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考察及未来发展思考

2014-02-05张晓雪

中国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定性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文/张晓雪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在学术界、出版界等多方面资源和国家层面大量基金的大力支持下,近些年来我国的科技期刊得到了蓬勃发展,学术出版的国际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作为衡量科技期刊发展水平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作用举足轻重。但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也逐步呈现出与期刊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因此,研究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期刊引用指标、期刊内容指标、数字化出版指标和其他一些定性指标构成。

1.期刊引用指标

期刊引用相关指标是我国现有评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影响因子、特种因子、被引半衰期、总被引频次、自引率(他引率)等。其中两年期影响因子使用最为广泛,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刊在这两年内发表论文总数的比值。五年期影响因子采用相似计算方法,将被引论文的统计时间跨度从两年延伸到五年,便于更好地反映出被引高峰出现较晚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即年指标指期刊在统计当年发表论文在该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年发表论文总数的比值,该指标有利于反映论文被关注的速度以及期刊的发展潜力。被引半衰期指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的发表时限,反映了期刊的老化速度。特征因子基于整个引证网络结构对每篇论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综合权衡了引用率和施引期刊的影响力,并去除了期刊的自引,更全面地反映了期刊的真实影响力和学术地位。[1]论文计数影响因子指期刊本年度被引用的论文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间所出版的论文总数之比,反映了期刊的总体被引用率,可在影响因子相似时有效区分论文质量的分化程度。[2]

2.期刊内容指标

期刊内容指标包括数据库收录、发文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机构分布数、基金论文比等,当前,期刊内容指标也是评价期刊的重要依据。其中,数据库收录不仅为期刊内容提供了被检索的平台,而且某些数据库(如SCI、Medline 等)也已成为期刊质量的评价工具。发文量反映了期刊的信息丰富程度,平均引文数反映了论文的内容充实和系统程度,论文受基金资助的情况反映了内容的等级重要性,作者、机构的分布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论文的影响力等。近些年产生了一个新颖的评价指标“h 指数”,原指某一学者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h 的文章[3],后来以同样的理念推广到学术期刊、学术机构等评价体系中,h 指数巧妙地将期刊内容中的数量指标(载文量)和质量指标(被引频次)结合在一起,回避了发文量大而影响力低以及影响因子高而发文量小的问题。h指数设计合理,计算简单。多项文献计量学研究表明,h 指数与期刊的综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考量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4]

3.数字化出版指标

在当前的网络出版环境中,数字化出版已逐渐成为国际化科技期刊的一种主要出版模式,其相关指标也是反映期刊网络出版情况的重要依据。其中,数字化出版中最重要的指标是网络下载情况,包括反映期刊总体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的下载量、反映期刊刊载论文被科研工作者利用情况的即年下载率(当年被下载的该年出版并上网的论文次数与该期刊当年出版并上网的论文数之比)等。此外,还有一些考量数字化出版水平的全文数字化程度、全文网络出版速度等指标以及考量网络出版平台水平的页面浏览访问量、网页评级、外部链接、网站性能等指标也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

4.其他定性指标

其他指标包括学术规范化指标和读者、作者的定性评价等。其中学术规范化指标主要包括同行评议以及期刊论文、期刊格式内容、数字化出版等方面的规范化指标。学术规范化指标和来源于读者、作者及相关专家的定性评价,也是我国期刊评价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现有评价指标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与束缚

我国目前的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说对期刊发展产生了积极效果,但近年来,评价指标体系已出现了很多与期刊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从而在很多方面限制和束缚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1.盲目追求引用指标促使部分期刊畸形发展

在目前大多评价模型中,两年期影响因子都是最重要指标。一方面是因为该指标在国际上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在于其他定量指标(如h指数、即年指标、半衰期、特征因子等)与其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正是如此,该指标还延伸到了学术评价体系,成为学位授予、职称评定等工作的重要杠杆,因此提高影响因子成为我国期刊发展的主要目标。当前,相当数量的期刊盲目追求影响因子,从而采取了一些不正当方法。例如,减少载文量以“压缩分母”的方式以及进行非正常自引和互引等。减少载文量“浓缩”文章的方法目前已被很多期刊采用,导致我国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信息量和受关注程度偏低。进行非正常自引和互引,也引导了很多期刊将注意力从提升文章质量转移到增加不正当引用上来,不仅阻碍了期刊的长期健康发展,还影响到了期刊声誉。

2.指标片面化导致期刊市场竞争活力严重不足

在我国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经济盈利指标几乎从不被提及,使得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无法自负盈亏,这与市场规律和国际出版主流方向是背道而驰的。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由于目前有关单位,尤其是期刊管理部门和出版单位对期刊的市场存活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学术期刊多依附于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运营费用主要依靠单位的固定支持和奖励性资助,而且经济盈利指标也不在现有期刊评价体系中,办刊人员和管理者缺乏相应的经济意识。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倾向于使用成本高、效率低的单刊经营模式而非目前国际上主流的集团化模式,加之我国缺乏成熟的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很多期刊(尤其是英文期刊)对国外出版商依赖程度较高,从而导致大量出版资金和数字化资源外流,更加限制了我国自有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升。面对日益增长的办刊成本和国际化需求,非市场化的办刊模式必然要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的挑战。

3.评价结果反差造成弱势期刊发展困难重重

依据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各个学科领域也纷纷涌现出了达到国际中高水平的期刊,为我国学术期刊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然而,在部分期刊快速提升的过程中,评价结果的差异性也逐渐导致了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两极分化现象愈发突出的问题,呈现出马太效应。这主要也是由于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等指标的导向性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在科研教育方面,SCI 收录期刊的发文情况被诸多机构长期作为评定科研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准,使得非SCI 收录期刊难以获得本土优质论文资源,这也成为了新刊孵化和旧刊改造的主要难题之一。在国家支持方面,奖励、资助、政策等资源多集中于少数高影响因子期刊,很少考虑我国其他期刊的特色和现状,使其难以得到所需资源进行长足发展,致使弱势期刊的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三、我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思路构想

我国科技期刊目前的总体评价体系在某些方面已经暴露出弊端和不科学之处,限制和阻碍期刊发展的不良影响日益显现。为了适应我国科技期刊的战略发展需要,需要对现有的指标体系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逐步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1.着眼我国特色,以国家战略导向引领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以借鉴国外成熟经验为主,尤其是SCI 系列指标在各领域都对英文学术期刊起着主导性作用,然而国外评价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我国实际情况,不利于我国出版、科研工作的长远发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建立与我国实情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增加高引用论文相关指标。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具有高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往往带来较高的引用率,而目前常用的评价指标并没有对期刊中低被引论文或高被引论文进行区分,因此可增加高引用论文相关指标(如h 指数)来鼓励创新;二是增加原创研究论文引用率的权重。与原创性论文相比,总结已有工作的综述类论文较容易被引用,发表较多的综述虽然提升了期刊引用相关指标,但也影响了原创性科研工作的传播,因此可在期刊评价时增加原创研究论文引用率的权重;三是增加期刊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运用权重。近些年来,我国期刊也逐步迈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也应增加该方面相应的评价权重。

2.强调综合、动态和直观,科学合理构建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综合性、动态性和直观性不强,未来发展必须在这方面有所侧重和不断完善。综合性是指要尊重期刊出版规律,将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于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如影响因子与其他引用相关指标),使用时应避免重复或控制总权重;动态性是指评价指标应根据期刊的发展而变化,更好地反映期刊当时的情况,并根据实际需求及时调整;直观性是指评价指标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客观性和概括性,查询、计算方法透明直接,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信服力。比如说,对于某些学科领域,像神经心理学期刊等,由于出版周期、引证周期等方面的差异,五年期影响因子显然要比两年期影响因子更为适合[5]。再比如,传统的引用指标多来源于SCI 数据库,而SCI 收录期刊数量有限,所得数据往往低于实际引用情况,因此统计时可参考收录更为广泛的Scopus(当今世界最大的文摘和索引数据库)、Google Scholar(谷歌学术搜索)等数据库。另外,在当前国际化出版环境中,数字化出版的速度、深度和质量以及市场存活能力等考量元素都应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从而更好地促进期刊全方位发展和总体结构调整。

3.不断完善定性评价及其应用范围

在现有的各种评价体系中,多数都包含一定比重的定性评价,因为带有较强主观性的定性评价一方面是定量评价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直观的定性评价也是检验定量评价的有效工具之一。目前,科技期刊的定性评价仅体现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评价方面,主要是评估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总体而言,定性评价样式单一,评价比重较小。未来,我国科技期刊还应不断加大定性方面的评价以及应用。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纳入出版方面的专家评价。我国优质学术期刊要满足学术、出版、国家利益等多方面的诉求,纳入出版方面的专家,如评估期刊的编辑、出版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的编审专家,能代表国家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应纳入读者和作者的认同。读者和作者的直观感受也反映了期刊的声誉、服务水平、影响力等多方面情况,从而体现期刊的综合价值。另外,经济效益是期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也应以合适的定性评价成为期刊评估的一部分。

结语

期刊评价体系和期刊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期刊评价体系具有决策的目的和任务,为读者、作者、图书馆等提供参考,也指导着期刊发展的方向,促进期刊的良性竞争和结构调整;同时,期刊评价体系也应随着期刊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作为以国际化为目标的科技期刊,应理性看待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并积极促进其不断提高,共同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提升。

[1]刘艳华,华薇娜.期刊评价新指标——特征因子[J].情报杂志,2010,29(7)

[2]杨红.论文计数影响因子(ACIF):期刊评价的新指数[J].情报杂志,2009,28(4)

[3]Hirsch J.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J].PNAS,2005,102(46)

[4]王兰敬.H 指数在学术评价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情报科学,2011,29(4)

[5]Della Sala S,Crawford J R.Impact factor as we know it handicaps neuropsychology and neuropsychologists [J].Cortex,2006,42(1)

猜你喜欢

定性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科技期刊的分类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共同认识不明确的“碰瓷”行为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