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4-02-05刘宗豪
文/刘宗豪
教材是组织教学、实现培养目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后,中小学体育教材也开始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的“多本化”转换。很多地区也依据纲要编制了多个版本的《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相对于传统教材来讲,这些教材在编写上呈现出了多样化、区域性、适用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新理念。但这些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容量过大
关于教材的容量问题一直是中小学体育教材争议的热点。新的《体育与健康》教材大都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涵盖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板块,内容比较丰富,但也凸显了教材容量过大的问题,在规定的学时内老师很难教好、教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比如运动技能这个板块,有的教材中涉及的运动项目多,田径(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球类(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网球等)、体操类(运用器械体操、健美操、街舞、校园集体舞等),还有游泳、武术,以及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这几十项运动项目,分解的技术动作有200 多个,因此,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都学会,至于形成对某一项目的特殊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更无从谈起。
2.教材的内容适应性不强
教材内容的适应性不强集中体现在某些教材的内容陈旧、教材重复现象严重,有关运动技能的编写难度大,要求过高。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不适应。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材编写者在全面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依据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标准来建构教材体系。但目前的一些教材仍摆脱不了传统教材的束缚,没有及时引入新的体育理念和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游戏和体育项目。另外,教材内容的庞杂与重复使各个学年段的教材特点不鲜明,以致形成了“追求内容全—内容庞杂—每个内容单位时间少—教学不精—教学效果不好—必须重复—再次内容庞杂”的恶性循环。[1]部分教科书加强了对技术动作的重点描绘,固然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与掌握,但这些内容完全可以在教师用书中重点强调,不需要在学生用书中过多地描述。
3.教材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体育教材的素材很多,而且众多素材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在“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体制下,众多素材的加入使中小学体育教材日趋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但有些教材中也出现了一些意义不大的图表和插入语,以及一些缺乏逻辑主线的小板块,使教科书有点大杂烩的感觉,体例不清晰,结构框架不紧凑,分不出教学的主次,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某一版本初中体育教材中有关“跑”的内容,有一部分是这样介绍的,跑的动作与练习方法有: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高抬腿跑、小步跑、后踢腿跑、障碍跑。有点体育知识的人都知道,快速跑、耐久跑、接力跑、小步跑是归于跑的项目,而高抬腿跑、后踢腿跑是属于跑的辅助练习,它们属于不同的概念和范畴。这种不合理的逻辑结构,会让教师和学生有些费解,容易产生误导。
4.教材的特色不明显
教材的特色性体现在版本特色、学科特色、国家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2]一本有特色的体育教材就意味着它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区别于别的版本的教育功能,能体现出体育学科的特点,符合国情,与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相依相容,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目前的教育科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个版本的体育教材来看,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很为接近,涉及的范围都一致,可以说缺乏特色和侧重点,中国地域辽阔、民俗风情各异、南北气候相差较大,城乡教育资源有别,这些因素在体育教材编写中都应给予考虑。同时,一些时尚流行的运动项目、中国传统的民俗体育项目、体育环境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项目在目前的体育教材中体现得并不明显,有的也是泛泛而谈,没有详尽地介绍。
二、中小学体育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与理念
我国著名的体育学者卢元镇提出选编中小学体育教材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②有利于体育文化的继承;③有利于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④要符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实际;⑤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3]这就对应了体育教学目标提出的“健身性”“实用性”“代表性”“可行性”四个方面的原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那么在新形势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编写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理念呢?
1.面向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和全面发展做准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作为学校教育的体育课,不仅要使学生在技术上知道如何去完成动作要领,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而体育作为一个公民在未来的社会健康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部分,它的内容涉及身体健康和文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体育教材的编写要选取对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性知识和活动类型,要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教材编写的根本所在,使学生的生活和体育充分链接起来,在生活中体验体育的魅力,在体育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使我们的体育课起到为学生的卓越发展和幸福人生做奠基的作用。
2.依据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范例”性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材的纲领性文件,是体育课程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同时,教材又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的过程,因为教材的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程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一方面,教材编写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教材不断检验完善教材和课程标准。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对于教科书的编写,既有明确的规定性,同时又有较大的弹性;从中小学体育健康教材的编写角度来说,课程标准是必须遵守的依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小学的体育教材,要从整个体育课程资源中节选最基础、最本质、最典型的“范例性”知识内容,以学生所需的体育素养为依据,组织专题性、基础性、范例性的教科书内容,提供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范例”性内容,使学生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迁移,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规律,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3.力求实用,使教育具有趣味性、文化性、直观性、针对性
一本有效的教材应具备趣味性、文化性、直观性和针对性等特征。有针对性、趣味性的体育教材才能适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健康意识和愿望,中小学的体育教材要以基本动作、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教材内容游戏化,在玩的过程中增进知识的学习。学校体育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体育精神财富的总和,必须加强中小学体育教材的文化性,要把人文体育渗透到体育课程中,使学生“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另外,直观性是体育教材的显著特征,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战术时,首先是从观察动作的具体形象开始,结合练习,建立起动作表象,从而形成对动作的正确概念,再通过反复练习,直到掌握动作。因此,重视图表、图解、表格在教材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针对性是指教材要指向使用主体,根据中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发展特点来设计课程,使课程的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不同阶段学生相匹配。
三、中小学体育教材编写的对策探讨
针对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编写存在的各种问题,依据中小学体育教材编制的原则和理念,我们必须探求世界体育教材的主流走向,对现行的体育教材编写进行全方位设计和改进,促进中小学体育教材的适切性。
1.优化教材编写人员结构,促进教材编写的规范化
目前体育教材中出现的内部结构不规范、体例不清等问题,充分表明我们有待进一步提高编写人员的素质,优化教材编写人员的结构,这是保证教材编写规范化的前提。体育与健康教材作为一个公民在未来社会健康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过去那种仅仅依靠体育学专家撰写的教材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吸纳更多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如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美术、卫生、语言、哲学等学科方面的人参与研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鼓励一线的体育教师、民间艺人、运动员,甚至学生个人提供他们感兴趣的体育素材和体育项目,把这些内容纳入新教材中,真正达到教科书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2.加强教材特色建设,促进体育教材的多样化
“一纲多本”政策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教材编写模式,使教材多样化,形成不同的特色,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风格的体育教材的编撰,多样化体育教材体系的逐步形成,也是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教材的编写者要对教材使用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儿童发展水平、体育场地条件等因素进行考量,在内容和形式上加强教材的特色建设。不同地域、阶段的教材在内容上要有所不同,开发出能体现当地特色、丰富多彩的体育教材,努力体现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需求。同时教材的编写也要从我国目前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体现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国家特色。
3.完善教材审查、选用、出版、发行制度,建立体育教材评价体系
国家要逐步建立成熟的教材市场经济,并完善相关的教材法律法规。把教材的选用权交给任课教师,改变教材选用由地方行政部门、领导或校长说了算的格局,切实保护学生的权益,同时为高质量的中小学体育教材创设宽松的环境。由于“一纲多本”的实行,极大地鼓励了不同地区、不同体例教材的发行,但有些发行教材的出版社在编辑人员和出版经验上面,力量不足,造成教材盲目出版,缺乏严格的讨论和审定,教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今后既要加强对体育专业编辑的培养,完善出版社的出版责任归属,同时也要建立“第三方”的专业性分析咨询机构,改变教材仅仅靠出版社把关的现状,以保证评价的公平与科学,建立起体育教材完善的评价机制。
4.引入数字化教材,增进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当代出版产业的趋势,数字化教材可以对图片进行放大观看,对于体育教科书来说,一些较为细致的动作在纸质教科书中不容易观察清楚,而数字化教材的动画效果既能达到连续动作的表达,还可以通过对关键地方进行快放、暂停、慢放等功能使学生细致地查看动作要领。[4]同时,一些辅助教学软件也超越了传统纸质教材的局限,会使体育课堂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理解,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引入数字化教材是今后体育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1]潘雪峰.对现行中小学体育教材的拓展研究[J].体育教学,2011(5)
[2]邓凤莲.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3]毛振明.论体育教材的选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4)
[4]乐玉忠.体育教科书数字教材出版谈[J].科技与出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