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简到意简
——谈谈消息导语写作的方法
2014-02-04□李琳
□李 琳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 132002)
从言简到意简
——谈谈消息导语写作的方法
□李 琳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 132002)
“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麦尔文·门彻的这句话说明了导语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极有造诣的资深记者,还是权威的新闻学者都认为,导语不仅是新闻重要的部分,其写作也是新闻写作最难的部分。如果记者在写作消息导语时做到了在三言两语之中感染了读者,把新闻主要内容传递给了读者,那么他的消息就写好了一半。
然而,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却屡屡有繁杂冗长、含金量低的新闻导语见诸报端。这些新闻导语,或空话连篇,或语意杂糅,不是枯燥、就是臃肿,极大地削弱了新闻表现力,甚至将好的新闻主题埋没。实现导语的言简到意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以事实为依托 突出新闻主题
在写作导语之前应该先想想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如果是人,就交代他是什么人;如果是事,就说明它是什么事。导语要给人明确的新闻信息,而不是概念、形容词、空洞内容的堆积。
来看下面这则导语:××社9月2010电一年365天,中国一日如何是?研究中国经济运行最新情况通报,你会发现串串生动鲜明而又令人惊讶的数字。
看完这一段,读者会感觉云里雾里,不知道记者究竟想说什么,更不要说耐心地读下去了。而如果把这些文字换成鲜活的事实,就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社9月20日电一天创造出6万个新生命,一天消耗7.5亿公斤粮食……中国权威机构用一系列最新统计数字描述了今日中国一天24小时内发生的事情。这样一写,不仅说出了文章主题事实,还交代了新闻来源,给人感觉清晰明快。
此外,导语要显得简明扼要,还要求多用单句,多用短句。毛泽东同志所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只用了一句话,短小精悍,谁读了都不禁为之叫好。
导语不必面面俱到
导语必须简洁,不能拖拖拉拉,也不必面面俱到,只交代最重要的事实即可,因此在写导语时就要舍弃一些东西,将其放到新闻主题中去展开。
比如这条导语:××网(××××年)4月22日电 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今天依法对马加爵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连续残杀四名同学的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马加爵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如果这样改写为:“连续残杀四名同学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今天被判处死刑。”虽然只有一句话,却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交代出来了。在这样的新闻中,哪个法院作出的判决并不是读者最关注的事实,而是什么人因什么罪导致什么样的惩罚才是读者最关心的。
再来看毛泽东同志写的两条新闻导语:
新华社延安1945年7月25日电关中消息:爷台山战事扩大。
新华社27日17时急电 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已全部被我军保卫和击溃。
这两条导语言简意赅,前一条只有短短的7个字,后一条也不过20多个字,但却将新闻事实交待得清清楚楚,而且气魄宏大。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愧为消息导语写作中的典范。
在导语中可以舍弃的内容包括不必要的消息来源、对核心元素进行说明的复合句以及确切的时间等。
记者要善于隐藏自己的身份
记者某日从某某获悉,这句话常常出现在许多报道的导语中,甚至被一些记者看成是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一句,几乎成了一种模式。有时记者甚至被摆在了高于新闻来源的位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记者的写作习惯问题,二是表现欲在作怪。其结果是干扰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理解,使新闻报道显得不够专业。而且,记者采访时间不等于新闻发生的时间,这样写就将二者混淆了。
要知道,读者关心的是新闻事实,而不是记者本身。他们并不认为记者置身其中就会增加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只有当记者构成新闻要素或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时才可以出现在报道中。因此,像“某某某告诉记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语句还是少用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