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思想研究
2014-02-03朱丹
朱 丹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主动分管科技、教育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邓小平在总结长期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基于全球化视野,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形成和完善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思想体系,推动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下,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建立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就。然而,“文化大革命”给科技领域造成了深重灾难,“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被承认,科研机构被大量撤并,广大科技工作者被诬为“臭老九”。尽管在某些领域,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总体上看,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
早在1975年主持全面整顿期间,邓小平就在听取《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汇报提纲)》时,肯定了《提纲》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不久, “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开始,科技战线的全面整顿停止,“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成为“批邓”的一条重要“罪证”。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宣告了“科学的春天”的到来。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科学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8页。。
邓小平之所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正本清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马克思就曾说过“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11页。。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却颠倒是非,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因此,邓小平认为重申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十分必要,可以从根本上为恢复知识分子名誉、发展科学技术扫清思想障碍。
二是对世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对中国科学技术状况的清醒认识。对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邓小平敏锐地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他用“日新月异”来描述这种变化。同时,邓小平对中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的落后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远落后,“我们现在的生产技术水平是什么状况?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我们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新兴工业的差距就更大了”。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7、90页。基于中国与世界的对比,邓小平对发展科学技术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三是对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考。实现现代化是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者和建设者一贯不懈的追求。邓小平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中国从何着手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在重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提出的“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目标的同时,强调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68页。。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入,最终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创造性地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几天后,他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再次强调:“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⑤《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245、1248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从理论上来看,邓小平精辟阐述了科学技术与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联系和内在规律,正确评价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位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和科技观。这一科学论断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共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从实践上来看,这一论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战略方向和正确途径,那就是要依靠科学。1985年3月,邓小平兴奋地说:“我很高兴,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7页。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他在谈到科学技术时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⑦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378页。
二、指明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方向,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体制改革,对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对改革问题一向重视,他在科研机构设置、科技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有力地把科技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新中国在成立后不久,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科技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政府直接组织科技规划、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并直接管理科研机构,人力、经费、物资等完全由政府按计划统一调配。应当承认,计划科技体制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的条件下集中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并发展了以“两弹一星”为主要标志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以较快速度、从整体上缩小了中国同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计划科技体制存在着局限性和固有的弊端,主要是:科研与生产脱节、企业科研能力不足、科研成果无偿转让、过多地用行政手段管理科研、科研人员间存在吃“大锅饭”现象等。
邓小平把握时机、及时提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一些具体措施。
其一,倡导科技与经济结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国家各项事业都围绕经济建设展开。对于科技事业的发展,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0页。,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科技发展计划结合起来,克服它们之间相互脱节的毛病。据此,中央确定了“经济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②《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8页。的方针。“依靠,面向”方针的出台,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乃至当今推行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其二,为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任务和方向。80年代中期,中国的改革在农村率先取得突破后,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城市。对于城市改革的内容,邓小平明确指出,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③《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第986页。。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命题,指明科技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他说:“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在谈到科技体制如何配合经济体制改革时,他指出:“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8页。此后不久,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其三,提出了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在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之前,邓小平就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出过许多新想法、新举措,事实上有的方面已经涉及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如在科研机构设置方面,邓小平认识到原有的科研机构设置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科研机构体系是学习苏联设立的,由彼此相互分割独立的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中央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地方研究机构、国防科研机构构成。是造成科研与生产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他结合国外科研发展经验,提出要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现在对企业的科研没有抓,在发达国家企业科研比重很大”,“我们的厂矿、企业,包括大工厂没有多少研究机构,这不行”⑥《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3、184、218页。。此外,他还明确指出: “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3页。。按照邓小平的想法,科学院、高等院校、企业等,都是科学研究重要的方面军。应该说,这个思路是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也是后来中国科研机构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邓小平的支持和领导下,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从1985年起全面展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使科学技术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大解放科学技术生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90年代初,改革的主要政策走向是“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政策供给集中在拨款制度、技术市场、组织结构及人事制度等方面,鼓励研究、教育、设计机构与生产单位的联合,提出了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进入企业的五种发展方向。同时,政府支持和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①参见方新、柳卸林:《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回顾及展望》,《求是》2004年第5期。
综合来看,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科技体制改革,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展开的,二者在改革的方向上基本一致,重点也是在放开搞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方面。应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个阶段的科技体制改革存在着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所改变。
三、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推动科学技术的对外开放
科学技术的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邓小平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国际环境的变化,为中国打开了科学技术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的对外开放方面,中共的政策是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下,提倡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与此同时也并不排斥学习西方。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苏联也在1960年“毁约” “撤走专家”;加上国内“左”的错误不断发展,尤为严重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把从西方引进技术诬为“洋奴哲学、爬行主义、卖国主义”,中国科学技术对外开放的内外环境急剧恶化。这使得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科学技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主持科技工作,他在思考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时,明确将利用世界上一切先进科技成果作为一个长远的战略方针。他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科学研究方面的先进东西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为什么不接受?接受这些东西有什么可耻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果都要学习,引进来作为基础,不管那些‘洋奴哲学’的帽子”。②《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上),第159、211页。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他说:“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
与此同时,中国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70年代以后,中国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特别是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为中国实行包括科学技术的开放在内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更为稳定、有利的国际环境。
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意味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放弃自力更生的原则。邓小平一再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也不是盲目排外;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充分利用国际条件,实行开放政策,开展科技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本身不是目的,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创新,进而提高中国整体科技水平,推动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才是邓小平在科学技术对外开放过程中最为关心的问题。早在1977年,中国刚刚确定在科学技术领域实行对外开放时,邓小平就多次强调,“我们要以现代世界先进水平为起点”, “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末,我们就是有希望的”①《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上),第206、210页。。1978年邓小平在视察鞍钢时强调:“引进技术改造企业,第一要学会,第二要提高、创新。”②《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上),第384页。此外,邓小平还十分重视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考虑引进问题。比如,对于航天飞机的引进问题,他战略性地提出:“民用飞机总得在国内自己生产,不能一直向外国买。”③《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上),第616页。
然而,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敏感因素。例如,美国在向中国进行技术转让上,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存在着种种严苛的限制④1949年,美国制定《出口管制法》,防止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用于军事的产品和技术,并根据不同国家与美国的关系和实力等因素,按管制的严宽程度分为7组——Z组、S组、Y组、W组、Q组、T组和V组。新中国成立之初被列为Y组。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降入Z组。尼克松政府期间,中国被重新划入Y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站在政治的高度,以娴熟的外交技巧,为改善美国限制技术进入中国的问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78年7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普雷斯时直接表示:“我更关心的是你们的技术出口问题,希望你们放宽一点。”⑤《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上),第340页。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期间,同美国签订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然而,技术转让的道路并不平坦。对此,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强调:“关于技术转让,中国希望彼此把对方放在适当的地位,中国不乞求任何东西。但中国人懂得,这样的问题是从政治角度来衡量相互关系的标准。现在看来并未建立起这种相互信任。”⑥《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第885页。不过,邓小平并未放弃努力。在他的反复交涉下,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逐步放宽⑦先是在1980年从Y组单独划到P组,在1983年又升到V组。。1982年,美国批准的对华技术出口许可证为2020项,价值5亿美元;1985年则上升至8637项,价值55亿美元;1992年,美国对华技术转让占中国技术引进的22.7%⑧参见潘锐:《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四、关注现代科技发展潮流,支持高科技事业发展
高科技代表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把握机遇及时作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决策,并积极促成了“八六三”计划、“火炬”计划等相关计划的出台。
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1983年,美国提出了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防御计划” (即“星球大战”计划)。这是一个在冷战格局下、以高技术为基础的军事研究计划,更是对世界各国高技术及国力发展的一次挑战。针对“星球大战”计划,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相应的对策,如欧洲在1985年制订了“尤里卡”计划,旨在通过发展高科技,提高欧洲工业和国民经济的生产率;日本也提出了“振兴科学技术政策大纲”等。这一次,刚刚启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跟踪世界的脚步,积极发展高科技,力争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早在80年代初,介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等一批著作被引入中国。1983年10月,国务院召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指出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当注意研究、提出相关的对策⑨《经济工作通讯》1984年第1期。。1986年3月3日,中国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致信邓小平,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仅仅两天后,邓小平作出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⑩这充分反映出邓小平所具有的战略眼光。
第一,“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透过“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邓小平看
⑩《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第1107页。到了更为本质的内容,他认为不管成功的可能性多大,这些计划代表了科学知识的飞跃前进,反映出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①《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下),第1113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因此,“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②《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第1256、1344页。。
第二,要从长远考虑,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高科技的发展。在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刚起步,国家的综合实力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提升。但邓小平深知高科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我们有原子弹、导弹、氢弹,同步卫星上天,通信卫星也可以出口。有和没有不一样,就是有这么几个东西,国家的分量就不同了”。对于中国发展高科技,邓小平以独有的魄力和坚定的决心表示:“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起码要做到在若干领域里,人家有的我们也有,不一定比人家更好,但要有”。③《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第1113、1145页。
在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国成立了“八六三”计划④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因为这个计划是1986年3月提出的,故简称“八六三”计划。编制小组,并按照邓小平确定的“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方针,开始组织编制计划。经过严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八六三”计划于当年11月获中央批准。该计划从世界高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选择属于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7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以此作为突破重点跟踪世界水平。
如果说推进高技术研究、进军世界科学前沿,是邓小平高科技思想的一个侧面,那么,顺应高科技向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渗透、扩散和转移的趋势,大力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则是邓小平高科技思想的另一个侧面。在邓小平看来,科技的发展是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发展高科技,必须通过实现产业化,使得“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和各方面的发展。按照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为了能够创造一个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从1988年开始实施“火炬计划”,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1992年底,北京、武汉、南京、沈阳等地先后成立了53家国家级高新区,培育出联想、方正、华为等一批高技术企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⑥《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第1329页。的战略决策为经济社会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五、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关键。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人才问题。1977年复出以后,他在包括科技人才在内的知识分子政策调整问题上,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一,肯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广大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间,如何判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关键问题。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出了科学判断。他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⑦《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2页。。但从50年代后期起,由于中共的“左”倾思想的发展,知识分子被错误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左”的错误更是发展到极致。广大知识分子遭到错误批判、排斥和打击,中国科技事业、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对于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错误,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全面整顿期间就力图纠正,在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汇报《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 (汇报提纲)》时指出:“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页。1977年再次复出后,邓小平彻底否定“两个估计”①“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明确指出“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是劳动者”、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89页。,进而恢复了中共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上的正确观点。从此,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真正得到“脱帽加冕”,迅速焕发出巨大的激情与活力。
第二,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中共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也是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对知识分子不够重视,许多科技人才无法做到人尽其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甚至将知识分子说成是“臭老九”,胡说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针对这一问题,邓小平强调要正确评价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知识分子恢复名誉,“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1页。。邓小平多次表示,无论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中人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他还身体力行,亲自关心数学家陈景润、半导体专家黄昆等,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科研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专长。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全党、全社会逐渐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空气,提高了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在社会上的地位,充分调动了知识分子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三,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邓小平经常强调:“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④《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第1008页。
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上,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指出: “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0、95页。为此,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通过恢复高考、选派留学生出国等政策措施,加大了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科技人才的使用上,邓小平认为必须在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放手、生活上关心,“打破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把全国的科技人员使用起来,并且使用得当”⑥《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第860页。。在“后勤部长”邓小平的推动下,科研人员恢复了职称评定,保证了科研时间,改善了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极大调动了积极性。为吸引在国外的科研人员回国,邓小平还支持建立了博士后制度。
此外,邓小平非常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培养。他表示:“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9页。。为此,“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9页。;要改变论资排辈的现象,只要做出了贡献,符合研究员、教授的标准,哪怕只有30岁,也要把他们提拔到研究员、教授的岗位上⑨参见《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上),第575页。。在邓小平的关怀下,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和发展,他们的才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挥。
改革开放的整个实践,特别是科学技术事业的飞速发展,充分彰显出邓小平发展科学技术一系列战略思想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20世纪90年代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兴起,以及国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发展科学技术的条件与重点较之邓小平时期有了很大不同。但毫无疑问的是,无论科教兴国战略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体现出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发展最可倚重的思想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