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藿香正气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014-02-05肖淑凤
肖淑凤
(江西省鹰潭市妇幼保健院,鹰潭335000)
略述藿香正气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肖淑凤
(江西省鹰潭市妇幼保健院,鹰潭335000)
临床应用;藿香正气丸;药理作用
藿香正气丸最早出自于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目前我国制定和颁布的相关药品标准中,也对其进行了记录和介绍。它主要由紫苏叶、大腹皮、法半夏、白术、甘草、桔梗、广藿香以及陈皮等成分组成,其功能主要为芳香化湿,解表和中等,本文就结合藿香正气丸,对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与讨论。
1 药理作用
1.1解痉作用不论是藿香正气水还是藿香正气丸都会对兔离体十二指肠产生抑制作用,并可解决抗拟胆碱药所引发的的肠痉挛;并对拟胆碱药所导致的狗及兔在体肠内痉挛有着良好抑制作用。其抗肠痉挛作用同阿托品作用相似;对于离体肠平滑肌的自发活动有着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又对抗氯化钡所导致的肠痉挛有着直接抑制作用。而藿香正气水对于兔十二指肠以及立体豚鼠的自动收缩以及乙酰胆碱、还有对组胺所引起的回肠收缩都有较好的解痉效果。而藿香正气胶囊也具备一定解痉作用,当其浓度达到8.55×10-4g/ml时,则会对离体兔肠产生一定抑制效果,其正常抑制率约为73.8%;同时对乙酰胆碱以及氯化钡所引发的兔肠痉挛产生一定抑制效果,其抑制率约为61.0%与以及68.3%。另外使用浓度较低的藿香正气丸则会对离体兔小肠运动起着双向调节作用。而当其浓度值较高时,则会呈现出完全抑制作用。方中单味半夏、茯苓、厚朴、陈皮煎剂以及乙醇提取物,对于家兔、豚鼠以及狗、小鼠等动物的离体胃肠道还有子宫平滑肌收缩均产生一定程度抑制作用。正是因为不同剂型的藿香正气丸对于胃肠道平滑肌都会起到较好解痉作用,因此在临床过程中,治疗慢性胃肠炎以及急性肠胃炎都会取得显著成效[1]。
1.2镇痛作用相关数据显示,藿香正气水对于因醋酸刺激肠系膜或者肠管浆而导致的内脏躯体反射性疼痛有着一定镇痛作用。相应的,藿香正气胶囊则对因酒石酸锑钾而产生的疼痛有镇痛作用。
1.3胃肠蠕动推进作用实验中,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丸以及胶囊溶液对于小鼠本身的胃肠道输送机能产生明显影响(P<0.01),充分表明了该药物对于本体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起着一定抑制作用。
2 临床应用
2.1感冒适用于四时感冒,或者因外染风寒而导致的寒热头痛,以及内有痰湿中阻而导致的胸膈满闷还有心腹疼痛等症状。以34例夏令感冒患者,部分专家、医护人员使用藿香正气水灌肠法,取得较好的退热效果。
2.2荨麻疹对于32例荨麻疹患者,通过服用藿香正气丸,最多者服用了35剂,而最少者也服用了3剂,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
2.3酸中毒以98例酸中毒患者为例,通过服用藿香正气散来对酸中毒进行加减治疗,其中共有58例因急性胃肠炎而导致失水性酸中毒病患,21例因糖尿病酮症而引起的酸中毒病患,23例因急性肾炎尿毒症而引发的酸中毒病患。采用藿香正气撒进行治疗之后,取得良好效果,总有效率高达87.7%。其中,失水性酸中毒的治疗效果最佳,尤其是脾阳亏损以及湿浊困脾而引发的酸中毒效果更加。
2.4失眠每天服用9g,每天2次,或者是将藿香正气丸水进行煎服使用,获得较好效果。以1例失眠患者为例,该患者失眠超过2个月,服用归脾丸20多剂还有数例天王补心丸,都毫无用效果。又服用艾司唑仑片与地西泮片等药物,虽获得一定疗效,可一旦停药,立马复发。而通过使用藿香正气丸,3天之后失眠症状已经开始逐步缓解,加之服用归脾丸调理,约10余天后失眠痊愈。
2.5气滞胃痛该种病痛多是由于患者情志不遂而发,症状表现为胃脘部久胀作痛,且痛无定处,恶心呕吐,并伴有胁类,让患者咽部有异物感,纳少口干,且极易心烦动怒。传统的治疗方法都是使用逍遥丸,效果一般。而通过使用藿香正气丸,发现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治疗方法。以120名患者为例,通过彩超及其它专诊断判定共有58名浅表性胃炎、19名萎缩性胃炎、10例胃窦炎以及13例胃溃疡、5例混合性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所有患者均出现胃脘部久胀作痛症状。通过服用藿香正气丸,共治愈76名病患,有35名病患服用后,出现好转,只有9名患者服用后无效,有效率高达92.5%[3]。
2.6寒哮以38例寒哮患者为例,通过服用藿香正气丸,取得一定疗效。从中可以看出,藿香正气丸具备一定理气健脾、解表邪以及芳香化湿等功效。此外对于因外感风寒或者恣食生冷而引起的寒哮患者,通过服用藿香正气丸,切中病机,从而获得一定疗效。
3 总结
本文就结合藿香正气丸实验,对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探究与讨论,为霍香正气丸实验及临床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1]陈德宇,朱玉祥,黄淑芳,等.藿香正气水抗真菌作用实验与临床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41.
[2]刘国栋,齐浩波.藿香正气水灌肠治治小儿夏令感冒34例退热效果观察[J].河北中医,2001,(5):23.
[3]陈可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3):15.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6.062
:1672-2779(2014)-06-0100-01
张文娟 本文校对:陈 锋
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