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俯下身子 真情换取真心
——移动时代纸媒守住“两栖”读者的思路

2014-02-04张煜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10期
关键词:晚报评议零点

□张煜

(京江晚报,江苏 镇江 212001)

主动俯下身子 真情换取真心
——移动时代纸媒守住“两栖”读者的思路

(京江晚报,江苏 镇江 212001)

不知不觉间,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已几乎改为电脑和手机,原来每天必看的那些报纸,现在在手中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的读者,许多是有着多年互联网使用经历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他们的行为、喜好、习惯都已有了鲜明的互联网特征,但他们对报纸也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类在互联网和纸媒之间飘摇不定的读者,笔者认为,可以看成是“两栖”读者。

传统的纸媒怎么样争取互联网原住民?怎么样守住“两栖”读者?如何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借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增强报纸的黏性,是一个积极的探索。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笔者的理解就是不断的变化,不断有新东西出来。而这种新和变的依托就是读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江苏《京江晚报》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将现代读者的阅读脉搏把得再准一点,主动俯下身子,用真情抚慰读者,成功换取读者真心。

零点出击:策划创新聚焦盲点

移动时代,人们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微信、微博、QQ,沟通的渠道是如此之多,天涯若比邻。正如学者贺卫方谈自媒体时代的写作时所说,人人都在说话,好像在交流,其实人人都无心听别人怎么说,都是自说自话,每个人都是孤岛。谁来为这些孤岛注入温情,纸媒大有可为。

《京江晚报》从2014年6月26日开始,利用世界杯期间延迟出报的时间差,推出“零点出击”新闻行动。镇江市委宣传部在阅评报告中称赞此举是走基层的创新策划,是强素质的实战拉练,是改文风的生动课堂,是得民心的有益启示。

与以往走基层采访有所不同的是,这组报道纵向到底。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历来孜孜不倦追求“贴近读者,贴近民生,做一张有温度、有力度的报纸”的《京江晚报》,发现了“夜幕下不同行业人员鲜为人知的生存状态”这个盲点,创新策划出被读者热赞为“最近距离贴近群众,情景再现真实感人”的“零点出击”。

记者们凌晨采访,快速成稿。他们在零点的时候出现在急诊室;在梅雨期的蔬菜批发市场,看雨中“蔬菜总动员”;在110指挥中心,体会什么叫做“每个电话有可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又有可能是一次关乎生命安危的求救电话”;他们与工友一起,步行穿过蒙睡意中的都市中心,借由手机电筒,在没有防护栏杆的水泥楼梯道摸爬登上15楼,看混凝土怎样被一点一点地注入楼面肌体;他们与送奶工一道穿梭城市;他们和小区保安一道夜巡;他们和夜排档的摊主们一道看世界杯;他们去找“12345”,看市政府服务热线如何为市民服务;他们还和24小时营业超市工作人员一道理货,乘坐最末一班公交车,去屠宰场看小刀手挥汗如雨,和环保、城管人员夜查,看渣土车如何不服监管,与供电维修人员一起急修,当一回夜间火车站的调度员……这群普通劳动者,“是保证城市这座庞大机器日复一日正常运转的、不可或缺的一个个零件”。他们长年累月,晨昏颠倒,工作在零点时分,这个时间节点,城市已然睡去,而他们“像一个个背负使命的信使”。

“零点出击”将记者“逼”到了现场,强烈的现场感促使记者“迅速找到了写作的切入点和灵感”。“菜篮子记者”由衷地感慨:“为我们提供一日三餐的人,过的恰恰是最不安稳的生活。每日能在黑夜中安稳沉睡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饭桌上的一蔬一菜。”

因为贴得近,记者的文风大变,关注到更多的细节。例如“或许会碰见这样一群人:头戴安全帽,脚穿雨靴,工作服满是凝固的水泥泥点,步行穿过蒙睡意中的都市中心”、“凌晨时分,当这座城市还在酣睡,一群人已经开始忙碌,他们就是送奶工。清晨时分,无论你醒或不醒,牛奶都在那里,从没失约。这份工作没有节假日,没有高福利,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觉都睡不好”;“小区的每盏路灯,射下晃眼的光,光线被个头不高、瘦弱的盛秀建遮挡后,在地上拖出影子,影子在路灯下从很长到极短再恢复很长”。

记者们辛苦地出没在凌晨的城市,带回了最鲜活的稿件。这些文字因为很接地气,更直接地打动了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心,以致于“每天都有不少人会拿着当天的晚报,对被采访者说‘报上说的就是你呀!’”

体验百味:蹲点基层成为常态

今天,新媒体使每个网民有了公开表达话语的条件,因此,对广大市民的需求关照,应该成为报纸的生命线。报纸竞争走向两端,尽可能地往下延伸,尽可能地提高视角。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既要站得更高,又要沉得更深。

2013年下半年,《京江晚报》还先后推出“体验百味,感受责任”和“记者编辑社区蹲点”新闻行动,作为“走转改”的新闻实践,这两组报道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不错的社会反响,江苏省委宣传部《舆情要报》分别以“生动践行‘走转改’”和“社区里有活鱼 社区里有期盼”加以肯定。

2013年夏天最热的日子里,京江晚报社推出了“体验百味感受责任”记者走基层活动,将目光投向很多不为人知的职业或者岗位。总编室和所有的部门负责人全部下去走基层,所采访对象有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一根根枕木之间迈着细碎步子,一寸寸地为铁道探伤的铁道探伤工;有大热天穿厚外套爬上45米高的铁塔,44码大脚站在只有手指粗的脚钉上,放开双手高空捣鸟窝的输电运检工;有一天到晚数钱数到手抽筋的银行清分工;还有凌晨出没忙着扫街的水管听漏工,等等。盛夏酷暑,别人往空调房间赶,我们往最热的地方赶。

整个活动,18篇稿件,没有单纯地歌功颂德,也没有沉醉在体验艰辛中不能自拔,更不是记流水账一般淡而无味。记者既是感性的亲历者,又是冷静的旁观者。整组报道紧扣“百味”和“责任”,写出了不同的味道,更写出了共同的责任。而体验活动中的得与失也让大家受益匪浅。

从2013年10月中旬开始,京江晚报社又在普通记者编辑层面推出“记者编辑社区蹲点”采访活动,至12月初结束,先后共有6组、12名记者,深入各乡镇、社区,前后采写了84篇报道。这些报道涉及民生、经济、时政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城市角角落落的新鲜事。

评议团:在互动中增加黏性

“记者编辑社区蹲点”形式上更为活泼。活动启动之前,先由读者点题,同步征集“读者评议团”进行预热。这种“互动”操作,一下子拉近了报纸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少读者就当前关注的社会热点,为我们点题;有些乡镇、社区来电,欢迎记者去他们那儿蹲点;“读者评议团”报名同样火爆,正如有的评议员说的,感谢晚报给读者实实在在的“话语权”,让读者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采访行动每一组都是两名记者同时出发,分赴不同的社区,在同一天的版面上,以两名记者“打擂台”的形式展现。每天还有“读者评议团”和“老记评议团”打分并进行精短点评。第二天,评议结果会在报纸上公布。这种新颖而有趣的形式,增强了报道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招募的“读者评议团”,义务点评每期报纸,前后坚持了两个多月,让人感动。

这两组“走转改”报道,晚报参与人数之多前所未有。刊发的102篇稿件,具有平民意识,贴近社会深处,让读者在耳目一新的同时,深受感染。更重要的是,今年以来,晚报将社区蹲点活动参与对象扩大到所有记者,鼓励大家争做“巷子记者”社区记者。蹲点的面也扩至整个镇江市区。蹲点的每篇稿件在刊发时都挂上记者的头像,就是想让记者成为百姓眼中的熟脸。如此既给记者以压力,更为方便社区居民及时提供线索。随着晚报记者触角的逐渐深入,晚报在街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报纸不仅增加了一批鲜活的稿件,也稳住了更多读者的心。

总而言之,在现今的形势下,纸媒局限于接近、贴近都已不够,还需要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网络让许多人欲罢不能,但是也有许多人相忘于互联网。纸媒如果能在日常的报道中加大渗透的功能,不断增强自身对读者的黏性,做到与更多读者同步呼吸,同样能令读者离不开,舍不得离开。

猜你喜欢

晚报评议零点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科数学第21题的五种解法
一类Hamiltonian系统的Abelian积分的零点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晚报如何做到“主流、好看、有用”——以《江南晚报》为例
一道高考函数零点题的四变式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