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恭亲王奕研究综述

2014-02-03袁丙澍葛晓萍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恭亲王大学士专题研究

袁丙澍,葛晓萍

(1.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科技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一、恭亲王奕专题的研究现状

根据学者的研究,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近代人物研究的论著占据了最大的比重*马勇:《50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汪志国:《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6期。。而朱从兵教授给出了更为具体的研究数据(参见表1)。他的文章中提到,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学界建构起来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八大事件”中的重要人物成为重点研究的对象,恭亲王奕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朱从兵、孙凯:《改革开放以来晚晴人物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10年第4期。。这只是相对而言,但是如果我们加上港台、欧美学者的研究,就会发现关于恭亲王奕与其他重要人物研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笔者所见的中国大陆、台湾学者总共发表有关奕专题的论文不过八十余篇,其中学位论文七篇。另有学术著作五本。仅就数量来说,显然与其历史重要性不相符。

表1 1978—2008年间各类期刊刊发晚清人物研究论文数量统计表*朱从兵、孙凯:《改革开放以来晚清人物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10年第4期。

二、既往成果举要

既往成果应该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专题史料的出版和已发表的研究成果。

1.恭亲王奕专题研究的中文史料出版

2008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共同编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影印发行的《清宫恭王府档案总汇·奕秘档》(以下简称《奕秘档》),是该人物专题研究的第一套专题档案史料。《奕秘档》共十册,汇集了来自《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上谕档》等十几个档案全宗中的珍贵史料,包含有关恭亲王奕一生的升迁、奖惩的谕令,奕本人的奏折、脉案病例,甚至其王府的维修工程的各种清单等等,共九百余件,是恭亲王奕专题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奕秘档》的结集出版必然对该人物专题研究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使研究者省却大量的梳理史料的时间,给予明确的线索。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这套档案资料远远不能涵盖所需的史料,尚显单薄。

沈云龙所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十二辑(311-316),辑录了奕所著的《乐道堂文钞》《乐道堂文钞·续钞》《乐道堂诗钞》《萃锦吟》,也是该人物专题的重要史料,对于审视奕各个时期的心境不可或缺。

其他方面,如军机处录副奏折(咸丰、同治、光绪朝)、硃批奏折(咸丰、同治、光绪朝)、《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清实录》无疑是可靠的基本文献。同时,《清史稿》《筹办夷务始末》(咸丰、同治朝)《清季外交史料》《东华录》《皇朝经世文编》《清朝续文献通考》等,可与前述之文献相互印证,相互弥补。《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清末教案》《教务教案档》《爱新觉罗宗谱》等专题类丛书,则可以使研究者在涉及各个专题时寻找范围较为明确。需要重点提出的是,《历代日记丛钞》《清代野史丛书》《清代传记丛刊》等私人笔记类丛书,是对官方档案的有益补充,当然也需要繁琐的辨别与比对功夫。

2.已发表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学术专著五本,论文八十余篇

2010年,澳大利亚华人作家雪珥的新作《绝版恭亲王》付梓,成为恭亲王奕专题研究的最新力作。“体制内的改革者,一面要和光同尘,一面要负重前进。艰难而孤独。掌声难得,嘘声易起,本想‘左右逢源’,却往往是‘左右为难’,上下不讨好,里外不是人”*(澳)雪珥:《绝版恭亲王·自序》,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这是目前对奕最有“理解的同情”的评价了。雪珥的大作,资料丰富,视野宽广,笔触犀利,剖析刻骨,切入视角独特而睿智。读之则让人欲罢不能,尽可享受痛快淋漓的阅读快感,有“中国官场的教科书”之称。雪氏虽自称“非职业历史拾荒者”,但是他的作品中不乏“闪光”之处,无疑抬高了该人物专题研究的门槛。也许是报刊专栏连载作品的缘故,该书话题的设计与选择难免有“吸引眼球”的考量,“亦庄亦谐”足见作者的旨趣。

文学作品方面值得关注的有,台湾作家高阳(许晏骈)的历史小说《同光大老》(1983),《翁同龢传》(1986),“许氏生平所撰考据性著述,其数量不亚于其小说创作……,对日记、笔记及私人文集的多年浸淫”*林文仁:《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1861-1884):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以许氏考史之作,诚然有其方法上之局限,唯以彼发现相关问题间有机联系之能力,其著作应有一定之参考价值。”*同上。中国大陆在前后两代奕研究专著之间的近二十年中,也出现了两部文学传记:瀛泳的《西风瘦马——恭亲王奕传》(1998),赵大力的《恭亲王奕——将慈禧送上垂帘宝座的人》(2001)。在这里约略记述,以备有兴趣者查阅。

可见的学位论文一共七篇。博士论文两篇,均为美国博士毕业论文。硕士论文五篇,其中台湾三篇,内地两篇。此七篇论文,数目不多,但无论是从学术规范,还是研究的角度与方法都是奕专题研究的重要参考。且与上述专著形成互补,因此一一简单介绍。

刘聿新的《恭亲王与清季自强运动》(1974),是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该文主要以自强运动为依托,通过介绍鸦片战争对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奕)形成的巨大冲击,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总结奕在军工企业、练兵、新式教育领域的努力和成绩,从而更进一步剖析自强运动落后之原因及对后世之影响。

期刊论文。早在20世纪60年代,戴逸先生就连续发表了两篇专论:《第一个洋务集团(奕集团)的兴衰》(光明日报,1962年8月22日)和《慈禧、奕斗法记》(光明日报,1962年8月27日)。对于奕研究这两篇论文的观点的重要性和视野的前瞻性是显而易见的,其重要性还不止于此。中国大陆后来者的奕研究基本上延续戴逸先生的线索,即洋务运动(涵盖一部分对外关系)和宫廷权力角逐成为奕研究的主流。同时期还有祁龙威的《从奕出入军机看前后‘清流’的悲剧》(《光明日报》,1963年5月22日),金承艺的《奕受封恭亲王始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一期,1969年)。

三、奕专题研究的不足

自1840年以后,清王朝已经陷入重重危机之中。这个时期,国家的“疾病”不单单是“外感风寒”,而且是严重的“五脏不调”。内外夹攻,非有回天之力不足以“医”。纵观道、咸、同、光四朝,佐国者仅军机大臣就有65人之多,更遑论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满协办大学士、汉协办大学士众人。如此多的政治人物,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历史人物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多体现研究者的个人旨趣。但是,如果我们选取较长时间研究成果的集合就会发现一些现象:例如,现有成果的“中兴名臣”多为汉臣。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有待考察,至少从研究对象选择的丰富性来说,这种结果未免稍显单一。重要满族官员,在晚清变局中的态度、表现和作为应该成为未来重点研究的对象。单纯从维护满清统治出发,似乎不足以概括这一批官员当时的表现和特点。

猜你喜欢

恭亲王大学士专题研究
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
专题研究·古代地中海文明
咸丰和恭亲王:好兄弟相爱相杀
包拯为何穿龙袍?电视剧有误
从“一匣两谕”中试析咸丰与恭王的关系变化
一封改变晚清命运的举报信
《孙武专题研究》
The Collaborative Cross mouse genetic reference population designed for dissecting complex traits
明人内阁性质观点述评
整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