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贵在“实”
2014-02-02李宏龙彭淑芬
李宏龙 彭淑芬
在新课程理念下,很多老师都懂得教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善于学科整合,学生的思想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可是却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理,这又是为什么呢?当一则又一则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报导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老师们是否想过,我们的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了吗?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教育推崇的是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论,诸如此类“虚远、高大”的榜样教育,而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施教者,也只是简单的文本对话,没有深度挖掘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问:一个小学生能真正懂得价值、人生吗?因此,我们的德育要符合儿童成长认知规律,要从儿童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实际出发。
一、德育目标要实
1.德育目标要“实”,指的是德育目标不能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现实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级发展的,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是不可能有高一级的需要的。这给我们德育目标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启示。即德育特别是儿童德育应该具有层次性,应该循序渐进。因此,对于小学德育,我们必须本着“低重心、低起点”的思想,从“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活动入手,使德育活动真正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
2.榜样示范要落“实”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虽然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记得“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但也有部分人在道德抉择面前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太阳。”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及其反映出来的事业心、责任感、个性心理质量等,都是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学习榜样。这就要求老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去教育学生,用美的言行去带动、启发学生,以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
二、德育过程要实
1.德育实践要“实”,指的是德育实践要切合实际,着眼于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个比喻非常形象。好习惯一旦养成,便会终身受益。也就是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德育最重要的任务,也是道德质量形成的标志。一个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因此,我们要要求小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按规则行动,今天的事今天做,说了就要做,勤学好问,勤洗手,坚持锻炼等),要求他们在自己的生活领域里进行实践。
2.德育体验要“实”,指的是德育要有真实的体验
体验是道德内化的必然环节,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精神财富。”心理研究也表明:人们对于看到的或听到的只能记住20%,而对于亲身经历的则可以记住80%。这也就充分地说明生活中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德育途径。如没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没有心灵的触动,就无法真正完成德育过程。作为老师就要破除“师道尊严”的旧观念,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重说教,轻养成”及“一锤定音”的做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用生活中的事例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心比心来获得亲自的体验。
三、德育评价要“实”
德育评价不是甄别学生的好与坏,而是为了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所以德育评价必须指向全体儿童的发展,必须是对儿童成长的真诚引导。
1.激励机制要“实”,指的是鼓励要实在、发自内心
教师应鼓励孩子每一点,每一滴微小的进步,因为良好的品德行为其实都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而成的。当然,鼓励不是说好话,不是掩盖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可用语化评价,也可用物化评价。语化评价时要用真诚的态度,把气氛搞得浓重些,让孩子觉得这来之不易,很难忘记。用谈话、商量的语气和孩子们交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使儿童形成活泼、开朗、向上的个性。物化评价即是用奖品,如张老师制作的卡片、一个作业本、小红旗、五角星等形式来鼓励学生。
2.评价机制要“适”,指的是评价要顺从实际情况以及个体特点
从实际情况看,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求对儿童评价应实行多元化。有一个同事说:一个低年级的学生拾到一支铅笔,交给老师后,老师表扬他时奖励了一支铅笔,第二天他却趁别人不在的时候拿了别人的笔又去老师那里领奖。像这样的奖励就是学生没有真正体验到拾金不昧的内在意义。如果老师在奖励的时候,让其体验丢东西的焦急、东西失而复得的喜悦以及拾到东西交给失主的高兴和宽慰后在奖励。难道学生拾金不昧的道德情感不會油然而生?
总之,教无定法,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工作,加上社会氛围的形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倡导的德育之花会喷洒出她醉人的芳香,就会散发出亘古不变的魅力!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