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的挑战与党建活动方式创新
2014-02-03郝宇青徐圣龙
郝宇青,徐圣龙
(1.华东师范大学 政治系 上海 200241;2.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上海 2000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之所以如此,最为根本的就在于:当前的党建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要做好党建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对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
现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网络社会”已经是当今社会的最大特点。毫无疑问,这种在特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经产生,便引起了社会生产、生活关系的重大变化,并将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学者即明确指出:以现代地域为基础的法律的四种主要特征——权力、影响、合法性与事先声明,“它们经常不能适用于网络空间”。[2](P307-308)应当说,网络社会的来临必将对于党的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并要求我们在党建活动方式的理论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网络社会与党的思想建设方式的创新
长期以来,思想建设一直是中共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即强调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1]
然而,当前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无疑给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的成效,将党的思想建设带入新的阶段,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进行党的思想建设方式的创新。
(一)网络社会对党的思想建设带来的挑战
1.网络社会的公开性对党的思想建设的挑战。网络社会的首要特点在于公开性,它通过互联网这一技术手段,实现了信息的“公诸于众”。网络社会的这一特点,无疑是对传统的党的思想建设方式的巨大挑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特别强调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而这种“先锋队”作用的发挥,首先就表现在中共及其党员在思想上的先进性,以及中共在思想上的领导权。在思想建设领域,中共一般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党员带领群众的方式进行的,或者说,中国的思想建设呈现出以党为核心的同心圆而向外扩散的方式展开。这种单向的思想教育方式,一方面反映出党占领了思想高地,以先进带落后自然也是合乎情理的,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党的思想建设方面的封闭性和排他性的特征。应当说,这种思想建设方式在非常态社会条件下,还是非常有效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他的不说,单是中共能够打败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就证明了中共思想上的先进性的威力。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传统的党的思想建设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网络条件下公开性的要求了。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在思想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调整,不断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甚至也包括了网络工具,可是,传统的党的思想建设方式并不完全与网络社会的公开性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公开得是否全面、公开得是否及时。如果党在思想建设方面公开得不够全面,这必然会造成理解的片面,容易产生误解;如果党在思想建设方面公开得不够及时,这同样会产生理解的滞后,容易造成脱节。
2.网络社会的即时性对党的思想建设的挑战。网络社会的即时性表现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自媒体’,第一时间传播和接收事件动态,扩大舆论的影响力”。[3]这要求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更加注重时效性。
应当说,虽然中共在思想建设领域向来重视纯洁性、先进性,但是中共并没有因此而固步自封和保守僵化,相反,中共在进行思想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外部思想资源的借鉴和吸收,非常重视思想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并努力做到在此基础上的全党上下的思想统一。尽管如此,网络社会的即时性的特点仍然给中共的思想建设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其实,这不仅仅是中共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世界范围内的其他政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共在思想建设上要结合网络社会的特点,在观念更新的速度和内容上作出调整,尽可能地及时跟进(尽管思想本身有滞后的一面)。如果党的思想建设不能有效应对即时性的要求,通过网络“自媒体”的传递,可能造成对事件动态理解的偏差,形成不利的舆论影响,从而影响党内思想的活力与统一。
3.网络社会的多样性对党的思想建设的挑战。网络社会的多样性源于主体的多元,它不仅包含了党和政府组织,同时也拥有社会个体和团体,不仅有国内的个人与组织,也有国外的组织与机构等;同时,就网络所传播的信息而言,它不仅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信息,同时也传播着负面的消极的信息,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网络社会多样性的表现。
毫无疑问,网络社会的多样性对党的思想建设的挑战是十分明显的。网络上流传的多样信息,尤其是那些来自于国内外的负面信息,这包括“西方新的‘信息殖民’扩张、国外政治上逆流渗透、国内某些势力争夺网络阵地、网上信息垃圾污染”[4]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会对党的思想建设和思想统一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多样的网络主体和多样的网络信息进行整合,特别是如何消除多样的负面信息等,以充分发挥网络的正能量等,都成为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网络社会条件下创新党的思想建设方式的路径
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创新党的思想建设方式的路径主要有:
1.借助于网络,加强思想建设的公开、透明。党的思想建设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传播非常迅速,只有借助于网络技术,才能“更加便捷地传播党的执政理念、党的执政价值观和解释党的方针政策”,“也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党内外的思想沟通交流、达成共识”。[5]因此,要创新党的思想建设方式,就需要借助网络这一新型工具和载体来进行。而要借助于网络实现党的思想建设方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两点入手:一是在原有的思想建设方式的基础上,引入网络这一形式,摆脱过去传统、封闭的状态,使得广大党员群众能够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党的思想、价值和观念,从而更好地保证人们的思想在多样性之下的统一性。例如,在党员教育方面,通过“在网络上建立党的教育基地,通过远程教育把高质量的理论宣讲课程传递到各级党校”,[6]这其实就是党的思想建设与现代网络技术的结合。二是在对待新观念、新价值和新思想方面,要敢于通过网络工具向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从而在新的条件下统一全党思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2.充分运用网络,提高思想建设的时效性。网络社会使得人们的交往方式尤其是思想方面的交流方式更加高速和快捷。当下兴起的“自媒体”,在信息的传递、观念的更新等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传统形式的党的思想建设路径,由于表现出自上而下和层层递进的特征,因而往往容易造成思想建设的滞后性,这种状况已经难以应对网络社会的时效性的要求。这一点在青年党员的思想建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青年党员在知识结构、时代特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质,在网络社会条件下,他们对于政治性强、形式单一、更新滞后的传统党建等反应消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党的思想建设在时效性上不能满足青年党员的需求。青年党员需要快速、便捷的知识学习方式,形式多样,互动性强,但是,传统的党的思想建设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即使有的党组织已经利用了网络工具,但由于制度安排上的原因,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这就需要在坚持权威性的前提下,适应网络社会即时性的特点,创新党的思想建设。
3.增加思想建设的互动、交流。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样的社会,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同时存在。党的思想建设,除了通过主流思想的传播来统一和引导其他价值观念,同时,自身也要实现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借助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通过构建网络平台,通过相互的交流、互动,从而实现多样性的思想建设路径。这也就是说,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贯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而在网络社会条件下,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党的思想建设统一的前提下,突破传统思想建设的“命令模式”,避免“一家独唱”的局面,积极构建网络平台,倡导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强化思想的互动和交流,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构建出一种“立体动态”的思想传播模式,实现党的思想建设的创新局面。思想建设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不科学的网络信息混乱,同时也可以营造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的生动活泼局面。这既不否定传统的思想建设方式,又能创新思想建设的路径,两者兼顾,共同实现网络社会条件下党的思想建设。
二、网络社会与党的组织建设方式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同时,要“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1]可见,组织建设是实现党的政治目标的重要依托。但是,进入了网络社会,组织建设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基层组织的涣散、网络“污名化”对组织凝聚力的侵蚀以及虚拟社会对现实组织载体的影响。而针对这些方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就构成了党的组织建设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网络社会对党的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
1.党的基层组织的涣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涣散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只是进入了网络社会,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动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使得基层党员和人民群众更加关心经济效益和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较少将精力放在政治活动上。这也就是所谓的“去政治化”现象和趋势。这种情况也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7](P275)一句话,市场经济的世俗化倾向改变了过去人们对于政治的崇拜和关心。而这种现象和趋势不可避免地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成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各种新兴的网络工具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甚至改变着社会的结构。有学者曾指出:“科技进步大大减少了与大量受众交流的费用。至少,一个农民,只要有一台不贵的电脑、广泛应用的软件和一个费用低廉的互联网供应商,就能制作一篇可被几百万人看到的网页。如果他多花点钱,买一个电子邮件列表,他就能给成千上万的潜在的读者发送信息……现在,对于这个农民而言,以他的祖父过去不可想象的方式来使用一种社会压力,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2](P151)
受到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主要包括:党员管理的不科学、党员网络素质的低下、网络党建资源整合不完善以及网络技术应用的缺乏等。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如何发展出适应新社会形势的党的基层组织形式,构成了网络社会条件下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2.网络 “污名化”现象对组织凝聚力的侵蚀。所谓“污名化”,简单地说,就是“形象的污损”,它由于“知情权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的普遍担忧”。[8]“污名化”对党的组织建设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网络上普遍流传的对于组织的不信任,甚至谩骂和反对。在网络上大量存在的段子,尤其是其中的政治段子,就颇能说明这个问题。例如,网上有这样几副对联:“上联:恨爹不成刚;下联:怨爸不双江。横批:投胎姓李”、“上联:老子英雄儿好汉;下联:儿子惹事爹道歉。横批:姓李真好”、“上联:你爸是李刚,很酷?下联:我爹是双江,不服!横批:霸气外露”……这些不仅仅是对既有事实的描述,同时,还包含着对事实加以主观评论、过度解释、“贴标签”等不满情绪的流露。而且,这种现象经常还会造成由具体的人和事的评论转化为对组织、甚至制度的怀疑和不满。
毫无疑问,网络“污名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会对党组织的社会形象和自身凝聚力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侵蚀和破坏,而且由于大凡“污名”通常都具有快速污染性和不易消除性等特征,这使得党的组织建设和组织发展很容易陷入到“污名化”的陷阱中,进而造成党的组织建设的困境,影响着党的组织建设的效果。
3.虚拟社会对现实组织载体的影响。传统的党的组织建设主要依赖于现实组织载体,通过上下、左右的沟通和信息的传递,实现组织的目标。网络社会条件下,人们沟通和联系的方式大大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结构,越来越向虚拟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虚拟不等于不真实,虚拟社会只是现实社会运行的另一种形式。而且从现实情况看,网络社会的发展已经对传统的党的组织结构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可以看到,不管是党员还是人民群众,对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依赖性正在逐渐加强。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4.57亿。网民的构成主要由受教育群体和年轻人组成。然而,既有的党组织在许多方面已很难满足网络社会条件下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社会诉求。可是,党的组织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组织运行模式,进而制约着党的组织建设。
(二)创新党的组织建设方式的路径
1.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技术和经济支持。“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1]如果党的基层组织涣散,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成为摆在党的组织建设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应该结合网络社会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需要在技术支持和信息人才培养两方面作出改善。网络社会条件下的组织建设,需要有专门的技术和人才,而这在党的基层组织却是十分匮乏的,因此,为党的基层组织配备或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就成为当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整合各种资源(党内与党外、精神与物质等),在加大对党的基层组织的经济投入的同时,实现党的基层组织管理的技术化和科学化,构建起合理有效的党的基层组织的运行体系。
2.破除“污名化”对党的组织建设的负面影响。要破除网络“污名化”对党的组织建设的负面影响,不应仅采取对网络传播的管控(“堵”),而是应采取“堵”和“疏”的有效结合。通常地,“堵”指的是党和政府在面对具体的公共事件和社会问题时,需要对网络上的不实之词、夸大之词、片面之词作出有效的控制和整治。当然,“堵”也需要依法办事。“疏”指的是党和政府对各种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的疏导、引导和合情合理的解决。有学者指出:“倘若公众对于受到伤害的恐惧在相关机构的风险沟通努力下得到有效缓解的话,那么他们针对某些对象的污名行为就会大大减少。”[8]可见,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各种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破除网络“污名化”的根本所在,当然也是破除网络“污名化”对党的组织建设的负面影响,进而保障党组织凝聚力和有效性的主要手段。
3.虚拟社会与现实组织建设的有机结合。伴随网络社会而来的必然是虚拟社会的兴起,党的组织建设如果不能适时作出调整,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组织载体自然不能有效应对网络社会的挑战,从而制约党的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创新。
应当看到,虚拟社会与现实党的组织建设并不是对立的,相反,二者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党的组织建设在新时期的发展。将虚拟技术引入党的组织建设,不仅是党的组织建设形式上的创新,而且也是巩固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满足党员和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体现。有学者就指出,“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可以突破传统的局限性,在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和服务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使党的组织建设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富有实效”。[5]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不少地方党组织已经开始了通过“电子化”管理党组织、党员的实践,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实现了工作质量的改善。对于这方面的探索及其经验值得认真加以总结和推广。
三、网络社会与党的作风建设方式的创新
网络社会对党的作风建设可谓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是,只要我们能够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并自觉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党的作风建设之中,不断创新党的作风建设方式,势必能够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效。
(一)网络社会对党的作风建设带来的挑战
1.对党的作风建设中的群众路线的偏离。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群众路线是其重要内容。当然,群众路线本身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群众观念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随着形势、任务、环境和党的状况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强化。”[9]因此,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群众路线也必须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应当说,随着网络党建的开展,党的作风建设也与网络技术开始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网络党建过程中,作风建设中的群众路线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和贯彻。目前,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本身,就表明现实的党的作风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危险,但是这“四风”问题已蔓延到了网络党建之中。尤其是其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部分党组织片面引入网络党建的形式,只追求形式的花哨,不注重技术和人才的配套,不注重管理体系和资源整合的要求,不注重发展和创新的目标,最终,只能使得网络党建流于形式,成为花瓶和摆设。同时,在已有的网络党建工作中,也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络技术的快捷的特点,而是将现实政治过程中的拖沓推诿之风和官僚主义带了进来,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不予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不闻不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无动于衷。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网络社会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对群众路线的偏离。而离开了群众路线,必然会使党的作风建设陷入到被动之中。而且,由于网络的速度特征和扩大效应,反而会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到党群关系,进而影响到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效。
2.网络反腐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倒逼。反腐败一直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即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1]而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运用网络技术反对腐败成为反腐的一种新形式,即“网络反腐”。所谓网络反腐,“就是广大网民和国家专门机关通过网络揭露、曝光和追查各类腐败行为的活动。”[10]通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和广大网民的主动参与,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一些党政干部的腐败问题公之于众,并能够让腐败问题得以快速解决,这无疑是对传统的预防和治理腐败手段和方式的有益补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网络反腐参与的主体并不是党和政府,更多的则是广大普通网民,他们借助于网络表达对腐败问题的不满,并要求对腐败分子加以惩治。尽管这种作为民意表达形式的网络反腐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各种不足,例如,“网络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和真伪,网民缺乏自律意识,信息传播速度与信息甄别速度不相适应,以及法律监督的不健全”等,[11]但是,网络反腐作为传统反腐的有益补充形式,它已经在反腐败领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而,在这种意义上说,网络反腐对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了一种倒逼。它警醒着党和政府,腐败已经成为党的作风建设中的一颗毒瘤,加强反腐自然就成为党的作风建设中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创新党的作风建设方式的路径
1.在网络党建中贯彻群众路线。党风建设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求 “共产党员绝不可脱离群众,绝不可高踞于群众之上,做官当老爷,而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深入于群众之中,同群众打成一片”。[12]在网络社会条件下,就是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技术与人才的支持,优化管理,整合资源,使得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意见心声在网络条件下得到很好的满足。党的优良作风传统,要与网络社会相结合,“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党建的各种活动,在一个更广阔的的虚拟时空里展示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追求科学、追求民主、追求法治、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发努力、铁肩担道义的情怀与形象”。[5]只有如此,党的作风建设通过网络社会的快速传播和信息公开,才能获得更高水平的提高和更大程度的发展。其中,离开了群众路线,网络党建和作风建设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2.巩固制度反腐与创新网络反腐。网络反腐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既有制度反腐的不足,需要通过新形式的反腐来加以补充,但更主要的原因则在于既有制度反腐的作用和效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以,这才有了借助于网络反腐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强烈诉求。因此,面对网络反腐的倒逼,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巩固既有制度在反对腐败方面的作用,这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所在。如何充分发挥既有制度对于反对腐败和作风建设的作用,“一是要健全民主制度;二是要健全监督制度;三是要健全有关工作制度;四是要健全作风教育制度;五是要健全群众评议和综合考评制度”。[13]通过这一系列制度的落实,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实现党的作风建设。
而在做好制度反腐的同时,也要适应网络社会迅速兴起的形势和趋势,顺势而为,合理运用网络反腐的形式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因为,网络反腐仍然是一个新兴事物,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还不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网络反腐,为此,有学者提出了7条建议:“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肯定网络反腐的作用;二是积极引导加强网络反腐;三是完善网络舆论监控系统;四是加快网络反腐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五是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六是加强网络反腐立法;七是提高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的素质”。[11]这7条建议的核心内容是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建设。只有通过建立合理而完善的网络反腐制度,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反腐在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的辅助角色,才能真正实现制度反腐和网络反腐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
四、结语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社会日益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而且,网络的公开、即时和多样等特征,对于传统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传统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也必须自觉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与转变。网络已然成为趋势,任何的保守和拒绝都是无益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党的建设工作也必然面临着由传统党建向网络党建的转变。不管是党的思想、组织还是作风建设,都需要在巩固既有制度建设的同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作出调整,以推动党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它不仅是我国政治系统的核心力量,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在面对网络社会的挑战之时,只有不断地化压力为动力,并自觉地创新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把党建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安德鲁·查德威克.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3]中共南平市委讲师团课题组.网络虚拟社会与机关党建工作的创新[EB/OL].http://www.npjgdj.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1736.2012-03.
[4]孙喜杰.关于开展“网络党建”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3,(4).
[5]张德寿.网络党建的相关问题探究 [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4).
[6]张文镝.试论信息化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上册)[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张乐、童星.污名化:对突发事件后果的一种深度解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0,(3).
[9]安蓉全.群众观的新发展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J].理论前沿,2005,(16).
[10]叶笃初等主编.中共党建词典[C].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参见“网络反腐”词条)
[11]吴玉英.网络反腐:缘起、困境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5).
[12]毛泽东.保持劳动者本色,密切联系上下级关系[N].人民日报,1967-11-19.
[13]聂继红.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