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014-02-04牛占华
● 牛占华
深刻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 牛占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全方位改革的总体目标,绘制了改革的宏伟蓝图,各项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其他改革一样,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要求,抓住全面深化改革之机,找准在改革全局中的定位,统筹推进,不断深化。
一、深刻领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从更高的视角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在管理理念上的转变和升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本质上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协同共治。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主要是指推进各项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能力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核心是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能力。可以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各项任务来看,有的是体制机制的调整,如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大类”和“两小类”进行改革,划清事业单位职责边界、明确功能定位等;有的是完善相关制度,比如深化事业单位财政、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相关制度改革;有的是建立起一套新的制度,比如建立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这些任务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革完善公益事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这些任务的逐步落实也将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因此,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重新审视,准确定位,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去推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贡献。
二、充分认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要求,从更广的维度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要求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由市场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减少政府对资源直接配置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这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虽然是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但对其他领域的改革同样有指导意义。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应紧紧围绕如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战略决策,从更广的维度重新思考。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积极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公益服务提供中的主导作用,确保公益服务均等化,促进公益服务公平公正。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主要任务看,有必要在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一是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尽量减少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总量;二是认真研究分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职能,明确哪些还可以交由市场来承担,通过什么方式交给市场,以利于将更多的资源交由市场来配置;三是创新公益服务的提供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使事业单位由“养人”向“养事”转变,实现由市场机制来配置事业单位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准确把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要求,在更大的范围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等要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高度重视。这就要求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尽可能地释放社会的“正能量”,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有效地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公平待遇。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可以更多地体现社会自我服务、自我奉献、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自我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从更大的范围统筹考虑,不仅要动“存量”,更要动“增量”。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益服务,实质上是一种“倒逼”机制,对事业单位来说就是一种竞争。在这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新的要求和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力量公平参与公益事业创造条件;提出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主要目的是将应该由社会承担的职能交给社会、妥善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社会组织的构成十分复杂,在机构编制、人员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与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都有明显的不同,要理清各类社会组织的特点;二是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关键是要分析各类事业单位承担的主要职能,研究清楚哪些事业单位适合并能够转为社会组织;三是妥善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管理、养老保险、财政支持等相关配套政策等问题。
四、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为下一步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供了有利契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其他方面改革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承载着3000多万从业人员的事业单位是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最集中的领域,如改革得以深化,必将释放更大的活力。在下一步分类改革中,要注重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全面改革结合起来,找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改革全局中的定位,做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改革协调推进,既贯彻落实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要求,也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其他方面的改革。在注重改革全局的系统性时,还要注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自身的系统性问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仅是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更重要的是改革完善现有事业单位干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养老保险、财政支持等相关政策,形成一套能够真正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这些政策之间,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没有相关配套政策支持,难以推进。因此,只有把握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才能从一个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力度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下一步应与整体改革统筹谋划,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比如在分类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行政类、生产经营类、公益类三大类的改革,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深化财政支持、养老保险、人事管理等制度改革,推进“去行政化”,构建法人治理结构等,只有这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为中央编办事业单位改革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