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社会公共安全的八大原则

2014-02-03

中国机构编制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信力公共安全公众

● 唐 钧

风险社会公共安全的八大原则

● 唐 钧

风险社会导致公共安全面临着风险源繁多、风险项连锁反应、风险文化牵制管理成效等问题。因此,实现风险社会中的公共安全既要遵循国际规则,又要结合国情,我们认为应坚持以下八项原则。

一、以公众为中心原则:“生理—心理—社会”兼顾的公共安全

公众是公共安全的服务对象,也是公共安全优劣的最终评判者,因此以公众为中心是公共安全的首要原则。当前需要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三者兼顾:一是生理安全的保护,以保护公众的生命安全为目标。在高风险行业和自然灾难高发地区提前进行生命安全的风险排查和问题处置,及时启动安全措施,快速提供保障生命安全的交通运输、医疗救护等无缝隙的援助,即努力实现事前阻止危机爆发、现场制止生命损失扩大、事后保障生命延续。二是心理安全的疏导,以帮助受害者不仅“活下来”并且“好好活”为出发点。一方面提供适度的心理干预,降低心理伤害,帮助心理康复;另一方面协助社会人际关系平台的重建,促进健康回归社会。三是构建社会安全氛围,以克服社会恐慌为导向,避免由社会恐慌而加剧损害的恶性循环。一方面给直接受害群体提供必要的物资和官方信息;另一方面保障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维护和风险降低,消除公众的安全顾虑。“生理—心理—社会”相辅相成,生理安全是前提,心理安全是基本需求,社会安全是根本,三项工作兼顾才能达到风险社会中的公众预期。

二、责任共担原则:分工明确与合作协调的公共安全

社会风险的复杂性,要求对公共安全进行分类分级,在明确风险责任的基础上细化分工,从而形成责任明确、制度规范、操作标准化的公共安全管理。在此基础上引入公共安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考核和责任倒查,并充分调动全员的安全工作积极性,消除基于绩效考核的碎片化“安全壁垒”。因此,社会风险的关联性必然要求公共安全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配合协调、运转高效的合作。

分工明确与合作协调的公共安全,由三个环节组成:一是明晰个体责任,形成边界清晰、任务明确、预案健全、保障完备的公共安全个体责任制度,并实施个体考核和责任倒查,由此自下而上地形成公共安全的责任区域。二是厘清部门责任,形成部门总体任务明确、部门中个体责任清晰的公共安全部门责任制度,并对部门进行总体考核以及对部门负责人进行责任倒查,由此形成部门总体上的责任连带。三是贯穿整体责任,形成整体上目标明确、相关部门分工合理、跨部门和跨地区联动顺畅的公共安全整体责任制度,并对所有部门进行整体考核,对总负责人进行责任倒查,由此形成自上而下的责任整合。

三、公信力递增原则:符合社会评价标准的公共安全

风险社会中,公共安全的基石是公信力。公信力既是抵御社会风险的基础,又是公共安全所有工作的终极目标。检验公共安全工作的好坏,从社会态度的视角,就是公信力的增减。但在风险社会中,公共安全时常面临着公信力的考验。公信力递增原则是指:一是公众利益与部门利益、国家利益享有平等的地位和同等重要的权重;二是官方信息的权威性递增,不违反真实性这一底线,不违背公信力的公正定位;三是官员在捍卫公共安全时坚守公共利益的准绳,不以权谋私、不越位错位。公共安全的社会价值,在风险社会中由公信力得以体现。在社会评价标准中,公信力递增的公共安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安全。

四、根基稳固原则:基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秩序的公共安全

风险社会中威胁公共安全的风险不仅错综复杂,而且连锁反应明显,需要从根源上进行持续治理。因此,公共安全的长治久安要依靠公共服务的支撑和社会秩序的保障。

公共服务是公共安全的社会基础。公共服务的供给一方面要满足最广大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最弱势群体的需求,从这两方面将公共安全的风险降至最低。社会风险识别和评估必须综合考量公共服务的社会预期,尤其是稳妥处理最弱势群体的“短板效应”。通过公共服务统筹兼顾和合理配比,可以起到消弭公共安全社会隐患的功能,建构起防卫公共安全最为根本的“社会减压阀”。

社会秩序是公共安全的规则保障,一方面将违法犯罪的社会风险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将社会恐慌的风险降至最低。社会秩序问题往往是公共安全风险的前兆,不仅是浅表的社会现象,更是深层次的公共安全预警和预防的难题。通过社会秩序从现象到根源的系统治理,可以提前化解较大比例的、根深蒂固的公共安全风险源,建构起公共安全的“社会缓冲带”。

因此,基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秩序的公共安全,实质上是对社会风险的根源治理,通过减少社会隐患和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常态的社会风险治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的良性循环。

五、虚实结合原则:标本兼治的公共安全

在公共安全体系中,现实社会的公共安全管理是本,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防治是标,但二者又往往互为因果,相互转换,要求在现实与虚拟的公共安全之间形成联动关系。一是公共安全以现实社会为主、虚拟为辅。现实中的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仍然是公共安全的管理基础。二是虚拟社会的风险问题往往是公共安全的“映射点”,能够反映出极端的社会心态。针对虚拟社会的风险评估,实质上是由外而内的公共安全导向,可以协助现实社会公共安全的预警预防。三是虚拟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往往既是国外敌对势力的主战场之一,又是极易展现安全问题的“窗口”,甚至是“放大器”。

六、能力导向原则:“人防—物防—技防”重实效的公共安全

能力是确保风险社会中公共安全的关键,当前“人防—物防—技防”是主要支撑。一是制度完善、能力充分的“人防”。一方面建立健全快速制止破坏公共安全行为的制度规章,最大程度降低公共安全问题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人数充足、能力充分的专业队伍,并能持续提升和更新业务技能。二是设施齐全、制度健全的“物防”。一方面完善设施装备,逐步提升安全防卫的水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措施,弥补“安全漏洞”,打破“安全孤岛”。三是高新科技、切实有用的“技防”。一方面引入高新科技的技术和手段,提高安全效率;另一方面规避科技本身的风险并注重与实际的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的良性循环可以在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三方面相得益彰,能力是检验三者各自水准和配合效果的准绳。

七、社会协同原则:全员参与的公共安全

公众是社会风险的治理主体,同时也可能是社会风险源。因此,公共安全需要社会协同和全员参与。一是自觉抵制公共安全风险,不参与可能导致公共安全的活动,形成有益于公共安全的社会秩序。二是鉴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自觉开展风险排查和隐患清理。三是利用公众的数量优势,进行公共安全方面的社会监督,及时预警和处置。四是当好“第一反应人”,在技能合格的前提下,开展自救和互助工作。五是开展邻里互助,形成利于公共安全的社会氛围。

社会协同和全员参与的公共安全,既要形成合格的、抗衡风险社会的基本单位,又要在此基础上形成抵御风险社会的“坚实壁垒”,以此构建长效的公共安全机制。

八、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协调中与时俱进的公共安全

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具有数量持续增多和性质累进变异的特征,因此需要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公共安全“国际—本土”的比较效应,要求既要遵循渐进式的路径逐步改善,又要满足公众对于国际顶级水准的社会预期。二是公共安全“理性—人性”的矛盾,要求既要符合救人者必先自保等安全理念,又要践行捍卫公共利益、不惧危险、勇于牺牲等职业准则。三是公共安全“内部—外部”评估的矛盾,要求既要服从内部纪律和规章制度,又要满足公众的安全需求。

综上,风险社会的公共安全原则,实质上是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中心,以提升实效为方向,构建合理的风险管理格局,充分积聚公信力的社会价值,巩固公共安全的社会根基,坚守重要阵地,全员有序参与,并能够持续发展、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1&ZD03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信力公共安全公众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公众号3月热榜
信息化视角下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