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梦与近现代出版家精神

2014-02-04蒋婉洁

中国出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强国文化教育

文/吴 燕 蒋婉洁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文化建设对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把建设文化强国列入党的行动纲领,提出要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的中国文化强国梦。新闻出版工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面,新闻出版从业者是实现文化强国梦想的重要力量。

一、振兴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是近代以来出版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追求强国梦的路途上从来没有停歇,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一直是文化工作者们不懈的追求。近现代时期,战乱频繁,国破家亡,知识分子的强国愿望尤其迫切,出版成为救亡图存的前沿阵地,出版文化迅速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中华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国富民强的梦想,也前所未有地被激活,出版工作者肩负文化强国的重任。可以说,在文化强国的历史课题上,近现代出版前辈与当代出版工作者的任务是一脉相承的,其精神实质是相通的。

因此,这种出版家精神并不局限于某个时代,它是超越时代的。之所以用近现代出版家精神来标识它,是因为自晚清近代出版业出现开始,一批出版家创造了中国出版史、文化史上的辉煌。比如张元济、陆费逵主持下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都曾是亚洲最杰出的出版企业,与当时世界著名的出版企业相比也毫不逊色。但近现代出版家精神又是超越时代的,因为这种出版家精神的实质是出版人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知识分子对民族前途人民命运进行启蒙、教育的崇高自觉,作为企业家与时俱进的敏锐触觉,以及高超的出版管理运作手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出版企业的纲领性批示可以高度概括这种精神,这就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二、近现代出版家肩负文化复兴的使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战争纷乱、跌宕起伏的历史,而这一时期的出版家们,面对时代剧变和行业更迭,展现出力挽狂澜的气魄,于危机中见转机,化腐朽为传奇。近现代出版家肩负着文化复兴的使命,为当代出版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以先进的知识理念引领社会思潮,促进出版技术的革新

在出版内容上,出版家在近现代时期通过传播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引领风尚,对人民进行思想和文化启蒙。出版机构大量地出版社会科学译著,广泛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经济等学说,引领了社会思想的新潮流,为加速民族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现代出版家和优秀出版机构,在当时有着极高的社会评价。学界领袖胡适就曾说过: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北大还要强。

同时,近现代出版技术出现巨大革新。当时印刷技术的巨变,给出版界带来的绝大刺激,不亚于当今数字技术对出版业的冲击。近现代出版家们不畏惧,不退缩,善于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进行出版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根据《中华印刷通史》的记载,在张元济、王云五等人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及时引进西方的先进印刷技术和设备,不断地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不惜重金聘请外国专家来商务传授新技术,并派遣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考察。从1903年起,商务印书馆就能自己制造石印机、铅印机和铸字机等多种印刷机械,自给有余,还出售给其他印刷企业。1912年秋始建的中华书局起初只有几台小型印刷机,在总经理陆费逵的主持下,中华书局于1915年建立印刷总厂,之后陆续从国外购入平印和铅印设备,并多次派遣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和学习,1932年就建成了当时号称远东第一的九江印刷厂,印刷技术能力在亚洲首屈一指。

2.以教育人民为己任,极其重视教科书的编著和出版

晚清,国门被迫打开,在西学东渐风潮的影响下,一些有识之士睁眼看世界,深刻意识到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性。近现代出版家以教育人民为己任,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精品教材。

近现代许多知识分子进入出版领域,把出版当成教育事业来做,希望以出版唤起民智,培养精英。张元济就曾说过:出版是比学校教育更大的教育机构。“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获仗群才”。从张元济晚年的诗中不难发现,他自觉地把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变革连接起来。在他主持下,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了国文、历史、地理等小学教科书,教材由名家编辑,名家审定,保证了品质的精良,商务的教科书就算到今天还有很高的价值。陆费逵是近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担任过《教育杂志》月刊的主笔,早年便对教育制度改革发表了独到见解,还曾为中国教育会起草章程,对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办中华书局后,陆费逵极其重视教科书的编著和出版,中华书局发行的新式教材,靠优良的质量取胜,内容新颖,风行全国。

3.以服务读者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

近现代出版家往往能结合时势变化,扣准读者需求。晚清时,知识分子认为只要向西方学习,民族就一定能够富强,所以出版家们不遗余力地翻译出版介绍西方科技、思想、制度的书籍。然而随着“一战”首先在最富强的欧洲打响,中国知识分子企图向西方学习而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破碎,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普遍受到打击。在此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新的思想风潮,即由向西方学习转向对民族文化传统内部寻求思想资源。张元济、陆费逵等出版家洞察到知识分子这一读者群体的需求转变,适时地推出古籍的再版和汇编,加快了《辞海》《辞源》的编辑和出版,在实现了出版物大畅销的同时,也为整理民族文化瑰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现代杂志出版的繁荣现象同样可以说明近现代出版家捕捉读者需求的敏锐能力。近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大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有了新的需求。近现代出版家除了出版图书,还适应这种需求,创办了各种类型的杂志。据统计,1919年,全国期刊数量400多种,到1935年,全国已有期刊1500多种。1936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期刊数量达到新高,那一年被出版界称为“杂志年”。如陈独秀、胡适等人创办的《新青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商务印书馆夏瑞芳创办的《东方杂志》,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杂志,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悠久的大型综合性杂志;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倡导爱国抗战,创下发行量20万份的最高纪录;而伍联德创办的《良友》,则是近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画报。这些杂志或致力于宣扬团体的理想,或只为唤醒昏睡的大众,或文人论政笔墨报国,或以只做一个娱乐的战士……但都把握准了读者的需求,致力于为不同的读者提供不同的文化产品。

4.建立现代化的出版企业,推动民族企业健康发展

近现代出版家还非常重视科学管理和制度化建设,较大的出版机构都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各种规章制度。

商务印书馆在成立初期,实行的还是合伙制,最初的出资人都有亲友关系,他们既是股东又是雇员,导致生产经营中资本有限、权责不清、管理粗放等诸多问题。为了扩大再生产,提高竞争力,应对高风险,张元济及时调整了经营和管理思路,率先在上海出版业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此后,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王云五在亲赴欧美各国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加强和改进了商务印书馆以生产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使得商务的管理更科学,创造了更大的效益。据统计,民国初年出版印刷业的营业额约为1000万元,其中商务印书馆就占十分之三四。近现代出版家在商言商,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中,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将近现代出版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门类。

三、当代出版人肩负文化强国的重任,应从前辈的经验中获得启示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改革开放以后,出版事业又有了大发展,成就毋庸讳言。但在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出版大潮的冲击下,出版工作者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是出版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尤其是在当代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种种问题之时,回顾近现代出版家的成就,学习和继承近现代出版家的精神,从历史中寻找资源,汲取养分,就显得更加现实和必要。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迎接数字出版的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当下的出版转型期,某些出版人找不准定位,找不到方向,难以起到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技术感到迷惘,感叹出版业是夕阳产业;放弃对内容的把关职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无所作为;更有甚者,唯金钱是举,大出错书乱书伪书淫书,买卖书号刊号,盗版猖獗。根据原新闻出版总署的通报,2011年,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5200万件,高于2010年同期的4437万件。全国共查处各类案件1.8万余起,其中,淫秽色情出版物案件1717起,侵权盗版出版物案件10932起。[1]可见部分出版人没有很好地在出版转型期起到引领潮流、创新争先的作用,反而显示出保守、倦怠甚至越过警戒线的状态。

当代出版人应该坚定信心,在向近现代出版家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汲取养分。首先,出版人要学习近现代出版家的忧患意识、把关意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将经过筛选的有价值的精神产品输送给广大受众,普及主流价值观,在输送正能量上下功夫。其次,出版人要学习近现代出版家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正确认识出版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注重数字出版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2.不断提升教材教辅质量,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人民

在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目标下,新闻出版工作者必须发挥好教育人民的作用。当今人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但并不意味着出版界教育人民的职责过时了。然而现阶段,不少出版企业,尤其是教育出版机构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辅类出版物质量堪忧,关于教辅类出版物问题的新闻报道时常出现于报端。原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曾抽查了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出版的教辅读物138种,合格率仅为84.7%,其中岭南美术出版社《中学生话题作文黄金宝典》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七。2012年还爆出湖北教育部门购买由崇文书局出版发行的伪劣《学生新华字典》,其差错率竟然超过万分之二十。类似这种劣质的教辅类出版物,不但失去了传播知识、教育人民的意义,反而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贻害无穷。

当代教育出版工作者在借鉴近现代出版家在教育出版领域的丰富经验时,应注意吸收近现代出版家的精品意识。教育出版是良心工程,出版物质量必须对得起下一代,力求成为流传千古的教材。同时,出版工作还必须坚守舆论阵地,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用好作品打动人、影响人、教育人。

3.出版工作要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具体到出版业,出版工作就要以读者为中心,树立服务意识。

当前,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阅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多元化,阅读形式更加多样化。出版工作者要从近现代出版家的成功经验中获取养分,及时把握读者需求的发展方向,以读者为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在做选题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开发出一些具有原创性和社会价值的选题,充分挖掘出版物市场的潜在需求,避免闭门造车、盲目跟风的现象。在发行环节,不能片面地追求出书规模 (品种) 与发行码洋,出版社应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完善退发货机制。尤其要注意的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顺应行业的发展趋势,开发和研究数字出版的内容和技术,适应读者在网上阅读、用移动设备阅读的新习惯,满足读者随时随地阅读的新需求。

4.转企改制更要从近现代出版家的成功经营中寻找智慧,推动发展

深化改革已成为近年新闻出版业的主旋律。其中,分清公益性与经营性的不同属性,将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从事业改为企业,成为新闻出版单位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是提高国际文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果,出版、发行领域转企改制率先完成,一直领跑文化体制改革。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有些企业实行的转企改制并不彻底,仅仅成了翻牌企业,存在产权不清晰或保留部分事业编制等问题;还有研究指出“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突出,出资人关系还未捋顺;内部运营机制创新不足,新型人才匮乏;发展方式较为落后,资本运作水平有待提高;产权制度改革尚待攻坚,产权市场建设较为落后”[2]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出版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为社会创造更好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版人要借鉴近现代出版家的经营思想及方式方法,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思路武装自己,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转企改制为契机寻求更大的发展。并且要吸收和培养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加强领导能力、创新策划能力和出版传媒业务能力的建设,设计长期和长效的激励制度。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从这个角度来看,近现代出版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内外交困的社会环境中,对中国现代出版业进行的种种有益探索有其实际意义,其精神实质超越时代,与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工作及文化工作者提出的纲领性要求高度契合。学习和借鉴近现代出版家的精神将有助于当代出版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新世纪我国出版业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为文化强国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1]2011年“扫黄打非”十大数据及十大案件公布[ EB/OL].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http://www.gapp.gov.cn/govpublic/90/81520.shtml,2012-01-06

[2]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局“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研究”课题组.出版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研究[J].现代出版,2012(01)

猜你喜欢

强国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学习强国”礼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