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择业心理的调查分析

2014-02-03吴小苹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健康高职

吴小苹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高职生择业心理的调查分析

吴小苹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高职学生自我认知、择业影响因素、择业意愿与心理、择业方式与行为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比较准确;择业自主性、独立性较强;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比较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看重个人经济利益,但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心。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对高职学生实施就业指导的相关建议。

高职生;择业心理;择业观念;调查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强大的就业压力,部分学生感到迷茫、困惑,出现了自卑、焦虑、从众等心理问题[1]。这不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作用,还影响到他们的求职和未来的职业定位与发展。高职毕业生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近十年来人数急剧增加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群体,他们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个人前途、身心健康[2],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重视高职院校就业心理指导与研究,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意义重大。

二、解决方法

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70名高职学生作为被试样本,获取有效被试258名。其中,男生为135人,女生为123人;一年级学生90人,二年级学生86人,三年级学生82人,涉及市场营销、会计、机械、汽车、道桥以及计算机等多个专业。

1.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其中,以问卷法为主,辅之以访谈法。具体如下: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统一发放、回收,有统一的指导语。每份问卷各设计了20个问题,主要要求学生从自我认知、择业影响因素、择业意愿与心理、择业方式与行为等方面填写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第二,访谈法。对部分学生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采用电话或实地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状况以及在企业实习中的主要表现,将了解到的情况与问卷调查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与分析。

2.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施测法收集数据,主试在施测前经过严格的培训。施测时要求任课教师离开教室,主试统一宣读指导语,所获数据用Excel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择业心态呈现多元化分布,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择业自主性、独立性较强,比较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看着个人的经济利益。对自身的定位比较准确,但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担心,不少学生出现过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对就业前景的自信心分析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自信。表1调查结果显示:有50.4%的学生非常肯定地相信自己就业能成功,只有3.1%的学生害怕竞争,选择逃避,21.7%的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当问到“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只有17%的学生选择“悲观”。67%以上的学生选择“乐观”和“比较乐观”。

表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自信心调查表

2.自我分析合理,自我认识清晰

从表2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劣势以及在择业中面临的问题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表2 高职院校毕业生自我分析与认识调查表

当问及“您认为您在就业市场上最大的劣势或不足”时,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专业知识水平”、“外语等非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社会关系”。在择业中最困扰学生的问题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缺乏就业技巧(24.3%)、学历不够(19.5%)、就业相关信息掌握太少(17%)。

3.参与择业竞争与自我创业意向较高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顺应就业市场的竞争,并努力从各方面充实完善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准备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胜出。在求职意向的调查中,他们表现出多元化的求职趋向,不局限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尝试选择那些赋予挑战与竞争性更强的职业,甚至着手自主创业。调查显示:22%的学生有创业意向,他们认为,创业更能体现人生价值,也是最好的就业方式。

4.既追求实际,也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调查中发现,在择业时,高职生在选择专业对口上的态度是:“只要工作合适,可以放弃专业”的占50%;“尽量专业对口,但不必强求”的42.9%;“坚持,决不放弃”的只有4.7%。说明在择业时,大部分高职学生比较现实,专业意识较淡化,这与当前就业压力较大有一定的关系。

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的月工资,有40%以上的学生选择在3000元以上。其中,有51.2%的学生选择2000~3000元之间,29.5%的学生选择3000~4000元,14.0%的学生选择4000元以上。选择2000元以下的占极少数。

这说明:当前的高职学生比较追求实际的经济效益,具有强烈的个人和功利色彩。也说明当前大多数高职学生持“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念,比较适应时代与现实的需要。

但是,当个人利益与专业发展发生冲突时,更多的学生会选择从专业发展出发。在对毕业班所作的择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首先是个人发展机会,其次是个人兴趣和工资待遇,个人发展机会以56.9%遥遥领先。说明高职生在求职时,优先考虑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更多地追求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见表3。

表3 影响高职学生择业因素的调查表

5.少数学生出现焦虑与自卑等心理问题

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因对就业前景过度担心而出现焦虑、自卑、盲目从众和高期望值等心理问题。在择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有76%的学生自认为出现过焦虑心理。由于平时缺乏锻炼,有些学生在实习或毕业前夕,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焦虑;另外,还有些学生就业前还必须处理好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专升本、恋爱分合的冲突和相关事宜。过多的考虑,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此,产生了焦虑心理情绪。在调查中发现:有43%的学生承认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过自卑心理。由于高职生的高考成绩处在最后录取分数段,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在学历等级上,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感觉比本科院校学生“低人一等”,因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随大流,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在就业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容易忽视自身所学专业和特长而盲目从众,调查显示:部分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存在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既想地域好,待遇高,又想职位高,工作轻松,对生产一线等基层岗位就业没有兴趣,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误区。85%以上的学生愿意选择在大城市工作。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选择去边远的基层去工作。对单位性质的选择排在前3位的是国有上市公司,占34.1%,外资企业,占28.6%,国家机关,占15.9%。而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选择到民营企业和西部艰苦地区的企业就业。

四、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念、择业行为、择业心理是积极、向上和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择业意识、择业观念、择业行为、择业心理等常常受到家庭、社会、他人的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些困扰学生择业的难题。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挥学校就业指导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

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的教师队伍建设,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自身技能的源头上入手,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困惑;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坚持“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再次,完善的毕业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对于在校学生,采取“院—系—班级—宿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在企业进行实习的学生采取“院—系—班级—实习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与有关就业指导管理工作人员组成第一级网络;各系心理指导教师、辅导员组成第二级网络;班级心理委员及其他班干部组成第三级网络;第四级网络分两种情况,在校学生由宿舍管理员与寝室长等人员组成,实习学生的四级网络有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管理人员、学生组成。四个级别的网络各负其责,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上一级报告。四个级别网络工作体系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运行机制,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并在危机干预、知识普及、素质提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优化家庭教育,发挥引导作用

家庭对子女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以及个性的形成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高职毕业生的家长,既不能管得太多、太死,又不能完全放任不管。该阶段,家长要多与学校班主任联系,多与子女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帮助孩子分析社会需要和他们本人的条件,指导子女选择适宜的职业,帮助他们选择最能发挥他们自己才能的职业。

3.动员社会力量,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

就业问题不仅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更是涉及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全社会的大问题。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就业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就业监督与管理,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保护高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广开就业渠道,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管理工作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各行各业都应积极为在校高职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为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而积极努力。

[1]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J].重庆科学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72-173.

[2]洪旭斌.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与调适[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3-65.

[3]谢承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6):19-21.

[4]冯彩玲等.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查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7(4):79-81.

[5]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5-69.

[6]申勤俭,李娜.大学生择业心理、择业观念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9-93.

编辑 郑晶

G444

A

2095-8528(2014)03-057-03

2014-10-05

吴小苹(1971-),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毕业生心理健康高职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