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活动的调查

2014-02-05张凤云王胤奎柏中胜卢旻昱王维民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在校生新生困难

张凤云,田 振,王胤奎,柏中胜,卢旻昱,王维民*

(1.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 100191;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多元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但从学生的素质需求及培养目标来看,仅凭经济资助是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存发展需要的,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重点内容之一。近年来,各地高校纷纷成立旨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能力的社团,倡导学生自尊、自信,取得了较多成效,如浙江中医药大学建立“自强社”,西安交大建立“杨帆社”,华南师范大学“自强社”等等[1-2],但缺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社团活动需求的调查分析。因此,本研究就学生参加社团的原因、希望社团组织的活动类型、最喜欢参加的公益服务活动及最希望在社团提升的能力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为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社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30份,问卷当场回收,有效回收率100%,其中大二及以上学生80人(简称“在校生”),新生50人。采用 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 果

(一)参加社团活动的原因。

五种原因中,按比例依次为感恩社会,回馈社会(70.8%)、结交更多朋友,扩大人脉关系(59.2%)、提升自身能力(53.1%)、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的归属感(15.4%)、学校要求及其他(5.4%),不同原因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7.05,P <0.01)。这五种原因,在校生与新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希望社团组织的活动类型。

五种类型中,按比例依次为公益服务类(78.5%)、勤工助学类(53.1%)、文娱活动类(27.7%)、经验交流分享类(26.9%)、讲座培训类及其他(20.8%),不同类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5.03,P <0.01)。公益服务类(x2=4.37,P <0.05)、讲座培训类及其他(x2=4.21,P <0.05),在校生与新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最喜欢参加的公益服务活动。

七种公益服务活动中,按比例依次为服务于图书馆景点等的社会志愿者(44.6%)、社区公益服务(42.3%)、打工子弟学校支教(42.3%)、儿童福利院送温暖(36.9%)、绿化环保活动(32.3%)、老年人陪护(16.2%)、残障人士的关心照顾(15.4%),不同活动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10,P <0.01)。打工子弟学校支教(x2=4.55,P <0.05)、残障人士的关心照顾(x2=4.63,P <0.05),在校生与新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印象最深或感觉最有帮助的活动。

将73项活动归类分析后发现,主要包括公益服务(57.5%),提升自身能力(31.5%)及提升团队凝聚力(11.0%)。其中的公益服务活动,依次为社区或社会公益服务(28.6%)、各类志愿者服务(26.2%)、支教活动(23.8%)、敬老爱幼活动(11.9%)及环保活动(9.5%)。

(五)最希望在社团提升的能力。

五种能力中,按比例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68.5%)、动手实践能力(50.8%)、组织策划能力(48.5%)、口头表达及写作能力(27.7%)、学习能力(19.2%),不同能力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59,P <0.01)。组织策划能力(x2=21.22,P<0.001),在校生与新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与思考

(一)“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是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主要原因。

目前,受助学生中存在“只求索取,不谋回报”现象,学生认为国家给的资助不拿白不拿,不用白不用,将国家资助视为既得利益,缺乏感恩意识和回报观念,不懂得知恩图报[3]。但调查表明,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且在校生与新生的选择基本一致。这与学校贯彻实施“全人教育”理念,不断加强感恩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了来自国家、学校及社会各界的资助,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回馈社会,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高校引导学生用己所能所长为社会服务,并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升华人格,可谓一举多得。

(二)“公益服务类”是学生希望社团组织的活动类型。

调查显示,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希望社团组织“公益服务类”活动;其中,最受欢迎的公益服务活动有“社会志愿者”、“社区公益服务”及“支教活动”。该结果与学生参加过的印象最深或感觉最有帮助的活动类型及具体公益服务活动的调查结果一致。这表明学生希望积极投身公益活动,以此表达对社会的感恩之情,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与此同时,学生亦能从中获益。调查还显示,学生不太关注“老年人陪护”和“残障人士的关心照顾”活动。原因有三,其一,学生认为陪护、照顾的难度较大,现有的医学知识难以真正帮助到这一群体;其二,学生对与老年人、残障人士沟通有畏难情绪;其三,社会上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关爱有流于形式的情况,学生对此比较反感,高校应从正面加以引导。相对在校生,新生关注的活动类型及活动形式较多,如更希望社团组织“公益服务类”和“讲座培训类及其他”活动;更希望参加“打工子弟学校支教”和“残障人士的关心照顾”的公益服务活动。这与新生关注点多,热情高,愿意参加多种活动有关。在校生对上述活动关注度较低,这与医学生较重的学业压力及较高的社团活动需求等有关。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组织开展对学生吸引力强、帮助作用大的公益服务活动,对提升社团活动质量,打造精品社团大有助益。

(三)“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最希望在社团提升的能力。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最希望在社团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这与大部分在校生与新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原因为“结交更多朋友,扩大人脉关系”的结果一致。可见,在社团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共同的期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不仅突破了学院、年级、专业等的局限,扩大了学生人际交往范围;而且几近相同的家庭经济情况,让学生彼此交流起来不会因经济困难而产生距离感,这均为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调查还显示,相对在校生,新生更希望提高“组织策划能力”。对此,高校应鼓励新生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推动社团的良性发展。

随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已成为实践育人的新途径。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贴合学生意愿,有帮助作用且提升学生人际交往及组织策划能力的公益活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建设及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1]蔡 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团育人新机制研究—以新长城华南师范大学自强社为例[J].青年探索,2011(2):32-36.

[2]谢 军.高校和谐助困语境下贫困大学生社团之作用[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4):106-107.

[3]周 洋.以义工社团建设促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4):117-119.

猜你喜欢

在校生新生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重获新生 庇佑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基于药学类在校生社会实践调查的人才供求探讨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选择困难症
新生娃萌萌哒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