的调查显示,近年来73.33%三甲医院发生过暴力事件,59.63%的医院院长曾经受到过围攻威胁,61.48%的医院发生过摆设花圈、设置灵堂等现象,从网上百度暴力伤医有740多万条网络链接,是2013年发生的最高的突发事件,被评为2013年仅次于雾霾排名第二的健康事件[3]。今年两会前后,南京护士被打事件尘埃未落,广东潮州压着医生游街的风波又起,这些暴力事件对医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在今年的两会中说:“暴力伤医是一种社会戾气,优秀学生不学医,医生的子女不学医,势必会影响我国医学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大大挫伤了医学生对未来从医领域的积极性,深层的代价就是延缓医学的进步甚至造成医学发展的停滞,削弱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力量。

三、医学生主体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医德教育贯穿始终。

我国素来以伦理道德居之,将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善。作为医学主体,职责就是“为苍生司命”。近些年医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的诱导与侵蚀,培养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职业道德认识,是医学院校需要放在首位去解决的。但是医学生医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系统的培养过程,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规划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需要对医德培养进行有效的规划[4]。每年新生入学以后,学校应有组织地召开座谈会,邀请当地先进医生模范做专题讲座,列举大量医德典范事例,使青年学生们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一个健康的认识,加强医学生的主体认知意识,建立正确的医德观,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及治病救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心理健康培养。

我国大多数医学专业高校更重视学校的科研成果及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缺少关注。医学作为一门庞大的学科,涉及许多分类,医学生由于学习任务加重的变化、人际关系复杂的变化以及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时难以适应,各种心理矛盾接踵而来,自杀意念有了产生的根源。为了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医学院校有必要定期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在新生入学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逐年进行筛选[5]。对于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根据强度采取有针对心理健康辅导和人格素质辅导,因势利导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多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调整医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医学院校充满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医学生整体的内涵和质量。

(三)加强道德实践教学。

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具有诊断、医疗预防以及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维护增强人们身体健康的实践性,这是医学专业的重要特征。但是培养医学生的内在精神不能靠冷冰冰的器械与说教,要依靠道德教育。在我国各个专业类高校以及综合类院校,对于两课的学习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针对医学院校专业学习的单一性,提升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医学院校可以将两课课堂带到校外,组织学生代表参观当地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丰富两课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医学生的主体接受情况提供良好的途径,由学校的重视引起医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激发起医学生的主体求知欲望。

[1]贾先果.“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下的医患关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6:427-429.

[2]杜治政.论医学技术的主体化[J].医学与哲学,2011,32(1):1-4.

[3]王 健,张 晨,徐青松.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与当代医学发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42-44.

[4]贺兰英.医学目的与医学人文精神[J].卫生软科学,2011,25(2):98-100.

[5]雷国学.试论我国医学主体的品格结构[J].医学教育,1993(7):7-10.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