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2014-02-03刘芳
刘 芳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部队政工系,上海 20043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场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伟大实践活动,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崭新历史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也为全球治理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一,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上下求索、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一路追赶现代化潮流,一举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保证了经济平稳持续快速的增长,解决了世界75%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将世界1/6的人口带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正是这条道路,把中国提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意味着解决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而且这本身也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大贡献。在西方规则处于强势支配地位的态势下,能够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并取得成功,本身就是一种世界性的胜利,而能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做法融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框架之中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在当代世界,迅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立足于世界大势,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也就是以负责任大国身份,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和谐世界。中国大市场蕴藏的规模经济力量来自于世界,又能反哺世界。事实证明,秉持“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理念的中国大大增强了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和平与发展因素,日益成为促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已经还将继续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不懈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和实践的光辉结晶,体现了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而不仅是中国的,也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普世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神话,破除了“西方中心论”的迷信,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指出:“我们在本世纪还要用十几年时间,下世纪还要用三五十年时间,继续向人们证明,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1](P206)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使“中国道路”成为“世界的经验”。“中国道路”的根本之点,就是在改革开放中立足本国国情积极探索、敢闯敢试、大胆实践,逐步形成一条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适应本国具体国情的发展道路。作为多种发展模式之一的“中国模式”,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性,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有益借鉴,无疑有着筚路蓝缕之功。邓小平曾经预言:“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1](P135)事实也正如此,中国道路的成功使世界多了一条道路、一种制度和模式的选择,为正在制度危机陷阱中的西方和非西方国家提供了一种借鉴。不仅如此,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西化”以外的道路选择,丰富和拓展了世界发展模式。如从发展生产力维度看,应自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自觉接受现行规则,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即有选择地借鉴别人经验,有选择地适应外部世界,有步骤地对接国际规则,有目标地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有序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变革,并按这一体系的规则推进自己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走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市场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施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深刻洞察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强劲推动,深刻揭示了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又如,从调整生产关系维度看,我国适应经济市场化这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行政管理体制,开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先河。再如,从完善上层建筑维度看,主动适应世界政治文明走势,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党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P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建设经验表明:民主是文明进步的试金石,是激发人民创造性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实现民主的道路是多样的,民主的进程是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依据国情特征有计划按步骤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当然,“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为世界奉献出一种新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从辩证法的意义上说,体现了每一个特殊性对自己内在普遍性价值的肯定与自信。换言之,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国情之根上生长出来的发展道路,体现的是对自己国情、本民族的特殊性的自信。“中国道路”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点、发展阶段等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发展路径,它并非僵化停滞不动的,而是不断完善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国家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就,有些做法可以被其他国家所借鉴,但不能作为一套模式照搬或完全输出。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为人类的共同价值添加了更多的元素资源和标记,折射出世界多元性而求得广泛国际认同,让世界各国从中国的成功中找到自己的因素,从中国的包容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增强其对中国的认同感,将“中国威胁论”转化为“中国机遇论”。
第三,开创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彰显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振兴的曙光。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它使社会主义从一度的低谷中进入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使人们从社会主义在中国“跨越式”发展中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振兴的璀璨曙光,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前进方向。一方面,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逐步走出低谷注入了强大动力。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现实运动,经历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惆怅;既有取得成就的经验,也有遭受挫折偏差的教训。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有关“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终结”的思潮犹如黑云压城、甚嚣尘上。但在这极其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处惊不乱、沉着应对,经受住了苏东剧变、国内政治风波、各种经济风险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挑战,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积极应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彰显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30多年来,中国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的一系列卓越表现,特别是2008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独有的竞争力、高效率和适应性”,使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合理性,认为它“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如西班牙的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斯认为,摆脱“危机证明了中国具备足够的应对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中进行发展模式转变的手段和能力”。而这也恰恰验证了邓小平曾经提出的“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的英明判断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重新认识和矫正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长期共存是当今世界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党正视当代“一球两制”以及资本主义在“两制”中占居优势的现实,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与先进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融合、与世界共同发展相契合的发展之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多模式、文明多样性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以意识形态划线、把意识形态关系等同或取代国家关系的纯政治思维和惯性做法,破除了长期以来人们在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问题上非此即彼 “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应当看到,两种不同制度国家的交往,意识形态的差异是不容回避的,但这种差异并不完全意味着过去那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在尊重世界多样性的前提下服务于维护本国的生存与发展的求同存异、互惠互利。法国前驻华大使德赛茨认为,改革使中国与资本主义市场的“狼”共舞,并创造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世界大发展大变动大调整的宏观格局中营造多种文明相互拥抱和相互对话、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和谐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系列重大外交活动,立足中国与世界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新态势,多次阐释理念和主张,且知行合一,积极践行,彰显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赢互动的新态势,体现了中国国际战略新擘划,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力量。
第四,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提供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用自己的方式快速化解国内贫困的难题,而未来这个东方大国又将会走怎样的不同于西方主流国家的发展道路来实现现代化,必然也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兴趣和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创造“世界历史”过程,对其他发展中国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中国道路的成功在于一边坚决拒绝外来干预,一边主动地学习吸收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先进经验,坚定不移地根据本国的国情,提出自己的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的方案,坚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设计决定自己的制度,从而使世界上出现了非西方式的发展成功经验。正是由于中国是在拒绝了外来干预的情况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主动学习国外经验而取得成功的,中国没有也不会向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不会通过任何方式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而是相信,具有同等智慧的世界各民族人民都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所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实际上,中国这种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需要,决定对国际经验的取舍,并创新自己制度的发展道路在世界上确立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地位。毛泽东早就指出:“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 ”[3](P41)所以,经验应当有取有舍,学习应当是相互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模式推广的世界价值。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些国际经验看上去是具有普遍性的,例如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对于这些外来经验的吸收和消化却总是个体的和特殊的。有些经验适用于中国,有些经验却只适合于印度或其他国家。因此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的做法应当为国际规则所唾弃,而尊重其他文明的态度应当得到广泛提倡。江泽民曾经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讲话中说过,“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4](P110)一些非洲国家乐见中国道路的成功,因为它证明了,发展并不是发达国家独享的特权和专利;任何国家和地区只要道路正确,发展是可以预期的,而且是可以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