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兴趣调查分析
2014-02-03金春平
金春平
(山西财经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三章: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兴趣调查分析
金春平
(山西财经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兴趣是指一个人专注于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调动情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最终创造性的完成某项任务。文学阅读同样需要兴趣作为内驱力。一个对文学阅读充满兴趣的人,会始终对文学充满迷恋,沉浸其中,品味意蕴,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构建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观、道德观,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精神的净化,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2013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虽有所上升,但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比2011年还是下降了1.3个百分点。(http://cips.chinapublish.com.cn/gdtp/201304/t20130419_140027.html)
在图书阅读和综合阅读的微小起伏中,我国国民图书阅读仍与其他国家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为了更好的了解江苏省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和文学生活情态,了解我省大学生总体的文学素养,本课题组从2012年11月到2013年7月,在江苏省范围内抽取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等9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800份调查问卷,收回723份,围绕我省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进行了调查与统计,期望通过本次调查,全面梳理我省大学生文学阅读的现状,为我省的大学文学教育提供基本的实践性依据,希冀据此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政策,从而推动大学生整体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的发展。
文学阅读兴趣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阅读行为下滑,阅读兴趣度不高。
统计结果显示,我省大学生在是否阅读文学类书籍的问题上,偶尔阅读的人数占到了58.37%,而经常阅读的人数仅占到27.8%,还有12.03%的学生很少阅读文学类书籍。这个调查结果表明,文学阅读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中比重并不高,尤其是还有比例较大的学生很少阅读文学类的书籍,对于以学习为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显然对文学阅读缺乏较高的热情,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文学素养偏低,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行为亟需引导。在是否爱好文学艺术的问题上,选择“一般”的人数高达65.84%,选择“十分爱好”的人数为26.69%,还有5.67%选择“没兴趣”。在校期间,有充足的图书保障、时间保障、环境保障的条件下,尚且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如此低迷,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毕业后,由于阅读环境诸如工作、生活、学习环境的变更,文学阅读更是成为一件“奢侈”的事。大学生文学阅读兴趣不高,既与社会快节奏、高强度、功利性的整体现实氛围有关,也与当下中学语文教育和大学文学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有关,同样还与新型艺术门类诸如网络、电影、电视剧等视觉主导型文化浪潮的席卷有密切关联,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如何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如何能通过文学阅读,引导他们在“娱乐”的氛围中,体会人生的“严肃”,如何在“快”的人生步伐中,感受“慢”的人生风景,大学文科教育应该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
2.文学阅读倾向于当下性和娱乐性,以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为主导。
通过调查发现,66.34%的学生选择现当代文学,而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阅读比例只占19.11%和14.54%。文学类别虽无高低之分,但我省大学生偏爱现当代文学,一方面源于语言障碍的难以逾越,古典文学语言的文言化,让诸多非文科专业的学生甚至是文科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外国文学叙述手法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样也让以追求“直观性”阅读为心理诉求的大学生退避三舍,现当代文学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由于根植于中国现代社会土壤,反映现代社会和当代社会的世像百态,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境况、价值抉择和精神困境,对于由青年即将蜕变为成年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看到自己所处的国情时态,窥探自己即将走进的世界是如何的样貌,如何的复杂,而文学恰恰成为他们成人礼的一场镜像预演,能激起他们对社会的探究,对人生的思索,对自我的定位,对价值的认知,特别是在没有语言隔阂和文化障碍的情况下,现代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成为大学生的最爱。当下,随着网络文化和影视文化浪潮的倾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转向网络小说,一时间,穿越、盗墓、戏仿、宫廷、奇幻等文学盛行,这类当代文学将文学的娱乐功能更是发挥到了极致,虽不乏人生智慧的闪烁与人性复杂的揭示,但总体而言,它们符合一些大学生对消遣和娱乐的追求,符合一些大学生对奇异与未知的猎奇。但我们不得不警惕,在浅阅读越来越蔓延的同时,当代大学生对外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的漠视,引发的不仅是文学传承的问题,而是传统典籍文化的延续问题。中国古典文学往往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们更多的是文史哲的综合体,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最为宝贵的生存智慧、历史遗迹、汉字瑰魅,尽管由于语言、时代和年龄段的隔阂等原因,古典文学让很多大学生远离边缘,但恰在这种远离中,为我们如何传承国学经典,如何发扬文学经典,如何让古代经典与现代人进行跨时候嫁接,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
3.文学阅读普遍功利化,文学阅读缺乏环境的构建。
调查结果显示,79.64%的人选择小说为自己阅读的主要体裁,散文其次,为14.27%,诗歌和戏剧仅为4.02%和2.08%。阅读体裁的巨大差异,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对以虚构和叙事为本质属性的文学门类的偏爱,追求娱乐和消遣,追求对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和虚幻世界的感性体验,而对以情感抒发和冲突营造的散文、诗歌和戏剧来说,大学生普遍欠缺对他们进行深入体味的心境。
而调查同样显示,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而读文学类书籍的人占76.56%,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品味而读的人为48.96%,打发无聊时间而读的人占36.89%,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和优化知识结构而读文学类作品的学生只占25.24%和23.58%。这反映出,兴趣是阅读最好的动力,而如何能更好的调动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或许是能提高我省大学生整体文学阅读率,提升文学素养的首要问题。
对于为什么不去阅读文学类书籍,调查显示,58.01%认为课业负担太重,没有时间阅读,31.57%认为学校缺乏人文氛围,26.75%认为没兴趣选择其他非专业的书籍,还有20.53%的学生认为,没有意识到要读文学类书籍。由此可见,文学阅读率的低迷,有来自于社会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普遍将大量精力用在学习技能方面,也有来自于学校氛围的压力,当学校将考验考证作为校园文化导向的时候,文学的阅读俨然成为大学生无暇顾及的学习范畴,当然,也有个人兴趣的问题,作为通识课中最为基本的文学阅读课,作为精神产物的汉语文学,一些大学生已对文学阅读失去了兴趣,中国语文教育理念特别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理念应该深思。
提升我省大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应对策略
1.应营造校园人文氛围,普及通识课教学,强化文学类课程的课时比重与教学探索。
大学生对文学阅读兴趣的低迷,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当中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弊端和教学理念偏颇有关。一直以来,对语文特别是对文学的喜好,在应试教育的压力和追求考试高分的导向下,文学渐渐失去了对青年人进行心灵陶冶与审美鉴赏的功能,更多的进行着“肢解”式的分析,“模式”化的定型,文学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看来,不是一种审美的享受,而是成为一种机械的套路,甚至有时是一种死记硬背,从小学到高中,长期功利化和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自然让青少年越来越疏远文学。因此,学生一旦步入大学校门,会认为语文和文学在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中,已然失去了再继续学习的价值,并且按照初高中功利化学习的思维惯性,不断将考研、考证、专业高分作为大学学习的唯一目标。但大学不仅培养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正如孔子所说:“学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的引导和树立。因此,学校层面首先应在课程安排方面,设置和加大文学类通识课的比重,根据文学门类的多样化,设置相应的必修或选课课程,定期约请教学名师开设讲座,强化任课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研讨,让文学课程的阅读在脱离应试压力的环境下,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文学的美感,让文学回归文学,回归大学生活,让文学阅读成为大学生课余之外首选的精神生活方式。
2.应加强对学生阅读书目的指导,设立校园和院系的文学阅读日。
调查结果发现,由于文学类图书的多样化,很多大学生并不清楚面对图书馆如此数量庞大的文学类图书,该选择哪些书去读,较多的专业学习时间,制约了他们的课外文学阅读时间,他们亟待选择的引导。因此,文学类教师首先应该担负起引导学生阅读的责任,可以通过课堂进行主题讨论和经典品读,推荐一些经典文学读物,并适当加以导读,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韵味和思想价值;学校和院系应该设立文学阅读日,在全校营造良好的文学阅读氛围,倡导师生共读,跨院系交流,同时,积极开展读书社的组建,尤其是要通过定期邀请著名作家和学者开设讲座等方式,扩大文学阅读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文学、走进文学、阅读文学,让他们感受到文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就在身边,就在每天的生活中;此外,学校图书馆也应担负起对学生文学阅读的引导作用,通过随时更新和发布名著排行榜、借阅排行榜、评价排行榜等方式,让图书馆不仅成为文学知识的贮藏室,还要成为传播优秀文学作品的发源地。
3.借助现代传播途径,打造阅读平台,参与文学对话。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道德观发展的准成熟阶段,此时大学生的兴趣培养,一方面已经渐趋成型,另一方面也处于迷茫摇摆期,此时的大学生,受大众媒介影响很深,无论是跟风还是追星,都与他们特定的心理和年龄特征相符。大众传播媒介在带来信息全球共享的同时,在文学阅读兴趣度的培养方面,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来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场所,适时的推荐一些文学名著,以及获取途径,在约请作家和学生小范围互动的同时,可以将之在全校范围推广,利用校园网平台,举行文学交流沙龙,推荐优秀文学作品,推动大学生对文学阅读的认知,利用现在自媒体的便捷,将优秀作品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评价和网络点击的影响力而加以传播,让更多的人在分享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分享到最优秀的文学作品。
江苏省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书香大省,但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却呈现出普遍下滑的趋势,其中既有中小学应试教育长期功利性使然,也有当下大学教育追求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而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的理念偏颇的制约,更与当下社会市场经济主导的时代话语密不可分。文学阅读、文学生活,虽然不会成为当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和核心,但文学“身在边缘”的地位,也正是文学与社会关系的常态,因为,在喧嚣的时代与功利的环境当中,正是因为有文学这片绿荫,它才如同城市边缘的森林,不断供给着人类精神的营养,灼照出匆忙人生当中所缺失的精神栖居的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