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设问的“精趣性”
2014-02-02刘海兰
刘海兰
课堂设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分析、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深入展开。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正确地引导,与学生进行问题式探究互动,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是人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并积极参与其中。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例一:必修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特点是本课的重难点。课堂上我原先的设问是“假如你是英国公民,你怎样才能担任首相?”“假如你是首相你有什么权力?”“你作为首相会怎么做?”等。结果以问答题为形式的提问空泛,设问因没有准确角度而缺乏指向性和明确的解决方式,没有考虑铺设适当的梯度而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教师应遵循“精趣性”原则,把教学内容中理论化、教条化、政治化的内容引用形象化的语言、图片、文字资料等设计成细化的探究式问题,把趣味性、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和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从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实际出发,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此,我做出调整,通过几段材料进行了以下设问:
新闻一:2010年5月11日,英国工党领导人首相戈登·布朗在首相府唐宁街10号门外宣布辞去首相职务。
新闻二:2010年英国首相大选尘埃落定,43岁的保守党领袖大卫·卡梅伦于5月11日成为英国首相。
新闻三:2010年5月13日,英国新内阁成员在位于首都伦敦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参加首次内阁会议后合影。
新闻四:英国在2013年9月5日~6日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G20峰会上表态支持美国对叙利亚动武。
根据以上新闻设问:
(1)布朗辞职,他的内阁成员将何去何从?为什么?
(2)卡梅伦当选首相需要哪些条件?他有哪些权力?
(3)卡梅伦内阁是如何组成的?
(4)如果卡梅伦追随美国出兵叙利亚的话,需要经过怎样的程序?需不需要女王的同意批准?假如议会不同意,会有什么结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几段历史想象体验和相对“精确性”假设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很快“神入历史”,学生在讨论中也兴趣盎然,并很快解决了问题。这样的设问既让学生了解了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又考察了学生依据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二:必修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课,我原先在简单梳理了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之后,就创设情境让学生趣味断案填表,案例如下:
加图出生于平民家庭,从事橄榄油的加工贸易。长期以来,他从贵族阿格里帕的庄园里采购大量橄榄,加工成橄榄油后,再卖给一个迦太基商人杜巴爾。
这一年,加图在春天的时候就与阿格里帕签订了订购橄榄的契约,并预付了定金。同时,加图也收取了杜巴尔预付的橄榄油定金。
但是,阿格里帕却在罗马对外战争中战死,他的家人在秋天时把橄榄高价卖给了其他商人,致使加图没有原料生产,更无法履行与杜巴尔的契约。
于是,杜巴尔把加图告上了法庭,加图又把阿格里帕的家人告上了法庭。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大多数学生的冷场,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我认识到:高中新课程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发展。“知识的获取固然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但离开了知识的传授,没有基本知识的牢固掌握为基础,探究就成了无源之水,能力培养目标也成了空中楼阁。”随后,我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教学调整,第一步:让学生了解习惯法、成文法、万民法的概念。第二步:分段逐步呈现完成这样的表格。第三步:完整呈现这张表,并进行设问:(1)从变现形式和适用范围看,古代罗马法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趋势的原因。(2)从审判结果来看,体现了古罗马法律蕴含的什么原则?这样调整后的层层递进设问方式从能力上看既考查学生识记与复述历史知识的能力,又重点考查了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实际效果看加深了学生对罗马法发展史的初步了解和对法的价值的初步认识。由此,教师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注重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有层次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历史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问与不问、问得妥当与否、采取什么方式,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有所收获。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