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阳和浙江台州番茄病害调查及防治建议
2014-02-02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李宝聚博士诊病手记(七十二)
广西田阳和浙江台州番茄病害调查及防治建议
李宝聚 赵 倩 吴兰平 柴阿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
广西田阳和浙江台州均位于我国华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它们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露地大面积种植冬季蔬菜的生产基地。但是,随着番茄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番茄枯萎病、灰霉病、细菌性斑点病等为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因此,2014年2月24~26日、3月13~14日笔者分别对广西田阳县的百育、田州,以及浙江台州市的浦口杨、水淋头等越冬番茄产区进行了病害调查。
1 广西田阳、浙江台州番茄生产状况
田阳县番茄生产以秋冬茬为主,主要分布在百育镇、田州镇、那坡镇等地。2011年番茄种植面积为2.4万hm2(36万亩)(李文嘉 等,2011),近年来种植面积仍在不断扩大。台州市是浙江省主要的越冬茬硬果番茄生产基地,产区主要分布在院桥镇浦口杨、浦口西、水淋头等村。2013年台州市番茄种植面积逾933.3 hm2(1.4万亩),总产量逾6万t,平均每667 m2净收入超1.2万元。生产中,两地番茄生长期均集中在冬春季低温多雨时节,植株易受冻,因此两地均采取地膜覆盖栽培,确保番茄安全越冬。
2 主要病原物及其引起番茄病害的类型
通过对田阳百育、田州、那坡,台州浦口杨、水淋头等番茄产区进行广泛的病害调查以及病原菌鉴定,发现引起两地番茄病害的病原物主要有9种,其中真菌病害6种,番茄枯萎病、灰霉病、灰叶斑病发生严重;细菌病害2种,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发生尤为严重;病毒病1种,发生较严重。
2.1 番茄枯萎病
2.1.1 病原菌 枯萎病是番茄生产上一种重要土传病害,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圆形,无色,大小为(7.5~20.0)μm×(2.5~5.0)μm。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或镰刀形,无色,具1~5个隔膜,大小为(27.5~45.0)μm×(5.5~10.0)μm。
2.1.2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仅一侧凹陷,叶片发黄,白天萎蔫,似缺水状,早晚恢复正常。湿度大时,茎部水渍状腐烂,表面有白色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彩色图版1)。发病后期,整株凋萎不再恢复(彩色图版2)。该病在两地均严重发生。
2.2 番茄灰叶斑病
2.2.1 病原菌 番茄灰叶斑病是秋冬茬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李宝聚 等,2010a;祝海燕 等,2013),病原菌为茄匍柄霉(Stemphylium solani Weber)。分生孢子梗圆柱状,褐色,大小为(23~104)μm×(5~8)μm。分生孢子倒棒状,褐色,砖格状分隔(彩色图版3)。
2.2.2 发病症状 叶上斑点两面生,圆形或近圆形,周围具黄色晕圈,直径5~10 mm。叶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深褐色,叶背病斑颜色较深,为黑褐色。广西田阳地区受害番茄有时在叶缘形成大型病斑,病斑沿着叶缘发展呈不规则形(彩色图版4)。该病在两地均严重发生。
2.3 番茄棒孢叶斑病
2.3.1 病原菌 棒孢叶斑病在生产中对番茄构成严重威胁,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et Curt.)Wei〕。分生孢子梗褐色,直立或弯曲,不分枝,大小为(110~850)μm×(4~11)μm。分生孢子圆柱形至倒棍棒形,淡褐色,4~16个假隔膜,大小为 (32~220)μm ×(8~22 )μm。番茄棒孢叶斑病是近年发展保护地生产后出现的新病害,在广西田阳发生较重。
2.3.2 发病症状 叶片受害,初呈细小坏死斑点,后坏死斑扩展成灰黄色,具紫褐色轮纹或病斑边缘具黄晕(彩色图版5),直径1~15 mm。
2.4 番茄灰霉病
2.4.1 病原菌 番茄灰霉病是番茄上危害较重且常见的病害,病原菌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分生孢子梗淡褐色,直立或稍弯曲,具隔膜,大小为(100~300)μm×(11~14)μm。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至淡灰褐色,大小为(9~16)μm×(6~10)μm。
2.4.2 发病症状 番茄灰霉病在当地主要为害叶片与茎。茎染病,初呈水渍状小点,后迅速扩展成长椭圆形,潮湿时,表面生灰褐色霉层,严重时可引起病部枯死(彩色图版6)。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开始,病斑呈“V”形向内扩展(彩色图版7),初为水渍状、浅褐色,潮湿时病斑表面可产生灰绿色霉层。该病在两地均严重发生。
2.5 番茄早疫病
2.5.1 病原菌 番茄早疫病又称“轮纹病”,病原菌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Ellis et Martin)Sorauer〕。分生孢子梗褐色,直立或弯曲,具隔膜,大小为(47.5~106.0)μm ×(7.5~10.5)μm。分生孢子倒棍棒形,青褐色,具横纵斜隔膜,大小为(67.0~140.5)μm×(15.5~28.5)μm。喙丝状,浅褐色,具隔膜,大小为(60.0~178.5)μm×(3.0~4.5)μm。
2.5.2 发病症状 番茄早疫病在当地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初期产生针尖大小黑褐色圆形斑点,后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潮湿时病部产生黑色霉层。该病在两地均有发生。
2.6 番茄晚疫病
2.6.1 病原菌 番茄晚疫病是番茄生产中毁灭性病害之一,病原菌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ery〕。菌丝无色,无隔膜。孢囊梗无色,直立,合轴分枝,顶端稍膨大并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至卵形,具半乳突,厚3.0~3.5 μm。
2.6.2 发病症状 番茄成株期叶片受害,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大变为灰褐色,病健交界处褪绿,呈不规则云纹状(彩色图版8)。在两地该病12月到翌年1月严重发生,3月局部偶发生。
2.7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2.7.1 病原菌 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属。
2.7.2 发病症状 当地番茄全株均能受害。叶片感病,产生深褐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 mm,具黄色晕圈(彩色图版9)。茎秆发病,初期病部出现圆形、水渍状、褐色病斑,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后期可使一段茎部变黑。花蕾受害,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萼片干枯(Jones et al.,2004)。该病在广西田阳和浙江台州发生均严重,在田阳当地亦称“机油病”,较难防治。
2.8 番茄溃疡病
2.8.1 病原菌 病原菌为密执安棒形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属厚壁菌门,棒形杆菌属。
2.8.2 发病症状 番茄溃疡病是一种维管束系统病害。植株常常是一侧先发病,表现为系统症状和局部症状。主要包括叶片边缘坏死、叶片萎蔫以及植株枯死等(彩色图版10)。番茄溃疡病是番茄生产中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Medina-Mora et al.,2001;祁占东,2014),该病在两地均严重发生。
2.9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2.9.1 病原菌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番茄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病原菌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和台湾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Tanwan virus,ToLCTWV)。该病毒病在自然条件下只能由烟粉虱传播,种子和土壤均不传播(李宝聚 等,2010b)。
2.9.2 发病症状 番茄植株染病初期表现为矮化、生长缓慢或停滞。顶部叶片褪绿发黄、变小增厚,边缘上卷(彩色图版11),叶质变硬。严重发生时,叶片萎蔫,全株枯死(彩色图版12)。该病在广西田阳地区发生严重。
3 番茄病害的综合防治
3.1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① 高垄栽培,开好排水沟,避免雨后积水;② 合理密植,及时搭架并修剪多余侧枝和下部老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③ 及时清除棚室及周边的茄科杂草和番茄病叶、病果和病枝,深埋或烧毁等集中处理,防止重复侵染;④ 发病田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 a(年)以上轮作;⑤ 生产中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钾肥,提高番茄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⑥ 选用适宜的番茄砧木品种进行嫁接栽培,目前生产中使用的有:砧木 1 号、线虫绝系列、托鲁巴姆、托托斯加(李平 等,2012)。
对于番茄细菌性病害,要做好种子消毒。种子消毒可分为两种方法:① 温汤浸种。先用55 ℃温水浸泡种子10 min(分),并将其搓洗干净,再用55 ℃温水浸种30 min(分)。② 药剂浸种。可选用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 min(分),或200 mg·L-1硫酸链霉素浸种2 h(小时),或1%次氯酸钠浸种20~40 min(分)。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再催芽。
3.2 化学防治 在持续降雨、雾多露重、田间湿度大等利于番茄病害发生发展的条件下,对未发病的田块应以预防为主,可选择代森锰锌、丙森锌、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保护性杀菌剂;对已发病田块,必须采取应急防治措施。选择的药剂应以治疗性杀菌剂为主,兼施保护性杀菌剂。
3.2.1 番茄真菌性病害的药剂防治 番茄灰霉病发病初期,可选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2 500~4 000倍液喷雾叶片,5~7 d(天)喷施1次,连续2~3次。番茄早疫病发生初期,可选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 000~6 000倍液喷雾叶片,7~10 d(天)喷施1次,连喷2~3次(Saha et al.,2014)。番茄晚疫病防治可选用687.5 g·L-1氟菌·霜霉威悬浮剂750~1 200倍液和30%霜霉·嘧菌酯悬浮剂2 500倍液喷雾叶片,7 d(天)左右喷施1次,连续2~3次。番茄枯萎病发病初期,可选用50%氢铜·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进行灌根,7~10 d(天)灌施1次,连续3~4次。番茄棒孢叶斑病发病初期,可选用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叶片,7~10 d(天)喷施1次,连续2~3次。番茄灰叶斑病发病初期,可选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喷雾叶片,7~14 d(天)喷施1次,连续2~4次。
3.2.2 番茄细菌性病害药剂防治 防治番茄细菌性病害,可选用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喷雾叶片,7~10 d(天)喷施1次,连续3~4次;也可选用20%叶枯唑水分散粒剂2 500~3 000倍液喷雾叶片,病害发生初期开始用药,间隔7~10 d(天),连续喷施2次为宜。
各药剂的使用间隔期要依据病害的严重程度以及天气情况而定,如果阴雨连绵,则可以缩短用药间隔期,因为高湿的天气利于该病的传播及蔓延。各药剂使用量视田间植株发病程度而定,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以防植株产生抗药性。
3.2.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最有效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严把抗病性能关(朱永春 等,2014)。目前抗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番茄品种有:浙粉701、浙粉702、浙杂502、浙樱粉1号(樱桃番茄)、苏红10号、苏粉12号、苏粉15号、金陵甜玉(樱桃番茄)、佳红8号等,各地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宜商品性状的品种,在种植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品种时,注意防治传毒媒介烟粉虱,例如玉米—番茄避病栽培模式对烟粉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刘永光 等,2013);苗期和定植后加强灰叶斑病的早期防治。
李宝聚,周艳芳,李金萍,谢学文.2010a.番茄匍柄霉叶斑病(灰叶斑病)的诊断与防治.中国蔬菜,(23):24-26.
李宝聚,周艳芳,许方程,徐坚.2010b.浙江温州蔬菜病害调查.中国蔬菜,(9):26-28.
李平, 邵阳, 刘淑芹. 2012. 优良的番茄砧木品种. 山东蔬菜,(1):48.
李文嘉,黎炎,王益奎,黄如葵,蒋雅琴.2011.广西田阳县番茄生产现状及主栽品种.中国蔬菜,(7):32-34.
刘永光,姜会霞,王成增,李美芹,乔宁,竺晓平.2013.秋延迟温室防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栽培新模式.中国蔬菜,(11):46-47.
祁占东.2014.承德地区番茄溃疡病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中国蔬菜,(1):71-72.
朱永春,朱振华,丁卓,赵小宁.2014.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三项实用技术.中国蔬菜,(1):73-75.
祝海燕,王海峰,郎德山,苗锦山.2013.推广抗TYLCV番茄品种注意防治灰叶斑病.中国蔬菜,(17):24-25.
Jones J B,Lacy G H,Bouzar H,Stall R E,Schaad N W.2004.Reclassification of the xanthomonas associated with bacterial spot disease of tomato and pepper.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27(6):755-762.
Medina-Mora C M,Hausbeck M K,Fulbright D W.2001.Birds eye lesions of tomato fruit produced by aerosol and direct application of 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michiganensis.Plant Disease,(85):88-91.
Saha S,Purath A S,Jadhav M R,Loganathan M,Banerjee K,Rai A B.2014.Bioefficacy,residue dynamics and safety assessment of the combination fungicide trifloxystrobin 25% + tebuconazole 50%-75 WG in managing early blight of tomato(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49):134-141.
李宝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蔬菜病害综合防治,E-mail:libaoju@ caas.cn
2014-06-20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115),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CARS-25)