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文化传播方式的流变*
——兼论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目标与路径

2014-02-05武晓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走出去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武晓耕

西北工业大学期刊编辑部,陕西省西安市友谊西路127号 710072,E-mail:wwxg121@nwpu.edu.cn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体系,本身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它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文化,是源于科学技术而生成的一种文化形式,是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为根据,并对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运用进行认识与反思的观念结晶[1]。科技文化的传播,正如亚历山大·戈德所言,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独有的文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2]。科技期刊则是这种“共有”过程的重要载体。为了实现中国科技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我国应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精品科技期刊,通过这些科技期刊向世界传播具有中国意蕴的科技文化,使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

1 移植与吸收

我们必须承认,在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伴随着对西方科技期刊的学习和吸收。我们应该正视国际顶尖期刊的成功,虚心学习它们的办刊经验,合理利用国际数据库的国际化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使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期刊走上世界的舞台,走进国际学术界的视野,也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科技文化推向更高的国际化平台,更好的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科技文化。

1.1 学习期刊评审程序

评审程序的规范与否体现着科技期刊管理水平的高低,只有建立规范、高效的评审机制,才能保证稿源质量,提升期刊学术水平。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期刊的成功经验,我国科技期刊正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评审机制,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细胞研究》为例,稿件投稿后一周内完成初审(决定是退稿还是送审);一审周期一至一个半月,特殊稿件提供快至一周的一审周期;接受稿件二个月左右上网,最快三周即可上网。所有稿件的初审,审稿意见的处理均由编辑承担。常务副主编对于本刊每篇待发表文章都进行严格的科学质量把关和语言及科学表达的推敲、修订[3]。正是有了高效的评审机制,才使得《细胞研究》争取到一大批高水平的原创论文,其高效、规范的评审机制也为《细胞研究》在学术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根据美国汤姆森路透社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为9.417,在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发表原创论文的160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5位,连续第二年居于前10%。

1.2 期刊编委会国际化

中国科技期刊要“走出去”,尽快获得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拥有一个国际范围的编委会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中国科技期刊要“走出去”,就必然要加强同国际学术圈的交流和互动,国际编委的介入,能够大大加强中国和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国际编委可以为期刊组织国际稿件,使中国科技期刊更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例如,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亚洲男科学会联合主办的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AJA,亚洲男科学杂志),创刊于1999年6月,在短短的3年内先后被11种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包括 BIOSIS、CA、CAB Abstracts、 CAB Health、 CrurrentContents/Clinical Medicine、 EMBASE、 Index Medicus, MEDLINE、PASCAL、Research Alert和 SCIExpanded 收录,在世界各国男科核心期刊中位居第三[4]。其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编委会的国际化,国际男科学会前后3 任主席(Waites、Chemes和 Huhtaniemi)及亚洲14个国家(或地区)的男科学会主席均为编委会成员。编委会成员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韩国等26个国家,从而使AJA在短期内获得广泛的学术支持。

1.3 进入主流期刊数据库

长期以来,进入世界主流数据库一直是中国科技期刊的目标和梦想。1987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仅有11种,占世界的0.3%,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也只有20种,近20年来,中国科技期刊规模不断壮大,在国际检索系统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截至2011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34种,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11种,Medline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02种,Scopus收录中国科技期刊738种。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认可度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意味着中国科技期刊开始以集团化的形态迈向世界,国际学术界也必将重新审视中国科技期刊的集团方阵。

2 碰撞与冲突

西方科技文化的进入,启发了我们的科学思维,扩展了我们的科学视野,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科技文化的水平。然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社会传统、经济体制等方面差异较大。在科技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战略考量。而西方目前在科技期刊的评价标准、发行体系中占有绝对的话语权,正是这种垄断,无形中影响甚至阻碍了中国科技文化的传播,因此碰撞与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2.1 高水平稿源流失之痛

根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统计,SCI数据库2011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16.81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EI数据库收录期刊论文(核心部分)收录中国科技论文12.7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6.6%,排名世界第一[5]。

中国的科技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名列世界前茅。然而,论文的繁盛却并未带动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因为高水平文章都发在国外期刊,导致中国学术期刊陷入了“稿荒”。周光召院士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近年来,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产生了偏颇,片面强调影响因子的作用,对在国外发表的论文给予较高的认可度及高额奖励,导致国内许多高水平论文外流”[6]。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期刊2012年被EI检索论文共计33400篇,其中中国学者的论文29173篇,占其全部发文量的87.34%。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期刊被EI检索的论文累计15653篇,其中中国学者的论文13871篇,占其所有论文的88.61%[7]。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优秀论文的流失情况有多么严重。

大量高水平论文的流失导致我国科技期刊缺乏优秀论文的支撑,从而长期低迷,无法在更高的层面获得大的突破。作为中国科技文化传播平台的国内科技期刊,虽然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却因为高水平稿源的匮乏,只能长期徘徊在国际顶级期刊的门口。

2.2 西方出版集团的垄断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同国际出版集团合作已经成了一种趋势,以 Elsevier,Springer,Thomson Reuters为代表的一批国外出版集团已经展开了同中国科技期刊的广泛合作。2004—2008年我国被JCR收录的78种科技期刊中,有55种分别与14个国际出版集团进行了合作,占收录期刊总数的70.5%[8]。2008年SCI新收录的32种大陆科技期刊中,同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的有25种,占新收录期刊的 72%[9]。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同国际出版集团的合作,我国科技期刊的确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宽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们却也发现,我国顶级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已经不知不觉的被国外出版集团所垄断。垄断在经济学中是指少数大资本家为了共同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实行的一种联合。国外出版集团也都是商业公司,和其他公司一样,它们也是以盈利为其最终目的,在发展初期,国内科技期刊借助国外出版集团实现自身的突破和提升无可厚非。但在经过一定发展阶段后,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力量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和海外扩展,如果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开拓任由国外公司垄断,那么可能有一天我国科技期刊对海外市场将完全失去话语权。

2.3 期刊评价标准的争论

目前,我国的期刊评价标准几乎已经被SCI、EI等国外数据库所控制,进入这些数据库的期刊就会被认为具有较高水平,一般也容易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因此,SCI、EI等国外数据库已成为各个科技期刊竞相追逐的目标。对于中国期刊界的这种风气,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戏谑“SCI成了 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并指出仅拿SCI来衡量学术水平是非常错误的[10]。《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的何学锋先生则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百杰期刊”和SCI做了对比分析,他认为:“SCI源期刊里,有很多不如中国百杰期刊的刊物,有很多与中国的所谓垃圾期刊相差无几的期刊。”因为“在SCI源期刊中有多少期刊的JCR影响因子和被引次数比中文期刊在中信所和CSCD的相关指标低。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在有语言优势和读者数量更多的情况下,不是任何一种国外的SCI期刊的统计指标就优于中国期刊的。因此,在承认有很多SCI期刊远比中国科技期刊好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也应该自豪地说,中国的百杰科技期刊办得很不错”[11]。

SCI、EI在我国期刊评价标准建立初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期刊评价标准,而且我们的标准同样规范、严谨,具有权威性。这时,如果我们仍然无视自己的标准,而将期刊评价标准拱手让与国外数据库,那就很不应该了。如果没有我们自己的标准,那么中国的学术期刊甚至于中国的科研评价标准都将依附于国外数据库,而无法形成适合于中国科学发展的评价标准。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尽快加以遏制,那么不仅是中国的科技期刊,整个中国的学术生态都可能沦为西方科研评价体系的附庸。

3 融合与超越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科学文化长期落后,中国似乎也更习惯借助一些国际平台宣传我们自己的科技文化。但是,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和我国学术研究的不断兴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希望能够建立我们中国人自己科技文化传播平台,通过我们自己的平台宣传我国的科技文化。作为科技文化的重要载体,科技期刊就是这样一个传播平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已经有实力打造自己的期刊评价标准,建立自己的国际发行渠道,用最适合的方式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科技期刊才能摆脱对西方出版商和西方数据库的依附,在科技文化的传播上实现“独立自主。”

3.1 建立国际化的评价标准

西方国家能够长期统领国际期刊界,主要原因就是其拥有SCI、EI等一批国际权威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了相应的期刊评选标准,任何国家的期刊要进入该数据库必须符合这些数据库的标准。这些年来,中国学术期刊为了进入这些数据库,开始组建英文期刊、吸纳国际编委、使用国际通行评审程序……这些都是为了进入国际权威数据库而不得不进行的改造。一方面,这些改造使我国学术期刊更加规范和科学。但另一方面,这些改造也在无形中将期刊评价的话语权拱手相让,使国外的数据库控制了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使我国学术期刊,特别是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一条难以跨越的屏障。

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化期刊数据库,设定自己的期刊评价标准。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国际化期刊数据库的雏形。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统计源期刊以及“百杰期刊”等。这些数据库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其期刊遴选标准在参考SCI、EI等国际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具体情况,更适于我国期刊发展和科研发展的现状,而且这些数据库已经应用于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职称评定和研究生毕业的考核之中。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把中国的数据库打造成为国际化数据库,我国的数据库目前仍然以国内期刊为主要收录对象,要成为国际数据库,还应对各个国家的科技期刊都敞开大门,使各个国家最优秀的科技期刊都有机会进入到我们的数据库之中。同时制定一套既符合国际潮流又具有自身特色的遴选标准,在保证期刊基本水平的基础上吸收一些独具特色的科技期刊,以便形成数据库优势和特色,从而使我们在同SCI等数据库对比或竞争时能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3.2 建立一流的出版集团

我们要真正实现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目标,就必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出版集团。目前,以Elsevier, Springer, Thomson Reuters为代表的一批国外出版集团占据了世界核心期刊96%以上的科技出版[12]。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海外市场也几乎被这些西方出版集团所垄断。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同国外出版商的合作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标是推动我国的科技期刊整体水平的跃进。原新闻出版总署把“以资源换资源,以市场换市场,以进带出,双向共赢”作为开展中外期刊合作的一条重要原则[13]。

因此,建议我国科技期刊在同国际出版商的合作中应该“以我为主”。

首先,借助他们广阔的出版发行渠道、灵活多变的宣传手段和数字化网络平台,促使期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吸引优秀的稿件,加快提高期刊论文的下载率和引用率,以期迅速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其次,通过与国外出版商的合作,我们应该学习国际出版集团先进的办刊理念和出版模式,培养我们自己的出版人才,为打造我国的国际化出版集团做准备。

最后,我国应该集聚资源,强强联合,打造出版界的“航空母舰”,积极参与竞争,打破国外出版商的垄断,不仅要为国内科技期刊的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还要有意识的同国外出版商争夺海外市场,在科技出版行业喊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3.3 打造精品中文科技期刊

目前,谈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首先都会提到语言的国际化,即创办英文期刊。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知名度、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如果我国的期刊都只能靠办成英文刊才能走向世界,是否意味着中文期刊在国际上就没有立足之地呢?前苏联的研究人员都是以本国语言在本国的期刊发表文章,而美国专门组织一批翻译人员翻译他们的文章。这些都证明,参与国际交流的基础主要是科技实力而不是语言[14]。

一方面,我国的科技期刊不可能都靠“中文期刊英文化”走向世界,使用本国语言来办科技期刊是理所当然的优先选择。科技期刊国际化最终取决于期刊的学术水平、科学质量。要创立中国的科技期刊品牌,不仅需要期刊界的努力,更需要依靠我国整个科技实力的发展[15]。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产生了一大批原创的优秀成果,完全有能力为我国的科技期刊提供优质的稿源。因此,中文科技期刊应该依靠我国自身的科研实力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另一方面,我们在打造具有国际品牌的中文科技期刊时,也不能无视英文目前在国际上的强势地位。我们可以加强对英文摘要的要求和审核,以保证国际交流的顺畅,同时确保我国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能够为国际学术界了解和关注。但是,语言交流的强势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的科技成果领先,自然会吸引国外学者的关注,就如同我们将国外的好文章翻译成中文一样,国外的学者也会将最优秀中文科技论文翻译成他们本国的文字以供研究。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论文的原创性和学术水准。这就需要更多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编辑共同参与,努力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中文品牌科技期刊。

4 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科技期刊真正“走出去”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将中国科技和中国学术推向世界。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路径就应该遵循科技文化的互动规律。正如杨怀中先生所说:“科技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式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他们交织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真个历史进程之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全球化要依赖于本土化而存在,本土化又借助于全球化而发展”[16]。中国科技期刊要真正实现“走出去”的目标,就不能只满足于某种或某几种期刊“走出去”,更不能一味迎合西方的所谓国际化标准,而应该向世界宣传和推介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标准体系、出版模式、运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在期刊界的垄断,喊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使中国科技期刊真正的“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文化的全貌。

1 杨怀中.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8

2 何光先.现代新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3 程磊,李党生.如何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以《细胞研究》为例谈学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传媒.2011,(10):15

4 任丹青,郑芹珠、肖宏.面向国际的审稿人队伍建设.编辑学报,2005,17(5):358

5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57-58

6 朱剑.学术评价、学术期刊与学术国际化— —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化热潮的冷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5):126-137

7 喻海良.中国学者对前三“主流”EI期刊的贡献率均超70%.2012-12-1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643608.html

8 郭玉,马峥.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出版状况分析.编辑学报,2011,23(6): 555

9 李丽.国际出版集团与中国科技期刊合作的互利分析.编辑学报,2009,21(2):49

10 “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学术评价告别 SCI》 .2006-12-12.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876.html

11 何学锋.编辑视角:如何看待百杰期刊与SCI期刊?2012-12-06 http://www.editorhome.cn/reading/15433/ebf011b0-d474-47d8-9896-2ffd143d4885.aspx

12 张隽.出版业持续发展需应对四大挑战[N/OL].中华读书报.2005-05-30.http: ∥ www.booktide.com/news/20050530/200505300009.html

13 王华.以进带出,双向共赢:中外期刊合作概况.传媒,2007,(5):21-22

14 周哲.中文科技期刊改革方向探讨.编辑学报.2010,22(1):70

15 张镅,朱华新,闫杏丽.论学术期刊发展的新思维.学报编辑论丛,2008,(16):9-13

16 杨怀中.科技文化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走出去科技期刊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