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扫黄打非”的特点及内化路径

2014-02-05刘建华

中国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落点内化个体

文/刘建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已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1]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中的一个新兴产业,是经济形态从低级阶段演进到高级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新型产业经济类型。“黄”“非”出版物的泛滥,不仅不能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反而是对文化建设的一种破坏。从本质上讲,“扫黄打非”通过保护人民文化权益,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才能促使好的创意与作品产生。

数字时代“黄”“非”出版物具有如下传播特点。一是传受主体界限模糊。数字技术催生的大众互联网,赋予人们自由传播的权利,媒介接近权与使用权大大提高,每个人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二是传播内容个性化。传播的即时与互动特性,生产者可以快速获知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三是传播形式隐匿。主要是“黄”“非”网站服务器设在海外以及网络技术给发布者提供了更加隐匿的传播方式。[2]四是传播空间无极限。传播空间无极限是指心理空间的无极限、地理空间的无极限、关系空间的无极限。五是传播速度迅捷。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理念与新技术,使得更大容量“黄”“非”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便捷。六是传播行为互动。七是传播载体多媒体化。数字技术、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黄”“非”内容可以用多种媒体进行表现与传播,“黄”“非”的全媒体传播已是一个现实。八是传播管控事后化。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只有当“黄”“非”信息传播后,被用户消费,才被举报或者发现,传播管控进入事后化时代。

一、数字时代“扫黄打非”的落点

基本而言,数字时代“扫黄打非”的落点表现在消费者、移动互联网、社会化阅读三个层次,它们是依次推进的关系。

第一落点是消费者。消费者之所以成为第一落点,原因有三:一是“黄”“非”信息只有与消费者相结合,也就是为用户所阅看,才能产生不良后果,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破坏全民族创造力。二是消费者是“扫黄打非”工作的最后一块屏障,也是最能有效挡住“黄”“非”信息的关口,在所有的“把关人”中,消费者既是其他所有“把关人”(如执法组织、大众媒体、编辑记者等)所保护的对象,同时自己也是“黄”“非”信息的最后“把关人”,消费者为了个体利益与家庭利益,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也会成为自觉的“黄”“非”信息把关人,将其拒之门外。三是消费者站在“扫黄打非”工作一边,既有可能也是可行的。管理部门和人民群众都要矫正对于“扫黄打非”工作的观念。一般而言,大家都认为“扫黄打非”只不过就是烧点黄色光盘,打掉几个卖淫场所。实际上,“扫黄打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当文化权益,关系到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国家战略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消费者在全身心参与“扫黄打非”工作方面,是有可能也是可行的。

第二落点是移动互联网。截至2012年9月底,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15 亿。“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共有11.46 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占全国人口的84.9%,其中,有8.1739亿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占全部用户的71.34%。”[3]

移动互联网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具有如下优势:移动社交将成为客户数字化生存的平台,手机游戏将成为娱乐化先锋,手机电视将成为时尚人士新宠,移动电子阅读填补碎片时间等。同样,“黄”“非”信息传播也将竭力占领移动互联网平台,以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造成的破坏力也是非常严重的。移动资讯、移动娱乐、移动社交、移动电子阅读、手机内容共享、移动商务等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是“黄”“非”信息传播的温床,中国8 亿多移动互联网用户,有可能成为“黄”“非”发布者最大的目标。因此,移动互联网今后将是“扫黄打非”的主战场。

第三落点是社会化阅读。社会化阅读是指以读者为核心,强调分享、互动、传播的全新阅读模式,它更加注重人、注重基于阅读的社交,倡导共同创造、共同传播和共同盈利,在多方位的互动基础上(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等),实现阅读价值的无限放大。典型案例是“无书网”、电信天翼阅读平台等。

社会化阅读的本质就是挖掘关系,实现社交,达至利益共享,形成不同的圈子。在这些重叠交叉的圈子中,利益一致者聚在一起,分享各自信息,在社会交往中享受阅读的利好。这种形式日益被孤独个体看好,为社会中分散的个体提供一个多重聚合的松散平台。同时,这个平台也成为“黄”“非”的重点目标与阵地,通过这种社会化阅读平台,“黄”“非”信息传播面更宽,破坏性更大。因此,“扫黄”工作的第三落点必然是社会化阅读社区与圈子。

二、数字时代“扫黄打非”的内化型路径

找到了“扫黄打非”工作的落点,立足于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与最后“把关人”角色,数字时代“扫黄打非”应沿着内化型路径开展工作,沿着“消费者→移动互联网→社会化阅读”这条基本路径,我们可以推动内化进程。内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海姆提出,其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内化的途径主要是:反对灌输倡导内化;反对客体化倡导主体论;反对强制倡导自主。

“扫黄打非”工作其实是一种关于精神性内容的工作,它的执行者、打击对象与保护对象都与人的思想相关。也就是说,“扫黄打非”绝不是一种机械的物理工作,而应该理解成一个能动的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扫黄打非”工作是有生命力的,是一个由执法者、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构成的生态系统,在执法者生态主体力量有限,生产者(传播者)生态主体攻势凶猛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扫黄打非”工作的胜利,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必须依靠作为核心主体力量的消费者。必须使消费者认清“黄”“非”信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国家文化合法性地位的危害,并内化为其对“黄”“非”自觉自愿的抵制行为。

一般而言,“扫黄打非”的内化型主要有如下路径:

1.个体内化型路径

这是一种全面性的整体内化型路径,指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认识到“黄”“非”对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团结、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民族文化合法性地位的威胁,成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自觉主动地抵制“黄”“非”信息传播,从根基上消灭“黄”“非”泛滥的市场。每个个体都呈现出一种主动性与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者。然而,这种内化型路径带有一种理想化色彩。现实情况是:或者“扫黄打非”这个社会意识根本不能成为个体意识,反而为其所嘲笑与抵制;或者是部分个体真正内化了“扫黄打非”理念,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或者是认同了“扫黄打非”这个理念,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未能执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目前,“黄”“非”市场不小,从反面佐证个体内化型路径的难度之高。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放弃这个路径,相反,这是我们长期追求的一个目标,在一代代人的不断追求中,必然会实现全面的个体内化型路径。

2.家庭内化型路径

家庭内化型路径指的是“扫黄打非”这个社会意识化为家庭内部的整体意识,并化为整体抵制“黄”“非”信息的实践行为。实现这种路径,必须做到:一是家长自身(包括父母双方)都已经成为内化型主体,“扫黄打非”理念已成为其理性认识,譬如《一位母亲强烈呼吁 :“扫黄打非”不可手软》,母亲的含泪控诉在全国引起了空前反响,社会各界强烈要求严惩制造和贩卖精神毒品的违法犯罪分子。[4]这说明该母亲已成为“扫黄打非”的个体内化型主体。二是家长要适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教育,青春萌动期,少男少女对性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如果没有正常的性教育引导,在接触淫秽信息后,他们便会想入非非,手淫甚至发生性行为在所难免。比如,“高中时很多男生因为上色情网站而染上了手淫的恶习,有的甚至逃课或晚上通宵去网吧浏览,大学时期,同寝室8 位同学中,有6 位有过性经历,其中2 位让女生堕胎,2 位有过去色情场所的经历”。[5]三是家长与孩子要保持互动沟通,及时掌握孩子思想动态,采取有效措施,使孩子的不良倾向得以纠正,防患于未然,使整个家庭朝内化型路径挺进,最终成为抵制“黄”“非”信息的坚强堡垒。

3.学校内化型路径

学校内化型路径是指“扫黄打非”理念不但要内化为整个组织的文化理念,也要内化为管理者与教师的个体理性认识,更要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理性认识。唯有如此,“扫黄打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对一代代人的良好理念的教育,把“扫黄打非”理性认识带到将来工作的各个部门,必将从根本上遏止“黄”“非”信息的传播与消费。要实现这个路径,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要与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合作,精心编写有关“扫黄打非”工作的教材,这种教材不是生硬说教,而应侧重把“扫黄打非”理念内化于相关教材中,通过教学,内化成学生的理性认识与实践行为。二是学校要与家庭合作,及时沟通,做到对孩子校内外思想动态的全程把控,如此,便不会出现那位母亲哭诉孩子从好学生变成差学生的惨痛教训。三是学校教师及管理者要与学生合作,以一种朋友式的、互为主体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尊重学生,使其能敞开心扉,向老师及管理者倾诉喜怒哀乐,通过适当引导,使“扫黄打非”理念如同春风化雨,成为学生的理性认识与自觉行为。

4.组织内化型路径

组织内化型路径,一是指数字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阅读所形成的不同圈子与社区的内化,这种组织是一种弱联系组织,是一种社交性组织形式。这种弱组织更有利于“扫黄打非”理念的内化,只要稍加引导,以圈子与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为切入口,便能顺利地把“扫黄打非”社会意识内化为圈子与社区的共同认识,并化为一致的实际行为。譬如史蒂芬的“打开乌托邦”,在线上,一本书可以变成一个集合的社区,一个分享的平台,在这里,记录用户的反应以及对话,当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参与者的思想。二是指公益组织的内化,“扫黄打非”工作应该利用各种公益组织力量,使之内化为公益组织的共同思想认识。譬如“宝贝回家”网,通过志愿者的努力,为失散他乡的孩子找到父母,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播报一个“隐藏19年的罪恶”节目,讲述了“宝贝回家”网志愿者帮助6 岁被拐卖、离家19年的孩子回家的故事,挖出了一个罪恶:19年前,两个年幼孩子被拐卖,孩子的母亲被杀害。这种公益组织不仅自己实现了“扫黄打非”理念的整体内化,而且通过自己的行为促进该理念在更大范围的内化与实践。三是指企事业部门的内化,公司与各种事业单位,是社会的主体组成部分,“扫黄打非”理念的内化更是不能缺位,只有这些社会主体组成部分真正实现了“扫黄打非”理念的内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个体内化型路径,也才能真正消灭“黄”“非”市场。四是指政府组织的内化,主要是指执法部门的内化,“扫黄打非”不能只流于形式,不能仅仅通过运动式的专项整治来解决问题,而应该内化为一种长期工作的理念,内化为日常工作的理念,内化为与广大人民群众联手抵制的理念,一步步压缩“黄”“非”生存空间,最终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结论

“扫黄打非”不是一个机械化的物理工作,而应该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因此,一是要厘清数字时代“黄”“非”传播的新特征,二是要扣准“扫黄打非”的落点,三是要以一种生命体的视角认可参与者的主体地位,使“扫黄打非”理念内化为个体、家庭、学校、组织的理性认识,内化为自主自愿的行为,从而取得“扫黄打非”工作的根本胜利。

注:此文获2013年全国扫黄打非办“‘扫黄打非’理论创新研究征文”一等奖

[1]叶险明.“知识经济”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2]刘小标.网络淫秽色情信息传播新特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2(4)

[3]数据来源于比特网,http://telecom.chinabyte.com/460/12601460.shtml,2013-10-06

[4]杨毅,“扫黄打非”: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J].中国出版,2013(2)

[5]薛宝库.打击手机网络色情风暴[J].吉林人大,2010(9)

猜你喜欢

落点内化个体
基于空间分层组合设计的火箭落点实时计算模型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美火星轨道器拍到欧洲着陆器落点图像
拼抢第二落点新闻打好新闻竞争战
探访江苏地方立法:百姓关切成立法落点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