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中国梦解析
2014-02-03苏星鸿
□苏星鸿
(1.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甘肃兰州 730070;2.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过程。为了深化中国梦的研究,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指导下来审视中国梦,夯实中国梦研究的哲学基础,增强实现中国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是研究中国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植根于实践基础之上的发展着的学说,开创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新体系哲学,从而使哲学的对象、特征、本质和功能等都发生了重大转向,实现了哲学发展史的重大变革。当我们研究中国梦的时候,应该以马克思主义问题观作为理论基础,才能理性对待在中国梦问题上的不同学术争鸣。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是由若干原理构成的理论体系,其中对中国梦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问题为中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理论体系中,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就是问题,承认构成世界矛盾的永恒性和绝对性,就是承认问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构成世界发展的动力,解决矛盾就是解决问题,正是问题的产生、变化和解决,推动着整个世界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从问题视角看待整个世界的构成和变化,生成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崭新世界观,改写了西方哲学以思辨为中心的知识论传统。这种新的世界观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包括思维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哪个层面上的方法,都不是从抽象的原则出发的,而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改造,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方法论的革命意义所在。按照这种新方法论的要求,要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客观事物,善于从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中发现问题,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在联系中分析问题,从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转化中把握问题,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使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成功。总之,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观,始终坚持以问题为中心,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使哲学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世界这一根基,又具有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理想品格,从而为深化中国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以问题为取向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从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来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总是通过不同时代的中心问题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时代问题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性质和特征,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诉求。任何思想要引领时代潮流,都必须及时回应时代问题,努力解答时代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反映和解答时代问题,其退出历史舞台就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在于它在不同时期都能够积极呼应并科学回答时代问题。这种以时代问题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时代问题,在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推进历史发展,形成以问题为取向的崭新历史观。同时,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所探讨的历史问题,反映着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价值判断,是包含着价值诉求的历史问题,因而也是一种以问题为取向的崭新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倡导从人类实践活动的实际问题出发,主张改变不合理的现存社会制度,在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人类的解放,使人类达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美好状态。总之,作为历史观和价值观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观,使历史观和价值观奠基在实际问题的判断、阐释和解答中,从而为深化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以问题为路径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们的思想从经院哲学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在实践创新和理论的双重变奏中开拓了问题哲学的广阔天地。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的逻辑中,不同时代的实践问题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限的,人们对时代问题的认识和答案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限的。但是,从历史发展长河看,人类面临的实践问题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人们对实践问题的认识和答案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无限的。因此,从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来看,实践问题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统一。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类实现从自由王国向必然王国的迈进,这是马克思主义问题哲学实践创新逻辑的内在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新总是和理论创新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实践创新的不断深入,理论创新也紧紧跟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逻辑中,问题的提出源于对现存的不满足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向往。理论创新表现为对自身思想观念和方法的反思,这种创新必须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展开,其目的是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在澄清现象中发现规律,在暴露谬误中达致真理,从而指导社会实践迈向新的境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作为两个不同的创新维度,前者侧重于呼应并解析问题,后者侧重于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前者侧重于解释世界,后者侧重于改造世界;前者侧重于内在的主体性批判,后者侧重于外在的对象性批判。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都坚持历史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也就是生产力标准和人的标准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辩证品格。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剖析社会主义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构成马克思主义问题观辩证创新的最高目标。既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问题观辩证创新的思想地基。以问题为路径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为深化中国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笔者认为,只有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才能获得关于中国梦应有的认识、态度、情感和信念,并找到实现中国梦的合理路径。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我们要从哲学层面把问题讲清讲透,这样才有助于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汇聚各方力量,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来破析中国梦
在当下的中国理论界,中国梦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众多学者都积极参与中国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梦的历史由来、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实现路径等诸多问题上达成了一定共识,这些共识对进一步研究中国梦不无裨益。在各种理论研究中,能否找到一条主线来贯穿始末?既能够看清中国梦的来龙去脉,又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来分析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理论解析途径。因此,很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问题观视野下对中国梦这一“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思考,把中国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一)中国梦是基于中国问题提出的,只有将中国梦置于中国问题中,才能真正理解其历史由来和科学内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梦想。从洋务运动的“富强梦”到太平天国的“天国梦”,从戊戌变法的“立宪梦”到辛亥革命的“共和梦”,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进步,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没有也不可能解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课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武器,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决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课题;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进程。纵观历史,中国梦就是在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问题中提出的,它承载着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的自尊和自强,凝结着饱受灾难屈辱的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主题和发展主线,包含着热爱和平、谋求发展、促进和谐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这一话语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具有凝聚人心的伟力和魅力,成为学术界和普通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深究其因,关键在于中国梦积极回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顺应了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并切中了“时代问题”的“新话语”,道出了13亿多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心声,反映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共同夙愿。
(二)中国梦是为破解中国问题提出的,只有立足于中国梦中的问题,才能科学理解其历史规律和价值目标
中国梦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强音”,就在于它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中国问题。这里我们有必要区分问题中的中国梦和中国梦中的问题,前者指形而下问题,后者指形而上问题;前者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一系列阶段性的具体问题,后者是指那些关涉中国社会前途命运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总体问题;前者侧重于事实层面上的问题,后者侧重于价值层面上的问题。中国梦研究首先要关注具体问题,使其成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众话语。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同时,要更加关注中国梦中的问题尤其是哲学问题,使中国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话语。根据马克思主义问题观的要求,实现中国梦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国梦提供可靠的主体力量;实现中国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梦的理念创新、制度设计和实践活动中,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下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梦实现提供坚实的实践保证。进而言之,实现中国梦必须深入把握全球化时代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和谐世界的同时积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必须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更加注重改革开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必要的实践基础;必须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积极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进法治型政党建设进程,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实现中国梦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深入把握人自身发展规律,把人本、和谐、富裕、公正作为基本价值理念,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中国梦因“中国成就”而变为现实,只有将中国梦置于“中国成就”的基础上,才能全面理解其本质要求和实践逻辑
要深化和拓展中国梦研究,就应该将中国梦置于由中国成就与中国问题共同构筑的张力系统中,而不能将其人为分拆,顾此失彼。从理论逻辑的角度看,只讲中国成就而忽视中国问题,就难以正视实现中国梦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只谈中国问题而轻视中国成就,就会失去实现中国梦的应有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那么,到底如何正确处理中国问题与中国成就的关系呢?从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来看,中国梦不是空想或幻想层面上的梦,而是理想和梦想层面上的梦,它既是基于中国历史和现实土壤提出的奋斗目标,又是超越了现实发展的一种期待和愿望,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就历史实践看,中国梦承接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就当代实践看,中国梦体现的是今天中国人民渴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梦想,既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发展要求,又是世界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今天的中国,既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又是各种问题深刻凸显的中国。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基于中国的巨大成就,中国梦的提出才显得真实可信和弥足珍贵。同样,正是基于中国问题,中国梦的实现才不再盲目乐观,也不至于坠入妄自尊大的困境,而是更加理性自觉。一言以蔽之,如果说中国梦因中国问题而得以可能的话,那么,中国梦因中国成就而成为现实。[2]当代中国最大的成就就是找到了中国道路,畅谈中国成就,可以使我们把中国道路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当然,中国道路是在破解中国问题中开拓前行的道路,正视“中国问题”,才能够找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途径。中国问题是中国发展中出现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问题,由此决定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必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一无二性。总之,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因为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国情和历史决定了当代中国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我们的中国梦必将最终变为现实。
三、在破解中国问题中实现中国梦
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植根中国大地,反映了人民的总体意愿,适应中华民族和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基础上不断破解中国问题的过程。在破解中国问题中探索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应当成为中国梦研究的重心所在。
(一)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各种矛盾是实现中国梦的首要任务
问题就是矛盾,人类社会就是在解决矛盾中前进的,解决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各种矛盾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首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几大基本矛盾是实现中国梦绕不过去的矛盾。在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时,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围绕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在解决人和社会矛盾时,要倡导社会本位论,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引导个人在为国家和集体利益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在解决人与人的矛盾时,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其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是我国社会的次要矛盾。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时,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能改变,着力完善各项体制和机制;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时,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民众的首创精神,建立各种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构建有利于公平正义的利益表达、协调和分配格局,综合利用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等手段,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把事前、事中与事后的管理结合起来,在整体创新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在处理我国社会次要矛盾时,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后,我们要深入研究当前的各类矛盾,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矛盾全面暴露出来,具有复杂性、叠加性、放大性和多变性等特点,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领域矛盾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讲,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不见得是坏事,只要我们敢于正视矛盾,正确处理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就会把各种矛盾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动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中国梦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理论自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行动指南和价值目标。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看,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不可抗击的历史潮流,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维护我国安全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努力建设和谐世界,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找到了中国道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模式”,但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问题依然突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P13在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中,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政治建设是立国之本,文化建设是强国之魂,社会建设是富国之基,生态文明建设是存国之根。实现中国梦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中国梦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梦就会迷失发展方向;离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梦就会丧失精神动力;离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梦就会失去秩序保证;离开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梦就会失去应有的自然根基。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使“五大建设”协同发展,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这是共圆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看,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就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上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通过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展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汇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总之,把尊重“三大规律”和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途径。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开放成功之时,就是中国梦实现之日。
(三)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任务。从马克思主义问题观来看,社会历史活动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P287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P1031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6]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将13亿人的思想和行动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在经济建设中,要千方百计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要满足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物质利益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在政治建设中,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在文化建设中,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发展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量;在社会建设中,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内容的民生建设,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更加注重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美好结合起来,在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中成就中国梦。另外,我们还要注重通过制定公平正义的政策调动人民群众主体性。总之,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途径
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现代国家建设逻辑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国家建设所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质是制度创新,它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是实践创新,它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依法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和自身事务的能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优势,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切实有效的实践保证。总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宏大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革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梦的实现取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新程度,就此而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疑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途径。
中国梦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历史追求,而且表征着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梦必将带来中华文明的再造与辉煌。中国梦不仅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好声音”。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中国梦已经迸发并将继续释放的正能量无疑是巨大而空前的,昭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曙光。
[1]习近平.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16.
[2]王虎学.“中国梦”与“中国问题”[N].光明日报,2013-12-1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