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网络语言后现代特征*

2014-02-04孔正毅吴慧珺

中国出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网语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文/孔正毅 吴慧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7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91 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动,一种全新的语言形态——网络语言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学习甚至学术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语言符号。网络语言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话语结构形式和思维方式。总体上看,网络语言承载着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其影响力也表现出多向度的趋势。包括语言文字、传播媒介、文化符号、时代风尚等,其中,在语言哲学层面所呈现出的后现代属性,就极富典型意义。

一、网络语言的多元文化价值

网络语言虽是一种语言形态,但它却承载着多元的文化价值,具体而言,网络语言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语言的文字学价值。网络语言的出现促进了人类语言和语言学观念的调整。新的语体形式对言语交流和语言学研究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语言交流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变化,经典的语法规范将受到挑战。同时,在网络语言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运用传统的语言学分析方法,还应借鉴心理学、符号学、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展开研究。网络语言引发了对语言调节和语言变异关系的新思考,对新的表达方式的重新建构。网络语境中,我们更多关心的是语言的效度,而不是能否达到全民交际的广泛度,我们需要处理好的是语言用变和语言延边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对语言的游戏功能和性质有了新的认识,启发了语言规范工作的进行。[1]有学者称:网络语言是新技术环境下出现的当代“象形文字”。

第二,多媒体传播媒介价值。传统的媒体语言多为单一的符号形态,或文字、或图片、或声音,往往以单一的符号形式呈现于媒介之中。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多媒体介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也符合人类接受信息的多渠道特性。如电视媒体的出现,就开始将文字声画等符号综合运用于一身,但真正实现多媒体融合只有在网络技术背景下才能得以完成。网络文本符号的基本特性就是多媒体性。这一符号特性是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在一个单一文本作品中,往往包括语言文字、图片、音乐甚至视频等。所以,网络语言的多媒体融合传播是其表达的典型特征。

第三,网络语言的多文化承载性。文化根据其形态特征,有“三分法”之说,即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网络语言属于大众文化之一种,呈现出大众文化的典型特质,即后现代文化属性,诸如:去中心化、感性化、非逻辑性、非理性、反语法性、戏谑性、娱乐化等。网络语言的风靡,昭示出大众文化的普及和融合的趋势,网络上,中西方语码混合的形态使得文化多元性愈发明显。网络语言自身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承载着普遍的社会时尚文化,而且昭示着当代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有效地把握社会文化心理脉搏,理解现实社会的时代风尚与价值取向。

二、后现代思潮与网络语言之关系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 世纪中叶以来盛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复杂的文化思潮。它初兴于北美的建筑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界,主要表现为对工业社会异化现象的反抗,是一种对于西方建筑界现代性的反动。后现代精神的建筑样式运用新的材料、技术、创意、设计等,将传统与现代杂糅,将古典与时尚融合,将国际与国内联结,追求一种杂乱无章、非理性、反逻辑、去经典、去中心化等风格旨趣。此后后现代主义不断渗透到艺术、语言、历史、法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领域。20 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蔓延至世界各地。

正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所说:后现代带来了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危机,它颠覆了以理性至上以及以人为核心的现代主义精神。利奥塔在20 世纪70年代末,宣告宏大叙事开始被消解,各种元叙事语言、法定的叙事标准和普遍性的叙事规则等慢慢失去其合法性,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开始走上舞台。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中指出,后现代主义与启蒙主义对立的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 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 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后现代性与现代性都属于认知方式的一种,前者是对后者的质疑、反思、颠覆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种种特征,在今天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正与网络语言找到了切合点,产生了共鸣。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下找到了网络语言这一容器,网络语言的所有特征正好满足了后现代性的具体表达。反之亦然,网络语言也集中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诸多特征。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语言正是后现代主义的载体,或者说后现代精神的化身。

网络语言中,处处表现为彻底的反传统、反理性、非逻辑性、非语法性、反权威、去中心化、通俗化、感性化的表达精神。后现代性的网络语言表达,主要以躲避崇高、解构理性、拼贴复制、游戏玩耍、零乱叙事为己任。这些特质恰与大众文化无缝对接,网络语言与新媒体传播媒介密切配合,将后现代精神推向极致。

三、网络语言的类型分析

网络语言根据产生源头,大致源于三个领域:一是跟互联网有关的专业术语,譬如:硬件、软件、硬盘、宽带等,是由专业兴起而产生出来的。二是跟网络有关的特殊用语,譬如:电子商务、网吧、网友、网店等,是由行业产生而兴起的。三是网民在各种社交网站上使用的词语和符号,譬如:斑竹、酱紫、YY 等。其中,最能体现网语特质,亦最具后现代属性的网络语言,就是由网民大量生产的第三类网语形态。具体而言,网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数字系列

①数字谐音。它表现为运用阿拉伯数字与汉语发音的相似性来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比如,“7456”:气死我了。“1314”:一生一世。“886”:拜拜了。这顺应了后现代文化中追求极简主义的要求。②数字象征意义。它表现为用一个特定的阿拉伯数字组合表达某一特定含义。这类网络语言的产生一般跟某些突发的社会事件有关。比如,“512”意为特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在中国汶川发生8 级大地震。现在我们看到512 这个组数字,脑海里会瞬间闪过地震的巨大创伤。美国的“911 事件”亦是如此,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美国世贸大厦,后来“911”就成了恐怖袭击事件的代称。这类网语的形成,一是重大事件的巨大反响,二是靠时间的历史沉淀,致使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2.字母系列

①英文短语缩写。它由组成英文短语的首个字母结合而成,如“VG”即“very good”“很好”“IDK” 即“I don’t know”“我不知道”,“BB”有两种意思,或表示“baby”,或表示“bye bye”一般可以缩写的英文单词也是英文词汇系统里常见的单词。②英文短语谐音。这类网络词语是由组成英文短语的单词首个字母缩略而成,如“IC”表示“I See”,“我明白了”,“THX”即“Thanks”“谢谢”。这类的网语是网民根据英文短语的发音创造的,如前所述,谐音网语的也是很常见的短语,还有一种很独特的英语谐音成汉语的词汇,如“homepage”,谐音成“烘焙鸡”,这类词汇在网语中也很多。③汉语拼音缩写。这类缩写跟英文单词短语的缩写类似,由词语的首个汉语拼音字母组合而成,如“MM”即“妹妹”的意思,“GG”表示“哥哥”,“BT”表示“变态”。“LZ”表示“楼主”,“NC”表示“脑残”。这类拼音缩写也是网语中极具人气的大众词汇。④英文字母象形系列。很多人认为英文字母是拼音语系,与象形无关,其实不然,在现代网民极富创意的语言生产中,很多英语字母都具有象形的意味。“XXX”:表示有难言之隐。“P”:臀部、屁股。常用于网络骂阵。这类网络语汇往往借助英文字母的字形特点,再发挥想象,进行网上交流。[2]生动形象,令人捧腹。

3.汉语言文字系列

①旧词新解。许多汉语词汇,在网络空间交流中已经不是它的原意,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在网语中,表现丰富,比比皆是。如“吐血”,原指一种疾病,而在网语中的意思则用来表示心情郁闷;“恐龙”,原指一种动物,而网语中则表示长相奇丑的女性;“灌水”本义就是灌水的意思,而在网语中它是用来表示网上发表无聊的帖子。②新创词汇。在网络空间中,很多汉语新创词汇顺应网络交际的需要顺势而生。如“大虾”,表示“大侠”的意思;“斑竹”即“版主”;“酱紫”表示“这样子”。③汉语谐音词。这类词汇是根据汉语词汇近区的读音创造出来的新词。如“偶”是“我”的意思;“米国”即“美国”;“东东”即“东西”。④汉语句子缩写。这类网语是最新流行于网络的网语,它将一句话缩写成一个非常规的汉语词汇,有些因为在电脑中输入汉字时产生错别字的缘故而生成,逐渐约定俗成,变成了固定用法。有些则是网友将句子有意缩写成简短的形式,顺应了网语表达简洁的要求。如“不明觉厉”(不明白楼主在说什么,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火钳刘明”(在这个帖子火之前,留下自己的名字),“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

4.表情符号系列

网络空间的互动大多数都是文字的互动,久而久之,难免空洞乏味,再加上键盘符号的可组合性,网民便创造了表情符号网语,表情符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网语交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也充分调动了想象的空间。不同表情符号表示不同的意义,如:“: - )”表示“咧着嘴笑”、“ : -( ”表示“扁脸, 不高兴了”、“ : - O” 表示“哇塞, 惊呆了”,等等。

四、网络语言的后现代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利奥塔曾说过:“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元叙事或大叙事,确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叙事。”元叙事指现代性意义上的叙事,它以权威为其核心理念,权威以独断见长,知识处于整个社会运行系统的核心,而这些使得人们不能充分享受精神的解放,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只有彻底的消解破除这种权威之上的语境,打破既有僵化的思维模式,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知识框架开始在既有的话语模式中崩溃。福柯曾指出知识和权力密不可分,知识是权力的产物。没有知识,行使权力是不可能的;知识也不可能不产生权力。[3]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现在的知识已经演化为一种“消费文化”。网络语言便是这种消费文化,或曰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

1.去中心化、去权威性

就价值观而言,网络语言表现为更加多维的价值形态。在语言表达上,它对于传统的所谓主流意识采取平视的态度,运用各种诙谐、甚至反讽的表达方式揶揄所谓的权威性或经典性。将经典戏谑化,类似于《大话西游》的表达。在草根大众的网络语言表达中,永远只有平民的视角,很少有仰视或膜拜的语体表达。网络语言的主流价值取向始终体现为一种去中心化、去权威性的后现代文化精神。网语中使用各种具有颠覆、蔑视传统且极具个人特色的语言编码方式,凸显网民大胆、创新、个性的表达形态,打破知识既有的权威和中心地位。

2.反传统语言规范

网络语言大量表现为对于既定语言规范的空前解构性。在语法方面,表现为对传统语法修辞规范的颠覆,如 “我伙呆”为“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意思。在词汇方面,表现为对原有词义的新解及创造出很多不符合传统语法规范的新词来满足网络交际的需要。网络使用者中,青少年是大比例人群,这些求新求异、颠覆传统语法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比比皆是。反传统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阐释了一种不受权威羁绊、崇尚自由而追求身份认同的文化心理形态。

3.表象化、直观化

网络语言以其简洁的特点,表现出一种表象化、直观化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在句式上,网络语言很少使用杂糅、复杂、冗长的句式,而多倾向于用不符语法规范,简短且成分残缺的句式。在词汇上,网民自创了很多缩略语,还有键盘符号组合而成的表情语,弥补了网络交流中的表情缺位现象,使得网民交流更加的直观、生动、形象。从句式、词汇、表情符号等不难看出,网络语言的表达更加的简单明了,且表象化、直观化,简洁易懂,让人一目了然。

网络语言表象化、直观化的思维特征有深层次的原因。语言符号所呈现出来的表象化、平面化的思维特征,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产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快节奏社会,人们要追求更多的信息资讯,如何用最简短的语言达到最有效的交流,人们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符号,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字斟句酌,人们更倾向于接收那些无深度、一目了然的形象生动的语码符号。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文化转向》中说:“在这个新阶段中,文化本身的范围扩展了,不再局限于它早期的、传统的或实验性的形式,而且在整个日常生活中被消费,在购物,在职业工作,在各种休闲的电视节目形式里,在为市场生产和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中,甚至在每天生活中最隐秘的皱折和角落里被消费,通过这些途径,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连。”[4]从后现代理论家的各种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是时代和网络环境赋予了网络语言表象化、直观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戏谑性、娱乐化

网络语言另一典型特征是其戏谑性与娱乐化。戏谑性与娱乐化也是网络语言后现代风格的具体表现。网络原本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使用语言文字表现出了一种游戏娱乐的态度。这里无需深刻、这里不用经典,一切只是戏谑,一场游戏、一场娱乐而已。如古诗词可以被戏谑改写,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今夜饮酒过度,大醉不知归路,误入公园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被戏谑为:“日照香炉烤鸭店,遥看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此外,还有一些常规词汇在网络空间中也被戏谑反讽。如“偶像”被网友反讽为“呕吐的对象”,“可爱”(可怜没人爱),“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这些对古诗词与普通语言词汇的戏谑反讽,重点不离 “戏”和“乐”两个字。网络语言的戏谑、反讽等特征与后现代主义中的戏谑化与娱乐化风格不谋而合,或者说,网络语言的戏谑性与娱乐化正是后现代精神的某种具体表现。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晚期的、消费的、跨国的资本主义新动向息息相关,欲望生产与消费主义是后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5]它颠覆了现代主义正统、元叙事的风格,而更加倚重娱乐、消遣、消费。后现代将既有规范予以解构,并加以戏谑化、反讽表达,戏谑性、反讽成了后现代重要的语体风格和表达方式。

从中国网民的构成年龄来看,35 岁以下的网民占了大多数,其中,青少年又占绝大多数,尤其是“80 后” “90 后”一代,他们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历程长大,对于儒家传统的价值观念,较为陌生;他们在中外文化的激荡中成长起来,自然而然接受各种文化思潮尤其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侵染;他们以非主流自居,以去中心为荣,戏谑权威、蔑视经典,他们成为网络语言后现代化的忠实实践者和主力军。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幻象》中这样描述:“从文化上说, ……它(后现代主义)远比现代主义更加愿意接受流行的、商业的、民主的和大众消费的市场。它的典型文化风格是游戏的、自我戏仿的、混合的、兼收并蓄的和反讽的。它代表了在一个发达的和变形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一般文化生产和商品生产的最终结合。”[6]直言之,网络语言的戏谑性、娱乐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集中体现。

五、结语

网络语言的形成是对既有传统语码系统的补充与完整,它的流行与发展有深层的社会文化动因和新媒体技术背景,网络语言纷繁复杂的呈现也是社会大众心理状态的网络折射。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衍进,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主要的后现代话语系统,将承载着丰富复杂的后现代主义精神。面对越来越多步入前台的后现代主义网络语言,我们需要以怎样的态度去审视这种文化现象?是全盘接纳或是拒之门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下的网络语言确实存在诸多不合规范的地方。就内容而言,随意篡改传统经典作品,就会歪曲作品愿意,误导受众。就形式而言,语言任意组合,完全打破传统语法规范,致使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等。这些必须引起语文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首先,进一步规范网络语言的基本走势,使得网络语言的表达能在有监控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语言之所以势头汹涌,必定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生存空间。因此,无论对于网络语言的后现代性,还是登堂入室的后现代文化思潮,都应以开放的心态,加以研究,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兼收并蓄的眼光和远见,将经典与流行结合,取现代与后现代互补,以缔造更加丰富灿烂的网络语言文化盛宴。

注释:

[1]施春宏.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J]. 语言文字应用 2010(3)

[2]孔正毅,张暄 .论网络语言的构成特征及其编辑管理[J].中国出版,2010(9)

[3]周青.网络传播的后现代思考[J].《青年记者》 2010(4)

[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胡亚敏译.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108)

[5]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6)

[6]特里·伊格尔顿. 华明译.后现代主义幻象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

猜你喜欢

网语后现代主义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网语
网语
网语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别让“网言网语”败坏“语言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