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2014-02-02黄佳旺李守丽
黄佳旺 李守丽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调整的不断改进,农民发现单靠耕种土地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家庭支出的需要,于是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发达地区高额的学校收费以及务工条件又极大地限制着大部分务工子女上学。因此,许多儿童只好“留守”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照顾,留守孩子教育成为学校、家庭教育的焦点和难点。留守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新农村社会稳定、家庭后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
一、留守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安全隐患多
外出务工者大都是年轻力壮的农民,其孩子也都是儿童和少年,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转折期,思想、心理、身体不成熟,也不稳定,随意性大,自控力弱,孩子一旦失去家长和老师的约束,极易自由散漫,出现安全事故。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因此,留守孩子的安全隐患多。
2.生活质量低
留守孩子在农村缺乏家长有效的生活关照和调整,生活习惯差。许多孩子不讲卫生,随意饮食劣质食品。相当一部分孩子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大部分孩子营养水平低,抵抗疾病能力弱,这些不良习惯和低水平生活,直接影响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
3.性格孤僻、古怪
留守孩子大多是交给爷爷奶奶照料或寄住在亲戚、邻居、朋友家中,爷爷奶奶一般都不可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溺爱,他们更加放任小孩。即便是管教,也存在一个交流沟通上的代沟问题。至于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一般不会像对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教这些孩子。认为管得太严,孩子不理解。农村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和想法无法得到正确的理解、疏导和解决,长此以往,留守孩子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强,性格孤僻,严重者与家长、老师、同学之间产生隔阂,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4.行为习惯差
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教育和疏导,加上祖辈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任性、自私、固执倔强,对长辈不尊敬,不爱劳动、上进心差,缺乏集体荣誉感,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5.家庭教育淡薄
一方面农村家庭困难不能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三是留守孩子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缺乏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孩子学习,难以了解孩子心理的困惑,从而加剧了留守孩子教育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策略
1.政府关注
一是各级政府要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决定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细则落到实处,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二要加快户籍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关联的城乡分离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社会权益;三是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扩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确保留守孩子在校生活补贴落实,营养改善计划落实。添置留守孩子娱乐、生活、学习设施,让留守孩子吃得好、住得安、学得实,保证留守孩子健康成长。
2.学校关心
(1)学校应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检测制度,建立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分类教育管理。(2)学校要改善条件,建立家庭化教育模式,配备急救药品,建心理咨询室,请生活指导教师,关心教育孩子。(3)通过家长学校建设、课外访万家等方式,引导家长掌握教育方法,交流教育心得,形成合力效應。(4)改变学校教育观念,把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为特殊教育群体,在课程改革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纪教育,努力使留守儿童自尊、自立、自强,做到文明、守纪、健康。
3.教师关爱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多关心、多理解、多信任。在生活上,要细心发现留守孩子的困难和想法,及时给以帮助解决。在学习上,要耐心挖掘孩子潜力,循循善诱,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在心理上,要换位思考,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在教育方法上,要平静、冷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善于处理“问题学生”,精心修补学生的缺陷,用爱感染和感化留守孩子,让留守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4.家长关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亲情教育胜过一切,农民外出务工应该坚持每年回家一次,加强亲情沟通。平时要定时与孩子通话和联系,多倾听孩子的呼声,让孩子感到父母关爱的重要。
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界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真正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