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循环农业:特征与发展趋势

2014-02-03黄国勤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45)

循环农业(Circular Agriculture)是继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Organic Farming)、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等诸多农业发展模式之后,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1]循环农业是以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为指导,通过能量多级流动、物质多次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产品加工增值、产业链接融合等多种途径与方法,遵循公认的“3R”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再循环(Recycle)原则。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效益最大化和对资源环境消耗的最小化。循环农业是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循环农业。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循环农业”,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强调:“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此后,从2008~2013年每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关于发展循环农业及其相关内容的表述。[2]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三部分“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第14条中又明确指出:“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3]”。显然,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已得到广泛重视并大力发展。

本文拟对我国循环农业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作一探讨,以期更好地为促进当前及今后我国各地循环农业的向前发展提供必要参考。

一、我国循环农业特征

考察我国各地循环农业的模式与技术体系,可以看出,与一般的农业发展模式相比,我国循环农业具有以下3方面的明显特征:

(一)生态特征

我国循环农业的生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节约性。“减量化”是循环农业原则中的首要原则,其核心是要减少购买性资源的投入,走资源、能源节约的路子。循环农业的资源节约性特征,就是指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做到节时(节约时间资源、不误农时、充分利用季节、减少农耗时间),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少施或不施农药),节种,节材(农膜、农机等),节能(节油、节电、节煤、节柴),节饲(提高畜牧业的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节粮(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由人畜混粮走向人畜分粮、粮饲分治),节钱(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避免农业资金挪用),节劳(省工节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等“12节”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农业能源不足的问题。

二是排放低碳性。由于循环农业的资源节约特性,使得投入到农业系统中的资源、能源比常规农业大大减少,从而排放到大气中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也相应减少,循环农业的这种排放的“低碳性”,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利。根据估算,采用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比采用传统农业模式与技术可以减少约1/4~1/3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的甚至更高,可以减排 1/3~1/2以上。[4]P50-55

三是环境友好性。由于循环农业节约了购买性资源、能源(如化肥、农药、农膜等)的投入,减少了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实际上就是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了农业生物多样性,这就是循环农业的环境友好性的真实表现,或者说是生态友好性的客观表现。

四是结构复杂性。与传统农业的“单一性、直线性”特性比较,循环农业具有多层性、立体性、复合性和复杂性的结构特性。传统农业是“资源→产品→废物(排入环境危及生态)”的直线性生产模式,而循环农业是“资源→产品→废物(通过资源化、无害化)→再生资源→新产品”的多层性、立体性、复合性生产模式,且往往是一、二、三产业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形成结构复杂的产业网络。循环农业结构的复杂性,必然产生其功能的多样性和高效性。

五是模式多样性。由于组成循环农业的生物种类多、产业部门多,加上不同生物、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存在复杂的能流、物流、价值流、信息流,因而,由此构成的循环农业模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和丰富多彩的,且有时还是随机应变、千变万化的。据高旺盛、陈源泉根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2008年《中期检查报告》对全国23个省、区、市循环农业模式的整理和统计,各地共有各类循环农业模式89种,且有时每种模式还可分为若干种“亚模式”、“小模式”。[4]P50-55可见,循环农业模式之多。

六是发展可持续性。自然界的一个普遍规律是:凡循环,才能持续、永久。宇宙中各种天体,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地“旋转”——自转和公转,从而“天长地久”。同样,农业生产中,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技术,这样的“模式”与“技术”,是可持续的,是永久的。一句话,循环农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循环农业是可持续农业。

(二)经济特征

一是技术综合性。由于循环农业不是由单一的产业或部门组成,因而循环农业的生产技术也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由多项单一的技术组成的复合性、综合性生产技术体系。当前,我国各地循环农业综合技术至少由以下几种或多种单项技术组成综合生产技术,包括:绿肥养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粪肥利用技术、垃圾再用技术、污染防治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环境整治技术、绿色覆盖技术、间混套作技术、复种轮作技术、生态养殖技术、产品加工技术,等等。

二是产业融合性。循环农业在产业方面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产业融合性,这是循环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之一。循环农业之所以资源利用率高、能量转化率高、物质转换率高,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具有产业融合性这一特性。实践证明,现代循环农业,不仅仅停留在第一产业系统的内部循环(单一系统内循环),而更多地是表现为第一、二产业系统之间的融合与循环,第一、三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循环,以及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循环,循环农业是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之间的融合与良性循环,是种、养、加和产、供、销之间的一体化与高度融合。

三是经济高效性。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相比,循环农业在经济上表现为明显的高效性。根据各地大量生产实践及试验示范研究结果,[4]P50-55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一般比传统农业模式增加20%~30%以上,高的可比传统农业模式效益提高50% ~80%,甚至2~3倍或更高。循环农业的模式越复杂、产业链条越长,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高。

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之所以高,分析起来不外乎3个原因:一是“节本”增效,循环农业强调资源节约,减少购买性资源投入,显然生产成本下降了,效益提高了;二是“多用”增效,循环农业对同一资源的利用环节增多、利用链条延长,且往往是一物(资源)“多用”——多层利用、多次利用、多级利用,“吃干榨尽”,经济效益自然增加了;三是“优质”增效,采用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化学品投入减少,产品“安全”质量提高,尤其是循环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多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优质、安全、健康且具有保健作用,在市场上更受消费者欢迎,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出30% ~50%,或60% ~80%,甚至更高,有的可高出好几倍。以“质”增“效”将是循环农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向。

(三)社会特征

一是产品安全性。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各种化学制品,往往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尤其是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污染,更给人畜健康带来损害,甚至造成人员中毒、死亡,还有的地方甚至因此出现了“癌症村”,实在令人触目惊心。而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相反,循环农业则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各种化学制品的使用,而且对系统输出的“废物”、“污染物”还通过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在得到保护的同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多是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甚至是有机食品,其优质性、安全性和保健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是管理系统性。农业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经济——技术复合系统,农业生产系统的管理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循环农业较一般农业发展模式,具有结构复杂、模式多样的特点,因此,管理起来就要更加讲求系统、科学。要应用系统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对循环农业系统进行分类(分门别类)、分区(生产区域)、分段(生产时序)的系统管理。“管理出效益”,把循环农业系统各个环节、各个产业、各个部门管理好了,循环农业系统的效益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是社会和谐性。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各地也不乏有“不和谐因素”,甚至出现“不和谐声音”或“不和谐事件”。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因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或农产品污染问题(如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造成的。如从2003~2008年间,[5]全国各级法院审结涉及资源、环境案件177792件,其中环境刑事案件45340件,占25.50%;环境民事案件12278 件,占6.91%;环境行政案件120174件,占67.59%。环境纠纷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环境纠纷已成为占据中国社会纠纷解决资源的重要一环。又从2002~2011年全国法院审理环境案件的情况分析,[6]2002年全国法院审理的环境案件总数为8153件,2011年达到15846件,10年间环境案件增加94.36%,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要解决这一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从农业方面而言,就必须下决心减少各种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做到适时、适地、适量地使用,而这正是循环农业模式所倡导的并且能做到的。可见,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或者说,社会和谐性是循环农业之重要特性之一。

二、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趋势

综观当前国内外循环农业发展之态势,未来我国循环农业有以下明显发展趋势:

(一)规模化趋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20条“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明确指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显然,作为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方向的“循环农业”,必将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

我国传统农业多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单位成本高,生产效率低,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全国各地的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发展。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流转面积已达3.1亿亩(0.2067亿 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3.9%,是2008年的2.9倍。[7]可以预料,随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将更进一步发展。循环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模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规模化也必将得到“加速”发展。

农场化是规模化的有效形式。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0.1173亿hm2),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7]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精神,未来循环农业的农场化经营方式是必然趋势,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整个农业生产方式走向规模化。

(二)科技化趋势

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模式的一种。现代农业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科技化。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千方百计地将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发展之中,如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可以说,我国循环农业只有向着科技化方向发展,方能跟上世界现代农业的步伐,方能在国际农业竞争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循环农业科技化的更高形式是实现循环农业生产的工厂化、精准化、智能化。

循环农业的科技化趋势,必然带来循环农业的高效化发展。我国循环农业的高效化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循环农业之内在本质所决定。循环农业强调资源节约,遵循“减量化”原则,即以最小、最低、最少、最优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得最大、最高、最多、最优的农业产出,从而呈现“高效化”发展;二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1/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的1/6),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单位资源利用效率的路子。

在生产实践上,要实现我国循环农业的科技化、高效化发展,必须做到:一是将农作物(农产品)“吃干榨尽”;二是延长产品链条,实现产业深度对接、融合;三是将农业农村中的“废物”、“副产品”等进行多次利用、多级利用、多层利用、反复利用、综合利用、高效利用、持续利用;四是加快循环农业科技化、高效化的研发和创新。

(三)优质化趋势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优质化趋势,至少是由3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由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总趋势决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新世纪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总特征。循环农业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模式之一,优质化是其必然趋势。二是由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循环农业遵循“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强调在生产实际中将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和利用,做到“废物再用、资源再生”、“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环境质量”,减少甚至避免了环境污染,对农作物和畜禽生长及确保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三是循环农业采用一整套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各种化学制品(化肥、农药、添加剂、防腐剂等)的使用,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可见,未来我国循环农业必然朝着优质化方向发展。

显然,要确保我国循环农业的优质化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循环农业的生态化问题,只有循环农业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循环农业的优质化才有基础、才有可能。

为确保未来我国循环农业生态化的发展,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生产“过程”生态化。循环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了因过多、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二是生产“结果”生态化,即通过循环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是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甚至是有机农产品的要求的。三是产品“加工”生态化。在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过程中,严禁使用不符合“生态”要求的各种化学制品(如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等),从而确保加工出来的产品也是“生态”的、“绿色”的、“安全”的。四是循环农业的整个生产体系和模式系统,符合“生态、绿色、低碳”的要求,能做到“节能、减排、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现代化趋势

如果说,以上所述的我国循环农业诸多趋势是单项的,仅仅是涉及循环农业的某一方面的单一内容,那么,我国循环农业的“现代化趋势”则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涵盖循环农业的全部内容。这也正好说明我国循环农业必然是向着现代化迈进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集低碳、绿色、集约、高效、优质等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方向。[8]

具体来说,要推进中国循环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还必须做到:

一是规范化。未来,我国循环农业将进一步向着规范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第一,循环农业生产基地选择的规范化、标准化;第二,循环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包括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农膜等在生产实践中使用均应按规范化、标准化施行和操作;第三,循环农业生产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生物)、不同时间(季节)使用不同规范和标准的清洁生产技术;第四,农产品的采摘、收获、包装、运输、保鲜、加工等各个环节均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等等。此外,建立、健全循环农业运行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将更加有效地保障循环农业沿着规范化道路前进。

二是产业化。循环农业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产业化系统。可以说,产业化是未来我国循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特征。现代循环农业的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联结起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而且,为提高循环农业综合效益,要求循环农业的环节(产业环)越多越好、链条(产业链)越长越好。只有足够多的环节、尽量长的链条,才有可能产生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当前全国各地的循环农业产业化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等。今后,随着我国循环农业产业化的向前发展,一些新的、效益更高、链条更长、网络结构更复杂的循环农业产业化类型和模式还将进一步在实践中涌现出来。

三是集约化。中国传统农业素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而著称。循环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等诸多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起来的,它吸收了传统农业“集约化”农作之精华。循环农业大力倡导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走“集约化”之路。循环农业集约化趋势,也正反映了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缺乏”之特点与要求。可以说,循环农业集约化趋势正是中国特色现代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四是多样化。多样化是我国循环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又一重要特征。中国循环农业的多样化,体现在循环农业模式的多样化、技术的多样化、管理的多样化,以及效益的多样化等多方面。中国循环农业之所以会出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这是因为:首先,中国幅员辽阔,发展循环农业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由此必然形成多样化的、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循环农业类型与模式。其次,为促进全国各地循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创造出适宜不同条件下的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第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各地还应不断借鉴、吸收各国先进的循环农业理念、方式、方法和技术,促使循环农业向着“区域化”、“多样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五)国际化趋势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农业的国际化已不可逆转,我国循环农业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为顺应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把握机遇,顺势而为,这就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广泛吸收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循环农业方面的先进理论、技术和经验,本着“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原则,主动出击,及时跟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加强在循环农业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方面的合作研发并力争取得突破,真正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1]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

[2]黄国勤.1949年至今中国循环农业的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

[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EB/OL].新华社,http://news.hsw.cn,2014-01-19.

[4]高旺盛,贾敬敦主编.中国循环农业研究进展:第1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5]王钢.我国环境纠纷调解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J].生态经济,2013(1).

[6]袁春湘.2002年——2011年全国法院审理环境案件的情况分析[J].法制资讯,2012(12).

[7]万宝瑞.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4(4).

[8]黄国勤编著.农业现代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