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特色专栏”的策划与实施

2014-02-05王雪萍叶大训周宇红张青山金美娜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策划栏目稿件

■王雪萍 叶大训 周宇红 张青山 金美娜 富 然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编辑部,北京市复兴路28号 100853,E-mail:wangxueping@mode301.cn

期刊的栏目是刊物的组成部分,栏目的策划在期刊总体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1]。通过对栏目科学而合理的设计,突出期刊的特色和学科特点,在目前优质稿源争夺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仍然是期刊吸引优质稿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以下简称本刊)“特色专栏”栏目形成的背景,并总结了每期“特色专栏”从内容策划到具体实施的实践经验。

1 “特色专栏”形成的背景

老年人由于各生命器官储备能力下降,生理功能处于临界状态,某一疾病往往引起连锁反应,形成多器官疾病。一方面,多种疾病相互影响,增加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分工越来越细,使对单一疾病的治疗日益精细,但各科医师往往只专注于本专科疾病的治疗,以至顾此失彼,不仅影响疗效,甚至加重某些病情,导致误诊误治,这已成为老年病诊治中常见的误区,严重影响了老年病诊治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和重视对老年病患者进行整体综合诊治,已成为老年医学提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本刊正是为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老年患者群体“一人多病”发病特点的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创刊人为我国著名的老年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士雯教授。本刊是国内外唯一一本反映老年“多器官疾病”的期刊,在创刊之初,即定位为高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交流老年两个以上器官疾病及其他老年多发疾病的诊治经验与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该杂志倡导对老龄人口中常见的具有多种疾病并存的人体进行整体综合诊治,防止“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给患者以适合其个体发病特点的最佳治疗。杂志主编和编委会以及编辑部工作人员经过认真研究、精心安排,确定了除一般医学杂志共有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综述、病例报告等栏目外,本刊每期均设立一个“特色专栏”:围绕老年人群发病“一人多病”这一重要特征,根据实际需要来创办“特色专栏”,方便读者在短期内了解自己所关心的某疾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每个“特色专栏”一般刊发7-10篇稿件,包含专题笔谈、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研究综述等。另外,每期专栏均由专栏的组织专家执笔撰写述评一篇,述评需要对该专栏文章进行总结、点评、导读等,将文章的精华和价值核心提炼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专栏文章的学术影响。如果“特色专栏”属于热点、焦点、难点、疑点专业课题,组稿数量大大超出预期,我们将会果断以专辑刊出,为拟定特色专栏内容提供更广泛、更深入学术交流的平台。

2 组织出版“特色专栏”的流程

首先,确定“特色专栏”的内容。在主编的领导下,编辑部通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读者意见,了解读者需要,力争策划的“特色专栏”能引起读者共鸣。学术期刊具有推动本学科学术发展和学术导向的功能,所以,“特色专栏”内容策划要立足于对学术热点的关注[3]。另外,内容策划的出发点也应着眼于临床的需要,能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指导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4]。更为重要的是,“特色专栏”内容策划需要充分发挥编委对杂志的学术指导作用,如召开编委会,征询编委对专栏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在组稿阶段也会得到同行专家的支持,策划容易达到预期目的。一般而言,需要在上年度末就有针对性地大致确定下一年度的“特色专栏”内容。

第二,根据确定的“特色专栏”内容,有针对性地寻找合适的组稿专家。组稿专家可以从编委里筛选、通过网上查询、亦可请编委推荐。确定了组稿专家后,分步骤与拟邀请组稿专家联系。首先与专家进行初步沟通,向专家介绍本刊“特色专栏”栏目的相关情况、主要宗旨及撰稿要求,了解专家的组稿意向。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立即要求专家给与明确答复,要给专家留出一定的时间,方便专家了解潜在稿源情况。若专家了解情况后初步答应协助编辑部完成“特色专栏”出版任务,这时则可以与专家明确组稿内容、种类、篇数及到稿时间。但是,并不是说专家答应组稿以后编辑只需坐等专家来稿就可以了。负责编辑还需要定期联系专家,了解稿件撰写情况,以便出现意外情况可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协调出版计划。

第三,收到组稿后,通过快速通道处理。因为“特色专栏”年度出版计划一般是上一年度末就已经确定了,专家来稿后留给编辑部用于稿件处理的时间并不宽裕,相反,通常都比较紧张,所以编辑部收到“特色专栏”稿件后最好立即送给审稿人审阅,并提醒审稿人不要拖延;收到审稿人返回的审稿意见后马上综合分析并进行稿件退修及编辑加工等后续处理。

第四,“特色专栏”出版结束后,及时向组稿专家反馈稿件处理情况,比如刊发篇数、退稿篇数、退稿原因、作者反馈等情况,让专家掌握相关稿件的处理结果。编辑人员需要具备这样的职业素养,一方面体现编辑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编辑部及编辑的软实力,给专家留下良好的印象。

3 获取“特色专栏”优质稿源的一些技巧

本刊“特色专栏”的策划固然成功,但如何获取大量的优质稿源,支撑“特色专栏”的持续发展,是摆在本刊编辑面前的首要问题。约请优质稿件,成功组织“特色专栏”,要求编辑部工作人员要有极大的工作热情、工作耐心和工作技巧[5]。

3.1 发挥专家作用

充分发挥功成名就老专家的专业影响力[6],笔者在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专家,保持良好的联系,就会较容易约到他们的第一手学术研究成果。例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何国祥教授为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学专家,在心血管领域具有很高的威望。笔者主动联系何教授,诚恳邀请他为本刊组稿撰稿,最终何教授被我们的坚持和真诚所感动,充分发挥他在业界的影响力,配合编辑部组到稿件近40篇。经过严格的审稿程序,最后择优录用19篇,出版专辑1期。类似的组稿经历还发生在安贞医院的周玉杰主任、空军总医院的伍骥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韩芳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王晓明教授以及北京协和医院的刘晓红教授等专家身上。有了这些专家的指导和关心,特色专栏一直作为本刊的知名栏目,深受读者的喜爱。因此,发挥他们的作用,邀请他们撰写和推荐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稿件,是杂志组稿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3.2 参加学术会议

采取走出编辑部参加学术会议或者自己组织专题学术会议来组织稿源,也不失为一个策略[7]。在医学界,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学习班,参加这样的研讨会、学习班会认识很多国内知名学者,可对杂志供稿提供便利。例如,2011年,编辑部与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合作,协助承办第11届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学术会议,携带杂志资料到会宣传。在眼见为实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了部队系统从事老年医学的一线专家学者的资料和相关信息,如讲课的态度、学术讲座的质量、参会的态度等。借此对专家们进行初步了解,避免了经过网络查询获得信息的盲目性的弊端,为日后进一步接触组稿奠定良好基础。大会选举补充了青年委员,这些青年委员虽然从业时间短,但是他们思想活跃、信息获取快,对新知识接受应用非常迅速。因此,他们对医学领域前瞻性的研究有很强的新见解,是杂志的潜在作者群。我们会后专门给当选的青年委员写信恭喜其当选并向其约稿。这次会议共约来高质量稿件50余篇,大大补充了杂志的优秀稿源。2012年,协办了北京协和医院、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医学院、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办的“协和-霍普金斯老年医学论坛2012”,编辑部组织工作人员参会与专家接触,聆听专家讲座,了解专家研究领域,学习老年医学领域新知识。会后组织到优质稿件数篇,出版“老年人共病专栏”一期。

3.3 关注读者建议

把编辑的主动性与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策划名牌栏目,形成刊物特色,既能增強学术期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构建期刊品牌,又是编辑创新性的体现[8]。期刊是给读者看的,读者喜欢什么,哪些内容对科研和临床有指导性,只有读者最清楚。因此,专栏策划要围绕读者需要进行,通过读者调查,征询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借此制订策划方案,这样会更适合读者兴趣,让读者满意。本刊读者和作者问卷调查表中有一项:“您认为当前老年人群有哪些病症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热心的读者提供了很多选项,如“糖尿病并发症”、“老年人患病的特点”、“常见老年病的综合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康复与预防”、“老年代谢性疾病”、“老年人精神障碍、跌倒、排尿障碍”、“老年人营养及代谢相关疾病”、“老年人感染相关疾病”、“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为我们有针对性的组稿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3.4 满足患者需求

选择与广大老年人群生命健康实际相关的课题策划特色专栏。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满足患者的需求就是医生的职责和任务。将患者的需要反馈给工作在治病救人第一线的医生,邀请他们协助编辑部进行相关疾病诊疗知识的交流,基本都会得到他们全力的支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位患者给王士雯院士来信,求助治疗便秘的药物,我们马上意识到可以组织一期老年人便秘的专栏服务读者,我们联系相关消化内科编委组织稿件。因为现在学科越分越细,我们联系的编委虽然是消化内科的,但并不主攻胃肠动力学,但编委作为业内人士,肯定比编辑了解相关专业的杰出专家,编委热情为我们推荐了我国著名的胃肠动力学专家,并给我们提供了该专家的联系方式。该专家虽然尚不是本刊的编委,但获悉我们的组稿缘由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为我们成功组织了一期“老年人便秘”专栏。

4 工作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处理好“特色专栏”与其他普通栏目、专稿与其他普通稿的关系。作为综合性学术期刊,不可能成为某一领域、某一学科的专利,在一定程度上还得体现综合性。因此,二者不可偏废。正确的做法是,以专栏和专稿为龙头,把办刊的精品意识和品牌战略结合起来,以专栏带动其他栏目,以专稿带动其他稿件,从而促进杂志整体上水平,上档次[9]。

其次,约请写作的稿件退稿应该非常谨慎。这里所说的谨慎,不是说不敢轻易退稿,而是指退稿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尊重作者、爱护作者,努力做到退稿不退人,保护组稿专家及撰稿作者的积极性。编辑部策划“特色专栏”的初衷,必定和组织优质稿源密不可分,如果在稿件质量上不严格把关,则违背了初衷。我们本着绝不向杂志质量让步的原则,对约请稿件作出客观的评价,既不打杀,也不奉承。工作实践中,对约请来的稿件进行同行专家外审的同时,我们会请组稿专家对约请到的每篇其不是作者的稿件给出书面的审稿意见。然后,编辑再综合其他审稿人的意见,对稿件进行退修处理。但是,如果约请稿件有多位审稿人建议退稿,我们也会将退稿意见匿名反馈给组稿专家,最大限度地获得组稿专家的理解与支持,在征得他的同意的前提下,将稿件退还作者。所以,每一个“特色专栏”的成功出版,都离不开组稿专家的大力支持和无私付出,我们谨对这些可敬的专家表示诚挚的爱戴和谢意。另外,在退还约请稿件时,一定要热情、中肯地对稿件作出评价,在说明其稿件存在的问题的同时,诚恳地帮助作者修改稿件,使作者得知退稿消息后觉得温暖而不是心灰意冷,并在学术上有所收获。

另外,要有备选特色专栏内容或方案及时补救。在工作实践中,偶尔会出现组稿不能按计划到稿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备选专栏予以补充。一种情况是,专家起初答应组稿,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该提交稿件时专家却改变了主意,又拒绝或不方便为杂志组稿了。我们在实践中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曾有专家答应帮本刊组织一期特色专栏,并指定了具体的联系人。在多次联系均回答正在组稿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在耐心等待来稿。但是一直到约稿的最后期限,编辑部都没有收到稿件,却被告知专家没时间没精力,不能完成组稿了。这种情况下,编辑虽然很无奈,但埋怨也无济于事。应该首先想办法进行补救,以免贻误杂志正常出刊。跟专家约定到稿时间时,在体谅专家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尽量留出足够富余的时间。因为,一旦稿件没有按期到达,编辑部还会有回旋的余地,不至于影响杂志的整体运转。

5 结束语

目前,本刊“特色专栏”文章几乎均为约稿而来,这样,既缓解了自由来稿中优质稿源不足的困境,又保证了刊物的权威性与导向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对本刊读者和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精心设计了调查表,其中一项是“您最喜欢的栏目”。我们共收回问卷120份,其中超过100份中每期“特色专栏”栏目都被选中,充分说明了我们精心策划组织的专栏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特色专栏”作为被读者证实成功的栏目,将鼓舞我们一如既往,不断创新,策划出更多更好专栏文章以服务多年来支持、关注本刊的读者和作者朋友。

1 杨兆弘.期刊适应国际化浪潮、优化期刊栏目设置的若干做法.新闻研究导刊,2012,(6):76-77

2 王士雯.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肺启动机制.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2,1 (1):4-6

3 李焕荣.《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选题思路和组稿方式探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1):104-106

4 袁桂清.医学期刊编辑策划的原则与方法.编辑学报,2007,19(2):90-92

5 杨永庆,任延刚.策划特色栏目打造精品期刊.编辑学报,2009,21(4):346-347

6 朱冰梅,陈婕,王利鹏.从实用出发编辑策划重点栏目——以《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年第11期“专题笔谈“栏目策划为例.编辑学报,2011,23(2):154-155

7 罗承丽,姜军,冷怀明等.紧跟学科前沿打造期刊品牌——《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选题与栏目策划及组稿实践.编辑学报,2010,22(5):460-462

8 常静,贺芳,房玉新等.第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9月

9 顾孟潮.期刊专栏的建设和管理.编辑学刊,1990,7(3):82-83

猜你喜欢

策划栏目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本期策划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