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提取物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
2014-02-04徐文秀孙昊量牛秀艳栗巧玲
徐文秀 孙昊量 牛秀艳 栗巧玲
黄芪提取物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
徐文秀 孙昊量 牛秀艳 栗巧玲
目的 探讨黄芪提取物对牙釉质脱矿的影响及其可能的防龋机制。方法乳酸胶体系统模拟致龋后,分别放入黄芪提取液、10% AgNO3、去离子水三组试剂中处理脱矿后的牙釉质,再次去离子水脱矿后镜下观察。结果通过对各组标本的电镜观察发现,去离子水处理后,釉质表面出现凹凸不平、形态不规则的凹坑,10% AgNO3处理后,可见釉质表面出现细密的颗粒附着,并出现黑色沉淀,釉质表面较为平坦;而经黄芪提取液处理过的釉质龋表面易出现颗粒附着,恢复平整。结论黄芪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防釉质龋能力,能与脱矿后的牙釉质形成有效结合,从而使牙釉质龋的进展受到抑制,具有一定的抗脱矿能力。
黄芪;牙釉质龋;脱矿;再矿化
牙釉质是机体中最坚硬、致密、矿化程度最高的组织,牙釉质龋病变过程中无细胞参与,是一种非细胞反应性病变,基本特征是酸渗透入牙釉质,羟磷灰石晶体相对不易渗入,但包绕晶体的部分牙釉质有机质基质含水量高,可使氢离子渗入,引起一系列微观结构改变。本实验对人工致龋釉质块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考查样本经黄芪提取液处理后的再矿化情况,探讨黄芪作为天然防龋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黄芪提取液[以市售黄芪按1:1煎5成水煎液(1g黄芪煎成1m l药液)]、10% AgNO3、去离子水、荧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等。
1.2 方法
1.2.1 实验样本的分组设计 选取36颗无龋离体中切牙随机分为三组(黄芪组、AgNO3组、去离子水组),每组12颗,样本经乳酸胶体系统模拟致龋、药物处理、去离子水再脱矿处理后进行检测。
1.2.2 标本处理 将36颗离体中切牙去除表面污染物,超声清洗、干燥,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无龋损、氟斑、裂痕。用硬组织切割机将离体中切牙牙冠唇面制备成6mm×6mm×1mm厚的釉质块,流水冲洗下金相抛光机及碳化硅砂纸依次打磨、抛光,去除唇面釉质表层,光镜下观察表面均匀一致,制备完成平滑面牙釉质磨片标本。釉质块表面开窗4mm× 4mm大小,其余部位涂2层抗酸指甲油。标本置于0.1mol/L乳酸人工唾液[0.1mol/L乳酸,1%琼脂,pH=4.5,加入少量制霉菌素(每50m l不少于100单位)]内48h,脱矿[1-2]。药物处理方法:脱矿后釉质块分别用黄芪提取液、10% AgNO3、或去离子水三组试剂完全浸泡5h,37℃恒温保存;脱矿处理方法:药物处理完毕后,标本用去离子水冲洗,脱矿48h。1.2.3 对试验后的标本进行荧光测量和电镜观察。
2 结果
2.1 光敏荧光分析三组试样药物处理前后荧光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组与AgNO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组、AgNO3组与去离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扫描电镜观察电镜观察显示,正常牙齿釉质表面较为平整;经人工脱矿处理形成釉质龋模型后,表面可见大小不等、深度不一的凹坑;在人工釉质龋的基础之上,经10% AgNO3处理后,可见釉质表面出现细密的颗粒附着,并出现黑色沉淀,釉质表面较为平坦;而经黄芪提取液处理过的釉质龋表面亦出现颗粒附着,恢复平整。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龋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口腔生态平衡与龋病发生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寻找既无毒副作用,又有防龋功能的天然物质进行生态防龋成为龋病预防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显示,黄芪在较低浓度时即可抑制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生长,而且在不影响细菌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下,对血链球菌与粘性放线菌的产水不溶性多糖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对变异链球菌在唾液获得性膜的黏附也有一定抑制作用[4],为黄芩成为防龋天然药物的临床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对致龋菌的作用方面,由于龋病发生是包括致龋菌、宿主和饮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天然药物在预防龋病方面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是其进入临床应用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实验通过荧光测量和电镜观察进行定量及定性研究发现,黄芪的药效与临床防龋药物 AgNO3相当,能够抑制釉质龋脱矿并促进再矿化,使得溶解晶体继续增长矿化,恢复釉质表面平整。且黄芪的有效成分黄芪苷,属葡萄糖醛酸苷类,水解后产生黄芪素和葡萄糖醛酸,具有抗菌、抗炎、降压、利尿、抗变态反应等多方面的作用[5]。综上所述,黄芪在口腔防龋、抑菌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值得更深入研究。
[1] Dayan D.A preliminary study of activation of collagase in carious human dentine matrix[J].a Rchs Oral Biol,1983,28(2):189-189.
[2] 刘正,边专.口腔生物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43.
[3] 周学东.黄芪对三种主要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J].华西医大学报,2002,33(3):391-393.
[4] 周学东.龋病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2-163.
[5] 张喜平,田华,程琪辉.黄芪苷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3,19(11):1212-1215.
R284.2
A
1673-5846(2014)05-0236-02
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口腔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课题,课题编号:20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