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路径*
2014-02-04阚和庆吴宝晶
文/阚和庆 吴宝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国家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所依靠的共同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意义和生命力都蕴涵于人民的主体认知及实践之中,它只有融入大众的心灵和意义世界,为大众接受和认同,才能转化为行动的精神内驱力,从而真正担当起“兴国之魂”的时代使命。在当前利益分化、思潮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项殊为艰难的社会系统工程,而其成效无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密切相关。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每一种新媒介都开创了认知思考和互动交往的新方式,从而具有超越技术工具意义上的本体价值。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巨大影响力说明这一论断极有道理。网络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效能,而且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交往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应当从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环境等多层面着手,努力开发和利用网络传播媒介的优势功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效能。
一、构建网络媒介系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渠道与影响空间
相对于报刊书籍和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网络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与开放性强、内容广泛鲜活等优势特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应当充分利用各类网站、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功能,构建网络媒介系统,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渠道与影响空间。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依赖的若干要素构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网络媒介系统主要是由不同类型的网站、博客、微博等构成的有机整体。网络媒介系统的功能大于各种网络媒介功能的简单相加,这是由系统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中的各要素并不是同质的,它们在功能、特色、地位上具有差异性,这为系统各要素之间实现有机互动以及资源整合,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要素功能的优化和系统整体效应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催生出系统整体效应,既需要充分发挥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又需要善于通过各种机制途径促进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优势互补。依据系统理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网络媒介系统,应在了解各种网络媒介的特点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融入不同网络媒介的内容信息和管理理念之中,并且针对不同网络媒介的优势和问题,促进网络媒介要素的互动和资源整合,通过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提升网络媒介系统的传播效应。
目前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主要网络媒介就是不同种类的网站,诸如政府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思想理论类网站、网络社区等,除此之外,近年来微博和博客在网络思想舆论场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构建网络媒介系统,应依据不同网络媒介的特点,促进网络媒介之间的有机互动和资源整合,优化各网络媒介要素的传播功能,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政府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等官方网络媒体的影响力
具有官方背景的政府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在网民心目中具有较强的信息权威性和公信力,在致力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增强与公众的互动性,关切商业门户网站及思想理论类网站中聚焦的热点话题,注重引领、整合多元社会思想,澄清社会的思想价值疑惑,增进人们对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理性认知。
2.引导商业门户网站注重社会效益
商业门户网站社会影响很大,内容丰富多样,语言风格“接地气”,在传播方式上更强调与网民的互动性,但由于受商业运行规律的支配,此类网站存在过于追求关注度和利润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情形,需要进一步提升网站管理者素养、强化法规约束、加强主导意识形态引领,增进此类网站信息内容的可靠度和价值取向的科学性。
3.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思想理论类网站的价值取向
思想理论类网站通常都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色彩,这些网站为当前我国社会思潮的传播及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但由于缺少规范和引导,各种荒谬有害的观点在此类网站上也颇有市场,鉴于此,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网等我国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网站应及时关注思想理论类网站中的热点问题,针对一些争论和冲突要及时发表有说服力的文章,澄清人们的各种疑惑,以寻求、凝聚社会最大共识。
4.将网络社区打造成了解民情民意、服务公众的重要渠道
网络社区容纳了包括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服务性、自发性、娱乐性,网民在网络社区讨论交流的话题多与自身具体利益有较大关系,因而网络社区应该成为其他网络媒介了解民情民意、服务公众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地方性政府门户网站、新闻网站应该善于从本地网络社区中发现公众的焦点议题,及时从舆论和思想上加以引导。
二、创作赋有思想价值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以隐形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学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尽管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的普遍利益和内在发展规律,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理性和抽象性,与广大公众的以经验性和感性化为基本特质的精神世界仍有一定的距离。要缩小这种距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仅靠直接宣传和灌输通常难以奏效,甚至还会引起人的麻木和逆反心理。古今中外的价值观教育经验证明,将一定的价值观念渗透于文化作品之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让社会大众在消费、欣赏文化作品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是价值观传播的成功经验。一定的价值观来源于社会现实,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理性表达;文化作品则以较为鲜活、感性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对于社会大众具有很强的可接受性。价值观念和文化作品是社会现实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反映,并具有内在的融洽性和相通性。因此,优秀的文化作品通常蕴涵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总是需要借助于优秀文化作品的广泛影响力。“按照传播心理学的观点,以生动化、具象化的传播形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其实是一种‘艺术化的综合传播方式’,因其巧妙地把传播目的、动机和观点融汇于人们喜闻乐见的载体中,因此它可以使受传者在愉悦的艺术享受和强烈的情感共鸣中,不知不觉受到传播内容的熏陶和感染”。[1]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是广大网民上网的基本目的之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迫切需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作品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所谓网络文化作品,可以理解为一切适宜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化作品,主要包括评论、新闻、动漫、音乐、影视、博客、播客、拍客、游戏、图片等。目前网络文化作品丰富多样,新题材新创意层出不穷,但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具有严重消极影响,尚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价值观正能量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对于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渴盼,在运用网络文化作品培育和传播积极正面的核心价值观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前,应该在宣传和文化机构的协调管理下,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培育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文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大众、商业、流行的艺术创作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有机融汇起来,着力打造一批赋有思想价值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要善于运用网络文化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叙事主题与图文声并茂、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2013年在网络上热传的动漫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美国、英国和中国三个国家的领导人产生的机制,以轻松幽默的风格来阐释中国的政治制度并且选择“干部选拔”这个核心话题进行国际对比,凸显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两天时间内,这个视频的点击量超过了100万次,网友好评如潮,促进了价值观正能量的激发和汇聚。[2]在价值观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感天动地的榜样人物和先进精神,将这些优秀的事迹和精神制作成各种网络文化作品在网上传播,无疑有助于建构主流价值取向。例如,近年来一系列“最美”人物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伴随着网络新闻、图片、视频的集中传播进入人们视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网民在娱乐审美和情感体验中无形中受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此外,为了鼓励和支持广大网民积极创作网络文化作品,还可组织各种创作评比及作品展示活动,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彩观点和生动事迹创作成动漫、微博、游戏、图片、微电影等网络文化作品,这些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传播和教育价值,而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助于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优秀创作者。
三、推动网民参政议政,增进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感知和理性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有很强的人民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必须注重在生动的社会生活中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让人民在实践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因此,探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网络传播路径,应该注重将网络媒介服务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权益,特别是利用网络的功能,创造各种参政议政的体制和平台,让人民群众在公共网络活动的体验中增进对国家主导价值观的积极感知和理性认同。网络媒介具有突出的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和去中心性,这为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提供了广阔的机会空间。
通过网络媒介平台,人民群众能够便捷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当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真正体验到了参政议政的效能,诸如了解政治信息、参与政府决策、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参与监督公共权力、提出对社会公共治理的各种建议和意见等,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权利受到了尊重和保障,由此产生一种对于现行政治体系合法性的认同,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就会更趋于理性、中道,而不会为偏狭、激进的社会思潮所裹挟。随着网络参政议政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网络原生态文化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将会保持一种和谐、均衡关系,一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融的网络亚文化也会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涵的理念、规则将潜移默化地在网络空间中浸润、濡染更多网民的心灵。
目前,我国已出现政务微博、网络论坛、网上留言板、在线交流、领导信箱等一系列网络参政议政的平台。通过网络,公共权力部门与群众的联系互动更为密切、便捷,网络有效地突破了层级限制和时空条件约束,帮助领导干部察民情、汇民智,减小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心理隔阂,及时受理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民众也通过网络有效行使了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和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权。随着网络的工具意义在社会公共治理中日益凸显,社会公众借助网络获得了权益保障,感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受到尊重,无形中也增进了对国家制度的理解、认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产生积极感知和正面感受,毕竟国家的制度安排是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指引和哲学依据的。此外,在融入网络公共生活的过程中,社会公众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意识与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具有许多交叠和相通之处,这无疑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教育。
但是也应看到,从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方式来讲,目前我国的网络参政议政机制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主要表现就是网络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公众网络参政议政的权利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当前有必要通过法律和制度建构,改善网络参政议政的机制。一是完善网民利益诉求回应机制,特别是不断完善网络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领导干部信箱制度、网络信访制度、网络实名举报制度、限期办结回复制度等。民生问题最受网民关注。对于涉及民生问题的重大决策,在出台前应经过充分的网络协商讨论,寻求最大的民意共识。二是建立健全网络参政议政的监督机制,使公民网络参政议政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对于网络懒政现象、网上责任事故,应加强问责监督,以此创造网络良性互动机制,密切干群关系,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制度体系的认同。
四、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和舆论引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由于网络媒介具有自由性、匿名性、虚拟性,网络信息内容因而也呈现海量庞杂、良莠不齐的特点,网络也几乎成为了流言蜚语和恶意诽谤的温床。各种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违背的信息在网络上大肆泛滥,且受到不少人的盲目追捧,在一定程度上冲销了主流思想理论传播形成的正能量。目前,十分有必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和舆论引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1.强化网络信息传播的法规、道德和技术约束
所有网络谣言及错误观点都来自人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传播,必须对网络言论进行相应管理与约束,使网民充分认识到网络行为不是绝对自由的,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接受各种形式的监管。网络运营商在信息的选择、链接和发送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一些网络运营商为了追求商业利润,对网络信息不加选择和甄别,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因此,特别要注重立法加强对网络运营商的监管,形成相应的惩罚机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管理网络舆论应充分发挥社会自组织的作用,因此要设立各层面的网络社会组织管理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组织网络管理志愿者,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络人际管理机制建设,另一方面以虚假传播、淫秽传播、有损国家安全传播的极端案例为蓝本,从精神上建立起一种可称之为“网络环保主义”的理念和准则,并从实践上开展相应的运动和热潮。”[3]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随意发布信息,为了规避信息的有害性,网络技术部门还应在国家法规的指导下,对于微博、博客、新闻网页、网络论坛等上面的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和过滤,控制信息源头。要在国家之间的网络信息传播构筑安全长城,防止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此外,“由于电力使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点的速度产生内爆,这就使人的责任意识提到了很高的程度。”[4]因此,要注重对网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传播道德和鉴别力,自觉防范和抵制各种负面、有害信息。
2.通过合理的议题设置引导网络舆论,影响人们的价值倾向
传播学中的议题设置理论认为,人们对某一议题的关注度,主要由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所决定。“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5]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既为人们提供了多样选择,也使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经受困惑、焦灼的考验。各级党组织和宣传思想部门应高度关注、引导网上舆论的价值导向,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立场不能变。网络媒介要主动介入那些深刻影响人们道德和价值观的重大事件,要善于进行合理的议题设置,抢占微博、论坛等互动平台上的舆论制高点,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收集、发表来自不同立场的观点和评论,同时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和认识社会问题及自身的境遇,防止产生极端、激进的思想行为。由于传统媒体具有专业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把关人,比网络媒体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因而网络媒体在议题设置方面,还有必要与传统媒体积极合作,打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延伸传播链条,约束网络舆论信息芜杂、传播随意的特性,这无疑会提高网络舆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传播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1]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7
[2]中国领导人卡通形象走红网络[EB/OL].http://www.js.xinhuanet.com/2013-10/17/c_117753362.htm
[3]蒋晓丽,李玮.社会管理网络化与网络管理社会化——基于网络媒介双重特性的社会管理路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4][加]麦克·卢汉,[加]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97
[5][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