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视角下的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农家书屋读者调查的启示
2014-12-05张光荣王勇安
文/张光荣 张 蕊 王勇安
伴随全国实现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全覆盖,农家书屋的运营情况、使用效果、管理水平等问题,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为此,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组织了陕西省农家书屋读者调查活动。本文根据2013年6月的调查结果,从读者阅读需求、书屋图书配置数量和结构、书屋管理、书屋多元化信息服务等方面,系统考察了陕西省农家书屋的使用与管理现状,综合分析了农家书屋的使用效果,明确了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不足,探索农家书屋数字化的可行性,希冀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寻求最佳路径。
一、农家书屋读者调查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围绕农民的阅读需求、农民对农家书屋配置图书报刊的满意程度、农家书屋阅读服务满意度、农民对农家书屋延伸服务的意见、农家书屋管理的管理效果,以及农民对农家书屋数字阅读平台的接受程度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设计。
1.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读者基本情况调查、需求调查、数字平台调查、意见与建议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包括农家书屋读者的年龄层、文化程度、阅读习惯、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等基本信息,农家书屋图书配置情况,读者阅读需求及农家书屋现有书刊配置的满意程度,农家书屋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农家书屋数字化的接受程度及希望从中获得哪些帮助等问题。为了更加准确、全面、深入地掌握情况,我们还就问卷没有涉及及不能完全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访谈。
本次调查对象为普通村民和农家书屋管理员。调研样本选自陕西省6 个地级市(延安、榆林、咸阳、宝鸡、渭南、商洛),课题组抽取256 个农家书屋所在行政村作为调研点,共发放问卷1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970 份,并对其中的246 名村民进行了深入采访。
2.调查结果
(1)农家书屋读者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农家书屋读者年龄结构表现为青壮年多而老人儿童少的“枣核形”结构。30~44 岁、45~50 岁的读者比例分别占到31%和33%,14 岁以下的读者只占3%,而60 岁以上的也只占10%(见图1)。
农家书屋读者文化程度集中于初中和高中,分别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1.7%和38.2%,主要是仍然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大学及以上学历的读者占到11.8%,主要是退休回家的老人和一些大学生村官。值得注意的是,经常光顾农家书屋的还有文盲(占2%)。访谈发现这些文盲“读者”主要是老人,他们主要借阅书屋中品种并不多的各种画册。
图1 农家书屋的读者结构
(2)农家书屋书报刊配置情况
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统一规定了农家书屋配置标准,即每个农家书屋的图书不少于1500 册,品种不少于500 种(含必备书目),报刊不少于30 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 种(张)。与此同时,总署还组织专家学者和出版机构编制了农家书屋出版物推荐目录,按照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原则为农家书屋推选各类优秀出版物。调查发现,各农家书屋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的配置数量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各市、县基本按照文学艺术、科技致富、医药保健、科学技术、少儿读物(儿童读物)等五个类别对配置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进行整理、分类,并进行简单编码。
(3)读者的阅读需求
从读者喜欢的阅读载体来看,农民对图书和报刊的接受度都很高,需求差异并不明显(见表1)。
表1 农家书屋读者喜欢的阅读载体调查结果
接受调查的一半以上读者最希望从农家书屋获取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科技信息,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也占到很大比例。与此对应,农民更喜欢阅读与农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类图书和农业畜牧业知识类图书,时政信息的获取和文学历史类的求知消遣占的比例可观。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类、经商投资类和医疗卫生类书籍也很受欢迎。喜欢少儿读物的读者,一部分是在校学生,更多的借阅读者是学生家长。哲学类等其他书籍少人问津(见表2)。
表2 农家书屋读者的阅读喜好调查结果
在对音像制品内容喜好的调查中,有43.1%的受访者倾向于借阅内容为电影、电视剧的影像制品,以此消遣身心。30%的受访者喜欢新闻访谈类内容。有28.1%的受访者愿意选择与他们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传播农业知识的专题片。还有26.2%的受访者选择了综艺娱乐内容,12%的受访者选择了戏曲艺术。
(4)农家书屋的影响力
调查显示,大多数村民知道村里有个农家书屋,反映出农家书屋在陕西农村的读者认知度较高。但与此同时,受访者中经常去农家书屋阅读和借阅的人却不多。多数受访者去农家书屋的频率为每月2~5 次,占读者总数的42.9%。此外,大多数读者反映,他们去农家书屋充满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陕西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每个农家书屋都配有“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登记簿”,可详细记录借阅人、借阅及归还时间、借阅图书期刊名称(还包括版别和定价)。经逐一检查调研点借阅登记簿,发现各农家书屋借阅率并不稳定。借阅率最高的宝鸡市眉县横渠镇风池村农家书屋,从2007年11月2日至2012年8月31日,共借出532 本书籍,基本上三天能借出一本书。完全没有借阅的情况虽然罕见,但一些城市郊区的城中村,农家书屋基本不开放。
在回答“农家书屋对您日常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的影响力”的问题时,19.6%的读者认为农家书屋的建设对自身产生了很大影响。有62.3%的读者认为农家书屋的建设,对自身有影响,但作用不大。还有18.1%的受访者认为农家书屋的设立对自身完全没影响。在各项影响因素排序中,与农民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种植、养殖等农技书籍的使用率及有效性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见表3)。
表3 农家书屋对农民的影响作用
(5)对农家书屋配置服务满意程度
调查中发现,对书屋配置图书、报刊及音像电子出版物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感到满意的读者占总数的64.6%。另外35.4%的受访者表示,由于书刊数量少、更新慢,内容不全面,以及音像制品较少,使现有农家书屋提供的信息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见表4)。
表4 读者认为农家书屋不能满足阅读需求的原因
在关于“对农家书屋现有服务的满意程度”的读者调查中,读者对陕西省农家书屋现有服务大体上还是很满意的,感到非常满意的占27.8%,54.5%的读者感到满意,不满的只占总数的2.1%,非常不满的占0.4%(见表5)。
表5 读者对农家书屋现有服务的满意度
调查发现,读者对农家书屋服务的意见主要分为四类:场地小、缺桌椅、书架少等设备和场地问题;书籍分类不明、管理员管理知识欠缺造成的书籍检索困难、查找不便等图书管理问题;开放时间不稳定的问题;农家书屋选点建设不合理、阅读环境差等问题。
在农家书屋管理效率的调查中,农家书屋管理员则集中反映因缺乏补助造成的劳动积极性不高,缺乏图书管理经验导致的图书编码繁琐、分类不明,以及非专职管理员不能保证农家书屋开放时间等问题。
在“您还希望从农家书屋获得哪些服务”的调查中,读者提出了以下各项需求:对电子阅览室的需求;对农业技术培训的需求;对农业技术指导、政策解读的讲座需求;在农家书屋建立社交关系的需求;获得订票、缴费等便民服务;对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信息的需求:农贸交易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民工务工信息、天气预报、病虫灾害预警等。
二、影响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我们会发现,尽管已经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的陕西农家书屋建设,但农家书屋的读者认识度、读者满意度和影响力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几个方面严重影响着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1.农家书屋书刊配置难以全面适应农民的阅读需求
尽管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基本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调查中纸质媒介仍是农民喜爱的读物类型,但35.4%的村民认为农家书屋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其要求,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我们身处多元文化时代,读者阅读需求因此也呈现出多元化。尽管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依然有不同的阅读需求。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农村常住人口的结构不同,统一配置的农家书屋肯定难以满足读者阅读需求。除配置图书报刊数量少外,报刊更新速度慢也是造成难以满足农民阅读需求的原因。按要求,农家书屋在配送到村的第一年,可免费获订一年报刊,报刊种类不少于30 种。但是书屋管理员都反映,由于邮寄渠道不畅造成了报刊配送的滞后性,没有报纸或者暂缺种类的现象比较普遍。
当网络已成为主要传播渠道,数字阅读渐成主流之时,读者阅读需求进一步分化,对信息内容和时效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解决书刊配置与农民阅读需求的矛盾,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面临的首要关键问题。
2.认知度不高、影响力不足降低了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
读者的媒介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介传播的效果和影响。[1]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就农民对农家书屋认知度的问题进行了大量访谈,尽管许多村民都知道村里有个农家书屋,但是对农家书屋所在的具体位置、开放时间都了解不足。村民对农家书屋的低认知度,不仅导致农家书屋的使用率低,制约了农家书屋作用的发挥,而且是农家书屋影响力不足的直接原因。调研结果显示,村民主动到农家书屋的阅读行为是排在寻求技术帮助、获取权威信息、消遣娱乐之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8.6%的读者认为农家书屋建设对其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一部分村民甚至认为农家书屋的设立对其完全没影响。认知度不高、影响力不足的结果,就是农家书屋使用效率低下,本次问卷调查的受访者都是去过农家书屋的读者,每月去农家书屋2~5 次的读者只占42.9%。
3.管理滞后是农民对农家书屋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读者对农家书屋服务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书屋场所小、设备不足,书屋的阅读环境不好,书屋的开放时间不稳定,以及图书检索不便等。这些问题都属于管理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
大部分行政村的农家书屋管理员主要由村干部兼任,少部分由大学生村官兼管,也有由退休干部、教师担任的专职管理员。这些管理员由村委会指定,一般属于义务服务,一些经济条件好的行政村会给予管理员少量补贴。农家书屋作为公益项目,管理员目前没有任何工资补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书屋的服务与管理质量面临着巨大困境。调查发现,凡是给管理员补贴的农家书屋,都能保证在工作日开放,而管理员没有补贴的农家书屋,就难以保证开放时间。但是,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兼职管理员,其本职工作就需占用大量时间,很难对农家书屋进行尽职管理,此时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就大打折扣。一般来说,村民大多会在下午、晚上、下雨天或农闲时才有空闲,农家书屋不能固定开放时间也是造成农家书屋使用率不高的重要因素。
由于管理员没有进行过统一的专业学习培训,缺乏图书管理学等知识和经验,对图书的分类、编码、检索等缺乏专业知识,图书管理很难规范,更谈不上对读者的指导服务。调查发现,许多农家书屋对配发的图书没有登记、分类,有些书屋建成时配发的书架上还有分类标记,但读者阅读后归还图书并没有放回原处,而是随意乱放。
4.农民期待农家书屋建设有更多的服务创新
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农民期待农家书屋能有更多的服务创新,希望农家书屋能够建立电子阅览室、提供农业信息、组织农技培训、进行农业讲座。可以说,在许多农民心中,农家书屋早已超越了乡村图书室的定位,而是集图书室、文化活动站和农业技术交流站于一体的新型农村文化科技中心。因此,农民对服务创新的期待,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读者为本,全面促进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面对以上难题,我们必须以读者为本,客观、真实地了解农家书屋的使用现状,正视农民的文化需求,实事求是地认识和了解影响农家书屋使用效率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保证建设预期与实际效果的统一,才能使农家书屋建设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通过管理创新,不断适应农民的阅读需求
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后,为了解决书刊配置与农民阅读需求的矛盾,农家书屋建设必须进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各行政村的人口结构,明确读者阅读需求,进而以农家书屋为单位制定不同的配置方案。管理创新还应通过解决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工作补贴提高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加大对管理员的培训力度迅速提升管理员业务水平,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调整管理方法,探索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借阅服务方式(如弹性开放时间等)。管理创新还需加强农家书屋之间的借阅调配,实现不同行政村之间的图书调配互借,多部门沟通配合,确保农家书屋报刊更新速度,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效率。
此外,还需要切实抓好农家书屋的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农民对农家书屋的认知度,提升农家书屋的影响力,吸引村民到农家书屋进行阅读及文化活动。
2.通过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农家书屋在农村 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农家书屋工程是集中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惠民工程,在满足其乡村图书室的基本职能之后,还应加强服务创新,不断拓展为农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与其他农村文化设施密切协作,努力改善文化环境、传播先进文化、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和谐。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3.通过技术创新,全面实现农家书屋数字化
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固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纸质载体出版物和音像出版物的性质,决定了以此为主要配置的农家书屋在满足农民阅读需求、实现管理现代化方面还有难以克服的困难。农家书屋规模不可能无限度扩张,纸载体书刊信息内容的有限性,决定了短期内仅仅依靠书刊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同,生活习惯各异,读者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有较大差异。严格按照国家出版物推荐目录配置的书刊,不仅短期内难以满足不同地区读者的差异性需求,而且无法为农民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传统的管理方式,也难以实现农家书屋宏观层面的“柔性” 管理,书屋之间的互借有待时日。有鉴于此,我们应在整合、提高、发展、补充现有农家书屋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将农家书屋建设成为具有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具有网络环境下多种电子技术工具和服务手段,能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机构。
结合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以为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出版物内容的数字化建设,将目前农家书屋单一的纸媒借阅服务拓展到书籍、报刊、音像视频的多媒体数字阅读领域,使检索更加便捷,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容易被农民理解和接受。二是提供农家书屋信息化服务,提供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主动信息服务,如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民工务工信息、农技培训等,进一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三是建设农家书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家书屋的信息化管理,在节约管理成本的、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书屋之间的图书互借和农家书屋管理员的网上培训。
四、结语
本次读者调查是陕西省范围内第一次全面、客观、系统的关于农家书屋使用与管理现状的研究。通过调查和统计陕西省农民对文化和服务的需求及建议,记录数字农家书屋试点中内容和服务方面的反馈情况,从读者角度全面考察和分析了陕西省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认为,初步解决了广大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之后,农家书屋建设应当着力进行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特别是通过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努力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农家书屋农民阅读需求与配书数量和品种的矛盾、农家书屋的影响力不足、农家书屋的管理力度不够、农民关于农家书屋多元化的服务需求等问题,全面实现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1]张利洁,樊兴博,李艳.读者视角下的农家书屋的调查与思考——以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农家书屋建设为例.图书与情报[J].2010(6):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