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

2014-02-03丁祥艳贺平海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公正马克思

□丁祥艳 贺平海

(1.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 537000;2.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 343600)

促进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为实践指南,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公正的实现、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1]P212,社会公正是个历史范畴。马克思认为正义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劳动制度有关,所以应该从生产正义入手来探索不平等产生的真正根源,认为公平的观念“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2]P379这是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社会公正观的实质的揭示,表明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公正的表现形式及其实质,说明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公正内容的演变;社会公正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公正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评判标准,不存在超越时代的永恒的社会公正。

马克思之前的一些唯心主义思想家、政治家也曾苦苦思索努力探求过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的真正内涵,并也曾通过某些思想的和实践的方式为实现理想的社会公正而持续奋斗,但他们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思想理论基础,这种带有理论局限性的探索和奋斗使得他们不可能找到社会不公产生的根本原因,更不可能找到消除社会不公从而彻底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正观到了马克思这里就有了质的提升,它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理论基础,变成了科学的社会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每一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决定于该时期的经济生活条件。到了马克思这里,“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1]P335。马克思使人类的历史观发生了深刻革命: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产生的根源: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使得人类社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必然存在私有制和阶级以及阶级剥削和压迫。他们也深刻揭示了实现公正社会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促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灭一切差别,最终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实现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根据的。

(二)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本质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历史。在阶级严重对立的私有制社会,社会公正只属于特定的统治阶级,是特定统治阶级的“所有物”。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谈论社会公正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阶级,由此,他们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经常吹嘘标榜的所谓永恒正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正的最终实现,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和压迫,从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通过社会制度的公正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的解放。

只有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和消灭剥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社会公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无产阶级的社会公正,首先要消灭阶级差别、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要求。

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在最终意义上实现社会公正。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要实现社会公正,无产阶级不仅必须从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必须通过解放全人类从而最终真正解放自己。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对整个人类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改造,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具备解放全人类的基本条件。从根本上说,无产阶级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就必须对整个人类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改造,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不仅仅是某个个人、集团或阶级的解放。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价值旨归

在探索追求社会公正的过程中,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形成了价值取向不同的社会公正观。马克思克服了以往一切社会公正观包括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被压迫阶级以及当今资产阶级学者的社会公正观的种种局限性,确立了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社会公正观。正如某些学者所言: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3]。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分析了社会不公正的根源,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实质,阐明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价值指向就是通过社会革命,建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的“自由人联合体”,认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5]P683在这里,未来社会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使全体社会成员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自由个性能够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些深刻论述表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公正的最高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价值旨归。

(四)社会公正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理论根据,论证了社会公正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分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进入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前,还需要无产阶级实施一系列的社会革命,经历社会正义过渡时期,所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公正社会必经过程。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着力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逐渐丰富社会产品,增加社会财富;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追求共同富裕,从而逐步消除分工差别、行业差别、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劳动差别;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在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在政治生活领域人民当家作主,从而消除社会的阶级对抗性,为共产主义公正社会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说法,社会主义社会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正社会。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在分工、家庭及社会负担、劳动、城乡、区域、民族等诸多方面客观上存在差别,在这些领域,社会成员不管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利益选择上,都还存在一些矛盾或冲突。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有待发展,有待提升,有待丰富。社会公正的实现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经过社会公正建设的长期实践,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共产主义公正社会一定能够实现。

二、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为指南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公正的实现、完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科学地揭示了实现社会公正的历史必然性,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明了为实现共产主义公正社会而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但“理论体系无论披着多么华丽的外衣,它最终要由实践来说话”[3],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理论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而且以其为实践指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我国社会公正的实现、完善和发展。

(一)通过争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实现社会公正奠定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以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和建设事业,通过争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来促进公正社会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就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要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必须首先通过斗争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因为只有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平台。毛泽东深刻指出:“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6]P111,并且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7]P534。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为争取实现中国的社会公正指明了正确方向。由此,从当时的国情出发通过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和斗争实践奋力夺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第一个实践举措。由于造成剥削、压迫等社会不公现象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确立包含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内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作为实现社会公正的第二个实践举措。他们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举措为促进我国逐步实现社会公正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正

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公正社会,一直致力于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他们把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建设公正社会的首要理论问题。邓小平在分析和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表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必须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关系,铲除一切不公现象存在的根基来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实现社会公正必须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和目标,确保社会发展成果由各阶层群众共享。有了正确的理论认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继续推进了中国的社会公正。第一,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社会公正。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使得中国社会的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使得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获得明显改善,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获得显著提升,改革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公正。第二,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公正。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国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消除腐败和其他社会不公现象;坚持并改善社会基本政治制度以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完善经济制度以保障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立并发展公正的教育文化制度及其它文化资源分配制度以实现人民群众平等的发展权和受教育权;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财富分配原则以维护社会公正。这些重大制度安排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推进了我国社会公正的实现、完善和发展。

(三)通过加强党的建设、社会建设等举措促进社会公正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要想继续促进实现社会公正,就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加强自身建设。为此,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主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其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此而全面开展的反腐败斗争为促进社会公正提供了一个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在这个时期,我们党还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来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建设的举措包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我们党充分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更不是社会主义,要实现社会公正,就要积极创造使人得以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条件。为此,我们党积极实施了促进社会公正的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党为了消除区域差别,构建一个利益平衡机制,创造一个平等发展、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积极实施了促进社会公正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践证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正。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党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这一系列切实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战略举措为推进新时期中国社会公正的实现、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和保障。

(四)通过推动科学发展、加强民生建设和继续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社会公正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这种实践活动切实促进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可确保社会成员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从而促进社会公正;可促进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公正;可使得当代人和子孙后代之间在发展伦理上实现社会公正;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及其它社会领域的社会公正。总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

新时期,以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强民生建设促进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一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而在社会民生领域实现社会公正。二是逐步建立保障社会公平的体制机制,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建设一个人民平等参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成果共享、利益格局合理的和谐社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扭转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而维护社会财富分配上的社会公正。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推行,在更大程度上推进了当代中国社会公正的实现、完善和发展。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党的建设,继续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社会公正。对每一位党员干部加强党的宗旨教育、使命教育,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除特权思想;在党内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整顿奢靡之风;加强党风党纪教育,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惩腐败分子,弘扬人间正气,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当前这些加强党的建设的措施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加快建设公正社会,实现社会公正。

三、结论与启示

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主权、制度、党建、民生四个维度艰苦奋斗,通过斗争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通过改革完善了各项制度,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保持了党的先进性,通过推动科学发展切实改善了民生,不断促进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当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并极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社会稳定和谐,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实践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的公正性。中国共产党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生动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

社会公正是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我国还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当前的社会公正还不可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高度。但我们要坚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更高层次的社会公正必然实现。实践启示我们,要进一步促进社会公正,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促进我国的社会公正的前进方向和道路;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促进我国的社会公正的根本政治力量;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和改善民生,这是促进我国的社会公正的重要路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陈殿林.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兼论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公正马克思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马克思像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