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群众工作创新探论

2014-02-03艾医卫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民基层群众

□艾医卫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湖南长沙 410006)

当前,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群众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挑战:一是诉求日趋多样化,二是利益日趋多元化,三是矛盾日趋复杂化,四是群访日趋频繁化。部分干部对党群干群关系凸显的新趋向和新特征把握不足,对党执政的最大优势与最大危险认识不清,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与群众感情不深,思想上疏远群众、工作上脱离群众、生活上漠视群众。这些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干部和党组织中,但却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共中央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因此,研究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适应新变化加强和改进基层群众工作,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把握基层群众工作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意不可违,民智不可弃,民力不可失;民意反映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基层群众工作的重点,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统筹各类民生需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文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根本需要,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美国兰德公司1999年教育研究报告认为:教育的公共效益远远超过了私人效益,如教育可以降低犯罪率,降低失业率,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且更加重要的是,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诸如领取的失业救济金、贫困补贴金、医疗补贴金等越少。针对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现状,要坚持教育公益性质,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教育制度,确保教育公平,为社会公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科学分配和整合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要实施促进就业的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生目标、人生价值的基本方式。虽然近年来我们实行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要实现较充分就业,其任务仍十分艰巨。为解决就业问题要做到:(1)坚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众的扶持;落实就业促进法,增强各级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责任。(2)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3)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更新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4)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5)建立健全惠及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要加强。(6)完善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困难等。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当前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微观分配混乱、无序,宏观分配调控乏力。表现为按劳分配主体弱化,按资本分配强化,收入差距扩大,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难以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通过“限高、提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政策保障社会公平。要确立劳动(含技术劳动、管理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在初次分配中就要使劳动得到合理的收入,通过制度建设逐步解决现在劳动收入过低、劳动者和企业主要管理者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并通过工资分配立法解决工资管理不规范、垄断行业收入过高、部分企业工资发放不及时、不合理问题。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方面都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村的保障问题更为突出。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构建和完善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更重视慈善事业、商业保障的补充作用;在保障城乡贫困居民的生活上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在社会保障管理上要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在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除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外,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要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住房是民生的基本问题之一,只有安居才能乐业,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向是由过去的福利分房向住房商品化、市场化过渡。为了保障中低收入者和住房困难群众能改善居住条件,政府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如采用优惠房贷利率、实行房价补贴、房租补贴甚至政府购房、廉价租赁等政策措施,使大多数中低收入者“住者有其居”,使居无定所(包括长期在城市务工的农民)的困难群体住上廉租房。

二、突破基层群众工作难点:培育现代公民

做好基层群众工作既要有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也要有顾全大局、积极有为的现代公民;能否造就优秀干部和培育现代公民,事关基层群众工作成败。如何培育现代公民,增强自主、自觉、自律、自为的时代意识,疏导社会心态,减少社会分歧,促进社会认同,这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培育现代公民也是基层群众工作要突破的难点。

增强自主意识。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现代社会里,每个公民都要有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主意识[1]。自主追求社会理想、共同的理想信念是形成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公民应有忧患意识,有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远大理想和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公民自主意识是公民自觉自愿、自律自为的基础。在解决社会矛盾、研究发展问题上,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非常重要,管理者要改变“为民作主”的传统思维,创造“让民作主”的条件和氛围。

增强自觉意识。公民自觉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1]。公民都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诸多合法权益,公民应知晓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什么及如何去维护,从而自觉培养维权意识,自觉抵制侵权行为,推动公民与政府及社会的良性互动;自觉参与社会管理,公民参与是健全社会管理格局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科学制度安排,公民应积极自觉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推动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

增强自律意识。社会矛盾冲突的产生往往与人的心理失衡、行为失调、道德失范密切相关,社会稳定和谐需要加强公民的自律机制建设[1]。心理问题自我调适、提高公民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是解决公民心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公民应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正确对待社会问题,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同时,社会也要提供各种心理救助。

增强自为意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拥有高成就需要的人越多,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发展越快[1]。公民应形成奋发有为的理念,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提高能力素质,自觉实现个人全面的发展,这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公民自主、自觉、自律、自为等观念和行为,都需要公民的自我管理,但也离不开社会的教育引导和道德要求、政府的政策调节和法律规范。因此,要将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使公民将外在的制度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和谐。

三、构建基层群众工作体系

做好基层群众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基层组织和活动场所建设是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拓宽基层群众工作思路和途径、形成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是核心和重点;形成基层群众工作合力、建立社会管理新体制是根本和保障。

(一)强化基层群众工作基础

社会实践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发生在基层,社会管理的所有工作最终都要落到基层。尽管社会管理只是基层基础工作的一部分,但如果基层组织不坚实、基础工作不扎实,那么整个社会管理就将失范甚至失控。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实基础工作,既是最基本的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任务。现实中,出现了不少新的困惑和问题:一是过去管理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和方法手段,在农民零税负、要素大流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时期已经出现不适应;二是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队伍老化,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不强;三是部分班子队伍力量薄弱、人才缺乏,工作和管理水平难以跟上形势要求;四是基本的运行保障仍然没有完全到位,面对有些工作和问题往往力量不济、束手无策。

对此,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着力加强功能综合性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以国家和省级财政补贴为主筹措资金,进行新建或修缮,做到村村有活动阵地,并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与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结合起来,与创办农民夜校、业余技校结合起来,做到一个场地、多种功能。在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中,对“八个一”配套设施实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即:一个远程教育室、一个固定的党务和村务公开栏、一个图书室、一个老年活动室、一个室外健身场所、一个乡村大舞台、一个卫生室和计生服务中心、一个小型超市,有效避免短期行为、重复建设和项目资源浪费。二是选优配强各级班子,切实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信访维稳、计划生育、规划建设等单项工作力量,解决过去部分村支“两委”“二人转”的现象。

基层职能转型正在进行,基层组织建设任重道远,基层基础工作仍需加强。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使社会发展更加有序、疏解矛盾更加有效、处置问题更加有力,就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党委政府,要始终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和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切实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二)拓宽基层群众工作途径

思路决定去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对于做好基层群众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机制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必须以长效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基层社会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升基层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做好基层群众工作要学会借力,即借助社会组织力量开展工作。应重视总结探索基层社会管理的鲜活经验,比如“草根自治”,即由村民成立协会组织,自己推选出协会会长,管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辖区“扯不清的麻烦事”。长沙市开福区的一些乡镇、村成立了红白喜事会、物业管理协会等社会组织,由居(村)民自己推选出协会会长,管理居(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浏阳市三口镇从2010年7月份开始,坚持党政主导、屋场自治、村民自律结合,推进幸福屋场(家庭)创建工程。党委政府出台政策,组织督查评比,预算专项资金,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共建,统筹推进。屋场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屋场理事长,下设宣传教育、清洁工程、综治维稳、计划生育、文化娱乐等组长,以屋场自治的方式开展各项工作。理事会成员及各组长都是义务劳动,不取报酬,支撑他们工作热情的就是社会价值、乡邻敬重。参加幸福屋场的村民都自愿申请,接受承诺书内容并保证做到,自动自律,自我管理。创建工作有序顺利推进,创建一个稳定一个,带动一片。社会网格化管理,更多的是强调行政手段,发挥镇、村干部作用;屋场自治,强调村民自我管理,民主协商开展工作,更注重地方知名人士的道德引领作用,用屋场自治来推进村民自治,这对行政性的“网格化管理”是一种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两者互相交叠、支持,形成社会管理体系,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加强基层网格化管理。所谓网格化管理,就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原则,将管辖地域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对每一网格实施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我们要积极探索在基层构建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即在坚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在城乡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内的市场、学校、医院等单位以及楼栋、院落等归入基础网格,建立以“人、地、物、情、事、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把管理、服务和自治纳入到网格中来,使每一个网格真正成为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和组织节点。长沙市岳麓区桔子洲街道以社区、村为基础单位,将辖区划分为13个片区网格,各社区(村)根据楼栋分布特点、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结合干部配备数量再合理设置网格。按辖区居民200-300户左右的标准,全区16.02平方公里被划分为60个基本网格,通过整合力量,优化配置,实现服务多元化,建立了网格化管理模式,确保“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

建立群众工作站。建立农村工作站,实行网格化管理等做法对于做好基层群众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9年上半年,湖南省洞口县在全省综治民意调查中群众满意度排名全省倒数第二,其中高沙镇在全县调查中排名靠后,群众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基于此,高沙镇经过认真调研、反复酝酿,决定于2009年6月尝试在村一级设立群众义务代办服务中心,并规定每周二为村委会公开办公日,驻点干部到村协助村支“两委”开展工作,镇、村干部对群众信访事宜和办理证件实行义务代理和代办,每周三为镇政府公开办公日,驻村干部为群众上访提供方便,并为群众义务代办证件。这一做法得到县委高度重视,县委经过多方调研,决定从2009年9月开始,在全县所有村(社区)设立“群众工作站”。每个村(居)委会的醒目位置统一悬挂“群众工作站”牌子,设立办事指南、制度展牌、电话、工作日志、台帐、考勤登记表和意见箱。县、乡驻群众工作站的队员不与本单位工作脱钩,每月25日、26日、27日三天驻站工作,进村入户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并为村民每家每户发放“服务联系卡”,印有群众工作站人员名单及联系电话,群众有事可随时找群众工作站。这些做法加强了基层群众管理,提升了干部能力,改善了干群关系。

推广“村级联合办公制度”。即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定期在村部召开联合会议,以各村“两委”成员为主,乡镇驻点干部和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针对村级重要事务、影响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等开展联合办公。联合办公制度对解决基层群众诉求、化解社会隐患矛盾、提升村级社会管理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形成基层群众工作合力

做好基层群众工作,贵在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社会管理新体制新格局。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通过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政府、社会、公民的共治,并以法治为保障,已成为当前重要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加强改进党委领导。党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是领导核心,必须发挥总缆全局、协调各方的重大作用。“总缆全局”,要求各级党委立足于全党工作大局,集中主要精力抓住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把好政治方向,决策重大问题,安排重要人事,开展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工作合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协调各方”,要求党委从整体上推进全局工作的需要出发,统筹协调好人大、政府、政协等领导班子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好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方面的工作,使各方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全面落实政府责任。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政府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制定各种应急预案,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相制约的权力运作机制;积极培育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制度环境,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员培训等方式,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要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农民组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状况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如支持村民自治、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鼓励农户参加农民协会等社会组织。为协调和兼顾各方利益,原有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为主的单一农村社会治理结构逐步向多元转变,形成自治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社团组织并存的农村社会架构。这些农户自愿、自发形成的组织在联结农民与农民、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的变革,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尤其是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

保障公众广泛参与。公众参与,就是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是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生动实践。当前,要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深化政务公开,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要重视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社会和公众对政府社会管理服务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因此,应该将社会和公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公共管理机构绩效的全面性、综合性重要标尺。同时,也要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

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控为主要目的,这种自上而下、压力型的传统管理模式惯性十分强大,使得社会力量与公民参与社会管理难以得到体制的保障,这削弱了社会组织的自治功能,影响了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主动性。确保社会组织与公民的有效协同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当务之急。把握新形势、落实新要求,要进一步落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但关键、重点应该是在怎么样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方面有新思路、新突破。

四、改进基层群众工作方法

一些群众反映:现在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通讯方式越来越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越来越难了;干部的学历越来越高了,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越来越低了。一些干部反映做群众工作是“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没有用”。其实,办法总比困难多,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等理念,改进基层群众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可以说调查研究方法是牵头抓总的群众工作方法,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先决条件。当前调查研究要强调三点:一要深入。民情调查研究不能浮在表面,不能高高在上,要树立良好的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问题最多的一线去,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这样才能为进一步解决问题和科学决策打下基础,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帮民之所需,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要务实。民情调研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摸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解决基层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要思考。开展民情调研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要透过现象认清本质,通过偶然发现必然,努力从日常的现象中分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现实问题。

“一线工作”方法。“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走基层”是干部的职责,是群众的期盼,只有常走基层,常在基层,基层工作才能干得更出色。“一线工作法”即干部在一线服务、农民在一线培训、法律在一线普及、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情感在一线培养、成效在一线检验、干部在一线成长、和谐在一线建成,引导广大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湖南津市探索推行了党员干部“到户工作法”。在到户方式上,实行“三包”。每个乡镇干部包1个村,联系全村重点户;每个村干部包1个片、联系100个左右农户;每个无职党员包5个重点户。在工作内容上,做到“十到户”。就是做到政策宣传到户、信息咨询到户、技能培训到户、济贫帮困到户、计生服务到户、维稳包保到户、发展规划到户、安全生产到户、新风倡导到户、增收落实到户。建议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要求每位党员联系5户左右非党员家庭,负责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法制宣传、政策咨询、文化普及、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扶贫帮困、思想引导、心理调适等,形成责任制,并加强考核督查,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利益协调方法。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利益向多样化和高级化发展,利益冲突也在某种程度上尖锐化。利益问题是当前社会矛盾冲突的核心,合法或者合理利益受损、正当权益没有受到保护这是导致矛盾多发的主要原因。老百姓在利益受损、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够通过畅通有效的渠道表达诉求,有限的表达渠道如信访、司法等,也由于效率不高,处置不力而导致信访不如上访的局面出现。劳资纠纷、移民补偿、征地拆迁、环境污染、林地纠纷、医疗纠纷、城管执法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冲突。一些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反应迟钝、方法不得当、处理措施不得力,导致矛盾冲突的恶化升级;一些干部违法乱纪、非法行政、贪污腐败,直接导致了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的发生。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广泛采用利益分配、利益协调、利益平衡、利益补偿等多种方式方法,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不断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利。

协商沟通方法。情感是维系干群关系的纽带,也是化解群众矛盾的桥梁。要在感情上和群众融为一体,与群众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以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方式来做好群众工作。与群众坐下来一起协商中,一起讨论,形成体现多数人意愿的决策,是群众工作的新内涵。作为一种沟通机制,最好的沟通蕴含在社会对话协商,蕴含在决策之中,而社会对话协商说到底体现在决策之中,在进行决策时,就这个主题全社会可以主动参与,共同对话。在沟通中,领导干部应把握好三个要点:一是会用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是架起领导干部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会说“群众话”,是干部做群众工作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领导干部如果讲一些冠冕堂皇的官话、套话、假话、空话,群众不爱听也不愿听。只有深入到群众中间去,坐在群众的炕头、站在群众的地头,同他们拉家常、谈心得,才能真正听到、理解、学会群众鲜活的本土语言,从而容易赢得民心。二是会用群众思维。领导干部要用心去对待群众,经常在思想上实现角色换位,思考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怨什么,真正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当自己的恩人和亲人,让党的政策永远惠泽群众,党的执政之基才能永远坚固。三是会用群众方式。在群众面前,必须撂下“官架子”,摒弃“官习气”,摆正自身“位置”,防止对群众采取“命令式”、“指挥式”、“吆喝式”等居高临下的方式,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民主协商、走朋访友等)开展工作。

心理调适方法。情绪也是一种力量,当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后,情绪问题突出了。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里调适”工作,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学会理顺群众情绪的本领。一是要引导群众自我调适。[2]要做好引导群众自我调适工作:提高群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群众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引导群众正确对待社会问题,指导群众自觉加强个人修养。二是要重视组织内部调适。[2]针对社会不同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利益诉求,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明,把利弊讲透,让群众不仅听得进,而且信得过。三是要加强社会总体调适。[2]政府是社会总体调适的行为主体,应当发挥其对群众心理调适的主导作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树立政府权威;加强主流文化建设,铸就精神支柱;强化政策法规调控,协调利益关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消除群众忧患。要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根本转变,加强社会心理调适。

[1]艾医卫.社会管理创新亟待增强公民四种意识[N].湖南日报,2012-02-03.

[2]艾医卫.重视公众心理调适[N].人民日报,2011-04-20.

猜你喜欢

公民基层群众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