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中的新发现
2014-02-02谭文珍
谭文珍
《全义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要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并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创设性地进行教学。并时刻关注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深入,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在研究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是否有关?”的实验中,第六组的学生发现了一种现象:电池不变,铁芯不变,导线不变,所吸大头针也不变,只是改变了绕的线圈的圈数,第一次他们绕了20圈,要求做相同实验3次,求平均数。记载绕20圈自制铁钉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数量,可是他们第一次实验吸了7个大头针,第二次只吸了2个大头针,这前后两次实验数据怎么会相差这么多呢?有个男同学嚷嚷:第一次实验是用钉帽处去吸大头针的,第二次用的是钉尖处去吸大头针的。是不是我们自制的铁钉电磁铁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呢?
小学生使用的材料很粗糙,实验误差也就不可避免。平常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总是简单地作为误差一带而过,所以备课时根本没往这方面想,也就没预设相关的教学环节。可是,今天却遇到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科学重在证据,没有实验数据,光凭想象说话可不行;也不能对学生提的问题置之不理,更不能打消学生探究的欲望。于是,我决定对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实验探究再来一次深入研究,引导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也许在科学探究中会有新的发现。
我利用课余时间把第六组的几个孩子找来,接着研究“自制铁钉电磁铁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吗?”这个问题。
我们发现:自制铁钉电磁铁的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
第一次,我们用绕20圈的电磁铁和一节5号干电池做实验,数据如下:
■
我们发现:自制铁钉电磁铁的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
第二次,我们用自制的绕40圈的电磁铁和一节5号干电池实验(其他条件都不变)数据如下:
■
我们发现:自制铁钉电磁铁的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
孩子们虽然知道圈数多少会改变整个电磁鐵的磁力大小,但应该不是导致钉帽处磁力大的原因吧!我引导他们继续实验,不管结果如何,亲历探究过程会比获得的知识更重要!
第三次,我们用自制绕40圈的电磁铁和一节1号干电池实验(其他条件和第二次的实验一样),实验数据是这样的:
■
我们发现:自制铁钉电磁铁的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
这一次改变了电池型号,也就是改变电流大小进行了实验,实验后的数据也还是发现了相同的规律。电流大小应该也不会导致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我就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继续研究。
他们用改变导线的粗细、长短,铁芯的粗细、长短的方法,又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还是发现自制铁钉电磁铁的钉帽处磁力比钉尖处磁力大。
在平常的科学实验中,由于种种原因,面对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收集数据时出现和大多数数据不一样的情况,或者提出和本节课研究主题关系不大的新问题和新发现时,我往往会忽略少数孩子的不同数据和不同想法,甚至会否定孩子的实验数据和新发现,简单地用实验误差敷衍搪塞过去。蓦然回首,我才发现,那样会抹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其实,针对孩子的不同数据和新发现,老师一定要正确处理,不能草率地用实验误差判决了事,硬把孩子牵强地拉向自己设计的预期效果。应该对孩子善于发现新的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然后给孩子的后续探究以适当引导,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也可以探究出一些新的科学知识,更能培养孩子设计实验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往往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