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在逻辑

2014-02-03黄万林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道路特色

□黄万林

(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西南昌 33007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在三者关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1]P12-18深刻领会这些精辟概括,对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要义的三维解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新。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P2-3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践,这一概念已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形成并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等多层维度,不同维度分别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实践内涵、深刻的理论内涵与系统的制度内涵。当前,惟有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重维度间内在关系上进行多角度分析,我们才能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真谛要义。

(一)从实践维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

对于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已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阐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P12历史雄辩地告诉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由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国家的基本性质、根本任务、国家的发展目标和前途所决定的。

(二)从理论维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进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3]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它们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且层层递进,在理论创新与发展上各自作出了独特贡献,继承、发展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从制度维度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这一制度形态,“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生长、发展起来的特有制度形式,既内含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凸现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情境,又不同于西方政治制度的人类制度文明的新形态”。[4]P11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根本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反映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整个制度体系的根本所在;其二,是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基本政治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三,是具体制度,即由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衍生而来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制度体系“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3],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内在统一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不同的维度展现着各自的内涵,但它们并不是无序的概念组合,而是具有紧密的内在共性,在诸多理论上具有一致性并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具有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于一体的伟大实践之中。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关系,即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基本原理,都始终根植于、立足于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都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P11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的内在本质和价值取向,这也是三者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统一整体的前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具有统一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独立自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种不同形态,无论是道路还是理论体系或制度,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担当,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P17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使命担当的一致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种形态间具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和共同的价值目标,以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够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定的方向前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具有统一的实践基础。

经过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民主法治持续进步,人民依法享有越来越广泛的自由和权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人民享有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正是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才在具有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中华大地上成功探索出具有“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3]三者不仅具有诸多的内在共性,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行。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实践基础。

道路决定命运,也指示着未来的方向。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其一,是以遵义会议为历史性转折,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通过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其二,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性转折,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充分吸收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拓展和深化,促使着我们党不断探索并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将成功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认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一条不断延伸的主题主线。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党的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每一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基于道路的具体实践,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求,实践的需求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4]P11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与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懈实践探索,成功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在未来中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发展,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地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会越走越宽阔。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1]同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在波澜壮阔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制度体系。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党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邓小平理论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性突破,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解决“怎样建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上,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出发,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基层民主自治、民主区域自治、依法治国等基本政治制度;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如何发展,实现怎样的发展”的问题上,统筹兼顾、协调各方面发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了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党的建设等具体制度。历史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提供理论支撑,不断推动制度的创新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程中的归宿和结果。

“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看其是否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还要看其作出怎样的制度安排,提供什么样的制度保障”。[6]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起着根本的保障作用”。[7]比如,从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到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与政府来宏观调控;面对自然灾害等各种突发事件,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与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应对,既进行有效处置,又探索建立新机制,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理论决定着制度的形态,制度是理论的反映,但理论需要通过制度来表达,否则理论没有依附的载体”。[7]同样,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着重要的推进和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制度为载体,离开这一载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也将一无所获”。[7]我们今天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总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1]在未来中国,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定而不能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自觉坚持和不断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不断得到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不断得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不断趋于完善”,[7]三者高度统一,并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阔步前行。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4]王晓芸.旗帜、道路、理论、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重维度及其内在关联[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03-25.

[5]梅荣政.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三个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6]秦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N].光明日报,2012-11-09.

[7]张雷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J].高校理论战线,2013(1).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