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学的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4-02-02夏红梅
夏红梅
基于学生学的校本课程建设是依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以“以德为帅,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对国家课程进行更符合学校、学生特点的再加工、再创造;是一个适应文化建设,促進学生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培养相统一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一、基于学生学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形成
学校秉承“以德为帅,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摆渡文化,渡人成功”的校园文化。“摆渡文化”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摆渡到成功口岸,帮助每一位教师摆渡到幸福口岸。
通过总结归纳近年来校本课程的建设情况,基本形成了以德育为核心,以知识、技能与个性发展为基础的校本课程体系。德育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育人、年级德育课程、心理辅导课程等,通过这些课程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完善的公民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知识、技能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在统一规划下,教师通过选择、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加工、创造,使之符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个性发展课程体系包括艺体课程和科技课程,是依托地区历史文化和可利用的社区资源,是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开发的特色课程。
二、基于学生学的校本课程的建设路径
根据校本课程体系的要求,通过对教师的培训、问卷调研、申报课程、课程审议、课程实施等过程基本形成了一系列校本课程。
1.以学生需求为前提
通过对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通过分析整理形成校本课程框架。一部分校本课程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式也要随着不同的需求进行改变,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2012年11月到2012年12月对133位九年级学生进行了学习压力问卷调查,发现有49.62%的学生是没有学习动力的,他们完全是在社会、学校、家长的监督下学习,所以往往是抱着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在学习,更有3个学生明确坦言讨厌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在“年级德育课程”中,该阶段重点不仅要进行“心理调适教育”,更要加强“目标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2.以内修外联为保障
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是广大的教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完成校本课程的建设。“内修外联”进行是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来加强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认识,鼓励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对部分主导校本课程建设的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聘请专家进行带教,聘请杨四耕教授等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指导。同时,与几所相关学校和单位建立“牵手合作”关系,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水平。
3.以项目实施为载体
知识、技能课程体系中的国家课程校本化,我们采取了“项目研究”的方式来推进。2012年,学校在“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根本,以研究学生、研究教学五环节为切入点”思想的指导下开展了项目研究,共立项了《英语助学提纲》《初中化学实验导读与练习》等十四项项目。这些项目的立项完成了部分必修课程校本化这项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如《初中化学实验导读与练习》项目的研究补充了国家教材中一些实验知识,导读与练习形成后,在一些实验中就采用了学习、探究、讲解的模式来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2012年,学校龙头课题《基于学生学的课程构建及教学策略的研究》成功立项为嘉定区重点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建设,通过研究过程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达到培养学生品德、技能、知识三方面素养的目的。
5.以文化建设为平台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摆渡文化,渡人成功”的校园文化。通过现代民主管理打造学校制度文化;通过“乐舟课程”“心”行动在黄中、爱心工程打造学校精神文化;通过习刻文化、知心工程、启航工程打造学校形象文化;通过建设书香校园和花园校园打造学校物质文化;通过幸福365工程、汽车之科技梦打造学校行为文化,使“摆渡文化”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波,成为提升办学品质的能量库,成为一部无声的教科书。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校本课程发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三、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
自2011年起,我校开始了校本课程体系的系统建设,在拓展以往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年级德育课程、学科育人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为支持的德育课程体系;创建了《民族文化赏析》《茶文化》等十九门拓展课程;建立了小木屋合唱团、网球队、车模队,并开发了相应的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科团队为主体,专家引领、自主建设、主动实践、自我完善的进取精神;彰显了品德教育为核心,知识、技能教育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回归本色的有效途径。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