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民国时期《医史杂志》的办刊特色*

2014-02-05杨奕望萧惠英任宏丽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

■杨奕望 萧惠英 任宏丽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蔡伦路1200号31信箱 201203,E-mail:yangyiwang@msn.com

2)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200433

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市蔡伦路1200号 201203

1 刊物概况

《中华医史杂志》是中华系列杂志中早期创刊的期刊之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是当前我国唯一的医史学术期刊。作为《中华医史杂志》的前身,《医史杂志》创刊于1947年3月,季刊,竖版,16开本,每期页码不固定,中英文合刊。《医史杂志》由中华医史学会出版,主编余云岫,主干王吉民,在上海发行。近二年时间,出版2卷,共5期,约12万字[1]。 具体卷、期如下:1947年3月,第1卷第1期;1947年6月,第1卷第2期;1948年3月,第1卷第3、4期合刊;1948年8月,第2卷第1、2期合刊;1948年10月,第2卷第3、4期合刊。此刻的国民党政府已近崩溃,《医史杂志》难以维继,被迫停刊,“余稿旋交《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中文医志于一九四九年二月份出‘医史专号'一期,英文医志则于一九五〇年一月出‘医史专号'一期”[2]。

建国后,医史事业受到重视,《医史杂志》得到华东医务生活社的支持(负责出版发行),复刊号1951年3月出版,卷期续前,列为第3卷第1期。1953年,中华医学会总会决议各分科学会主办的专科杂志,统一冠以中华命名,《医史杂志》改名《中华医史杂志》,延续至1956年。1980年7月,《中华医史杂志》正式复刊,编为第10卷第1期[3]。至此,杂志真正进入了繁荣发展期。本文以文献内容分析的方法,探讨民国期刊《医史杂志》(1947年3月-1948年10月)的办刊特色,冀望对当前医学科技期刊的出版提供借鉴。

2 办刊特色

2.1 源于中华医史学会,会刊联动

《医史杂志》的创刊,和中华医学会,特别是中华医史学会的发展休戚相关。1935年11月,中华医学会在广州召开第11届大会时,王吉民、伍连德、伊博恩(B.E.Read)、胡美(E.H.Hume)、李友松、海深德(L.S.Huizenga)等中外学者,“因鉴于吾国医学历史悠久,蕴藏丰富,有整理研究之必要,惟尚无一团体从事于此”[4],遂发起组织医史委员会。次年2月,经中华医学会理事会正式通过,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正式成立,成为中华医学会下资历最老的专科分会[5]。

1937年4月,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第12届大会,决议将各专门委员会升为独立学会,医史委员会改组、扩充成为中华医史学会。由中华医学会会长朱恒璧主持,举行中华医史学会成立典礼,公推王吉民任会长,李友松副会长,伊博恩秘书长,杨济时、鲁进修为委员[4]。大会订定学会章程及细则,规定工作大纲6条,其中第2条“发行医史杂志”和第4条“刊行会员研究心得”,旨在创办学会期刊,推进会员交流。事与愿违,随着抗战爆发、国土沦陷,创办杂志被迫搁置。中华医史学会不弃初衷,从1936年到1947年,几乎每年假《中华医学杂志》发行医史专号,共9期(中文5期,英文4期)。1941年,出版《中华医史学会五週纪念特刊》[4]。

抗战胜利后,1946年冬,中华医史学会决议通过发行《医史杂志》,作为学会的机关刊物,以“登载研究中外医学历史的译著为主旨”[6]。同时,组成编辑委员会负责杂志事务,第一届编辑委员会主任余云岫,主干王吉民,委员伊博恩、李友松、范行准。1947年3月,数经磨砺的《医史杂志》,终于在上海创刊出版,至此我国诞生了医史学专业学术期刊。适时恰逢中华医史学会成立10周年,《医史杂志》第1卷第1期出版“十周年纪念特刊”,发表了范行准《十年来本会图书馆的概况》、余云岫《十年中搜求经籍病名的经历》、王吉民《十年来本会工作报告》等纪念性文章。此后,第1卷第2期刊发的《中华医史学会章程(修正版)》、《中华医史学会第二届大会留影》、《中华医史学会第二届大会记略》等,都充分表现学会刊物的特点。

可见,《医史杂志》之于中华医史学会,无论在产生、发展,抑或人员、组织上,紧密结合,形成良性联动,亦然成为科技期刊的主要模式。

2.2 引领学术前沿,展现新闻动态

《医史杂志》始终引领医史学术的发展方向,《发刊词》就明确指出:“医史之学,为史学中一门,且居学术史中之要席,盖一国人文之进化,医学实居前卫,未闻医学落后之国家,而有高深之文化者,亦未闻在焜炳之学术史中,无医学之地位者,然则,欲考镜已往医学之事功,其史事可弃置不道乎?”[7]杂志的编者、作者均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学者,矢志医史学术,开创了我国近代医史学研究的先河。

民国时期的《医史杂志》,据前辈学者陆肇基统计,共刊出中国医学史论著37篇(另有世界医学史1篇)。分门别类,按照数量依次为医学著作类9篇(占24.32%),医药学术团体类6篇(占16.22%),疾病史4篇(占10.81%),医学通史、药物方剂学史、杂谈和医学人物各3篇(占8.11%),医药制度2篇(占5.41%),中外医学交流史、医史学、医话和专科史各 1 篇(占 2.70%)[8]。

刊载的论著包括:陈邦贤的《〈素问〉中阴阳学与中国医学》和《四史中医师职业考》,范行准的《中华医学史》和《名医传的探索及其流变》,洪贯之的《中国古代本草著作史略》,叶劲秋的《叶天士治疟不用柴胡》,章次公的《明遗民医徵略序》,谢诵穆的《中国历代医学伪书考》,宋大仁的《中国古代人体寄生虫病史》,鲁德馨的《巫之起源及其在西陲之近况》,宋向元的《东汉以来方士与医药》,金善宝的《民国以来卫生事业发展简史》等,均堪称学术佳作,处于当时医史研究的制高点。至今看来,不少论文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但是,中华医史学会“会员之分布既广,每苦声气难通,且各人文制亦苦无地揭载,以收切磋观摩之效,况中外医史之作,亦亟须互相传译,俾获攻错之资,不有书志,何以宣扬?”[7]于是,《医史杂志》设置“会员动态”、“医史新闻”、“会务简报”、“书报简介”等栏目。通过杂志这个平台,让会员能够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学会活动与发展状况。这种办刊模式,为众多科技期刊沿用至今。

2.3 植根传统文化,凸显医史研究

《医史杂志》一直把医史学研究,视为史学中一门,注重对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挖掘与解读。创刊号载叶劲秋、耿鉴庭合著的《外治之宗吴尚先》,介绍这位清代外治医家,常用膏药薄贴,施用敷、熨、熏、浸、洗、擦、坐、嚏、缚等外治法[9];扉页则配合《吴尚先先生之遗墨及遗像》,图文并茂,便于了解。第1卷第2期刊有《吕留良先生遗方手迹》,既是一帧脉案记录,更是一幅书法作品,让读者感受“逼颜尚书、米海岳”的气势。

《医史杂志》每每刊印前代雕椠佳刻的精美书影。如第2卷第1、2期合刊的《元刊〈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书影》,第2卷第3、4期合刊的《明金陵刊本〈本草纲目〉书影四桢》。同一期内,则配有医界名家为相关本草所作之后序。如孟河嫡传丁济民的《元椠〈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跋》,介绍从宋唐慎微著《证类本草》到《大观本草》的演变;并指出此元椠本确为宋刊翻印,实属佳本[10]。丁氏又著《跋明金陵刊本〈本草纲目〉》,比较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本与江西本的版本差异,突出胡承龙所刊金陵本的重大学术价值[11]。

如第1卷第3、4期合刊中李涛(字友松)的《中国戏剧中的医生》,选取宋王应麟《逍遥游》、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和《萨真人夜断碧桃花》、明汤显祖《还魂记》、明杨琏《龙膏记》、明阮大钺《燕子笺》等26本戏剧,参以王国维《戏曲考原》、郑振铎《文学大纲·中国戏曲的第一期》等评论,通过文学、戏曲、医学、历史、社会、文化多元素结合,形象勾勒出中国医生在13-19世纪的社会地位[12]。《医史杂志》把传统医药、历史文化有机联系起来,用生动、流畅的图文解读深邃、奥妙的学术问题,别具一格,饶有趣味。

2.4 注重中外交流,具有国际视野

中华医学会医史委员会的发起人中,[英]伊博恩、[美]胡美、[美]海深德,都是外籍医学专家。如伊博恩,精通生化、生理、药理学,聘为《医史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杂志主编余云岫,在日本留学近10年,深造于大阪医科大学。主干王吉民,1910年1月毕业于香港西医大学堂,出任船医随行往返美国及墨西哥西岸各商埠[13]。1947年,中华医史学会“会员已遍于国内外,国籍则有七国之多”[7],为便于交流,《医史杂志》所有内容著录英文索引。从第1卷第2期始,中文论著均附英文摘要,不少还标注参考文献。

不仅于此,《医史杂志》还刊载英文论著,如王吉民的CHRONOLOGY OF THE MEDICAL HISTORY MOVEMENT IN CHINA(中文译名《中国医史研究运动大 事年 表》)、FOUR FAMOUS MISSIONARY DOCTORSFROMEDINBURGH(中文译名《苏京来华四名医传略》),伊博恩的 CHINESE MATERIA MEDICA:A REVIEW OF SOME OF THE WORK OF THE LAST DECADE(中文译名《十年来之中国药物学》)、THE IDENTITY OF CH'IAO YAO(中文译名《翘摇一名之英文鉴别》)。同样,核堂(范行准)的《〈人身说概〉底本之发见》、刘永纯的《瘈狗病之史观及其诊治法的初步检讨》和《巴彬斯奇氏徵候之史评》等论文,同样显示出国际眼光。

又如,《医史杂志》创刊号登载吴云瑞的《中俄医学交流史略》,原稿为纪念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 逝世 11 周年的演讲稿,内容涉及康熙遣医救治伤病、俄遣留学生来华有学种痘法与蒙古接骨术、康熙徵聘俄外科良医及俄罗斯馆医士、俄国赠书中之医书目、中俄药物之交换、中俄两国际性医学会等,全面介绍中俄两国医药交流的历史[14]。此时,《医史杂志》“与各大图书馆均有交换,欧美各国亦有订阅,故在国际学术界上,已渐露头角”[2]。这种科技期刊的对等交换,加速信息交流,增进学术往来,至今仍是各国专业图书馆的常用模式。

3 结语

民国时期《医史杂志》的内容,融入了它编写者的性情,诚如《伍余王三医师寿辰纪念论文序》所云:“其一便是同受西方新文化而仍保持东方优良的旧道德,就是为人;其二他们对中国医学虽有如许的贡献与牺牲,却始终默默地不在人前表扬过一个字,这是克己”[15]。 它经历了停刊、复刊、更名,多次的变动,令后学唏嘘不已。而《医史杂志》所蕴含的艰难创刊、不懈追求的精神,就如它的英文名称The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History,在后继者《中华医史杂志》得以延续、拓展。

截至2012年8月21日,美国《生物医学检索系统》(PubMed),2011年共收录中国期刊(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127种。自1980年以来,《中华医史杂志》一直被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16],其学术性、国际性,已经得到全球学术界的认可。作为我国唯一的医史学权威期刊,《中华医史杂志》应当成为世人公认的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史册[17]。

1 陆肇基.《中华医史杂志》50年历程.中华医史杂志.1996,26(4):197-204

2 王吉民.中华医史学会第三届大会纪要.医史杂志,1951,3(1):55-60

3 朱建平.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60年大事记.中国科技史料,1995,16(2):84-96

4 王吉民.十年来本会工作报告.医史杂志,1947,1(1):7-13

5 梁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会史//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6 编辑部.稿约.医史杂志,1947,1(1):版权页

7 编辑部.发刊词.医史杂志,1947,1(1):1-2

8 陆肇基.从《中华医史杂志》看我国的医史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7,17(1):1-7

9 叶劲秋,耿鉴庭.外治之宗吴尚先.医史杂志,1947,1(1):31-34

10 丁济民.元椠《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跋.医史杂志,1948,2(1·2):26

11 丁济民.跋明金陵刊本《本草纲目》.医史杂志,1948,2(3·4):39-40

12 李涛.中国戏剧中的医生.医史杂志,1948,2(1·2):1-16

13 萧惠英.王吉民年表.中华医史杂志,2004,34(4):242-245

14 吴云瑞.中俄医学交流史略.医史杂志,1947,1(1):23-30

15 编辑部.伍余王三医师寿辰纪念论文序.医史杂志,1948,2(1·2):1-3

16 张骞.Medline网络数据库收录《中华医史杂志》情况简介.中华医史杂志,2010,40(5):3

17 《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医学史研究与《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史杂志,2008,38(1):3-6

猜你喜欢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正文中表的要求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正文中图的要求
中华医学会2018年器官移植学年会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